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淺談精神因素、神經肽與黃褐斑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向亞萍 指導:歐陽恆
(湖南中醫學院 長沙 410007)

  黃褐斑(melasma)是一種獲得性面部色素沉著的皮膚病。臨床多見於中青年女性,少數男性也有罹患。一般無自覺症狀,主要影響患者容貌,並伴隨不同程度的心煩易怒、月經失調、失眠等症狀。通常認為,該病與遺傳、內分泌失調、妊娠、性激素水平、氧自由基、紫外線照射、精神因素及避孕藥、化妝品等諸多因素相關。

1 精神因素與黃褐斑
  以前,學術界一直將內分泌失調、遺傳、紫外線照射作為黃褐斑發病的主要原因,病機研究亦多集中在性激素水平、酪氨酸酶活性等方面,對精神因素關注不多。近年來,隨著精神神經發病機制趨於完善,生物-心理-社會的全新醫學模式亦已形成,精神因素在病因研究中開始受到重視。

  所謂精神因素,是指可引起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外界刺激。黃褐斑的病因複雜,且與機體的整體功能狀態密切相關,雖尚未作為一種身心疾病正式提出,但臨床已證實很多患者在起病或疾病進展時有過精神創傷,存在不同程度的易怒、抑鬱、神經衰弱等。l996年,楊氏等採用問卷方式對廣州地區進行黃褐斑病因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精神因素與黃褐斑發病密切相關。Wolf 在1991年報導的2例黃褐斑病例均是由於突然失去親人而極度悲傷導致2~2.5個月後發病。筆者也曾接診一中年女性患者因丈夫外遇、家庭破裂,出現情緒抑鬱、嚴重失眠,一月餘即出現面部色斑。

  黃褐斑皮損本身很少帶給患者痛苦或不適,但因生於暴露部位影響美容而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問題和社會壓力,這種不良影響又使皮損進一步發展、加重,導致很多藥物治療奏效甚微。

  一般認為,不利的精神因素可能是通過下丘腦-垂體系統釋放如促黑素細胞激素(MSH)等相關神經肽而致色素沉著;此外,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可產生很多黑素促進因子,對MSH等亦有增強作用,使皮膚色素加深。

2 神經肽(NP)與黃褐斑
  神經肽是一種由氨基酸組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類或蛋白因存在於神經系統而得名。當外周感覺神經末梢受到刺激時,誘發軸索反射引起NP釋放,並以免疫調節物、促炎因子、絲裂原等多種形式發揮廣泛的生物學效應。迄今已有報導的正常人皮膚組織神經系統中至少含10餘種NP,包括P物質(SP)、MS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鹼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神經生長因子(NGF)、神經肽Y(NPY)、β-內腓肽(β-EP)等。

  黃褐斑作為一種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其基本的組織病理是黑素細胞的黑素形成活躍;可以認為,皮膚中存在的各種NP是影響黑素細胞活性的物質基礎。

  現已證實,MSH是一種內源性NP,可與黑皮素受體(MCR)結合,活化腺苷酸環化酶(cAMP),上調細胞內環化腺苷酸含量,增強酪氨酸酶(TYR)活性,促進黑素細胞(MC)分化、增殖,加速黑素形成;此外,MSH還可增加血清中銅離子或減少皮膚內硫基(-SH)含量,間接加深色素沉著。Hunt以不含人工促細胞分裂劑的黑素細胞培養系統先後研究了MSH、ACTH對培養 MC的影響作用,發現二者均可增加黑素含量及提高TYR、酪氨酸酶相關蛋白-1(TPR-1)活性,並促進MC樹突化,且在生理狀態下ACTH的作用更強。bFGFF是較早確定的MC生長因子之一,表皮角質形成細胞(KC)可產生bFGF,對MC的生長和存活起重要作用;在紫外線(UV)照射後bFGF明顯上調,推測其可能在UV照射後與其他因子共同促進MC增殖,致色素增加。NGF是一種對神經系統有營養和分化作用的多肽,具有促進中樞及周圍神經系統生長發育、傷口癒合及調節肥大細胞等多種生物學功能。1988年,Peacocke分別用免疫熒光法、免疫印跡及DNA印跡技術證實了NGF在體外可調節MC生長,對MC的存活、移動和分支形成有刺激作用,並能刺激MC的基因表達。

3 小結
  儘管目前精神因素導致黃褐斑患者NP釋放途徑及其水平改變的研究報導不多,且NP與色素沉著的作用機制亦未完全明確,但精神因素與黃褐斑發病直接相關及NP對MC生物學性狀有重要影響已毋容置疑。黃褐斑屬多因素影響的慢性病,其帶給病人的心理障礙遠大於皮損本身,單純靠藥物的治療作用是有限的。在今後研究藥物治療的同時應重視心理治療,給予患者適當的心理疏導以調整心態和增強自信,這可能會使目前黃褐斑整體療效欠佳的狀況有所改善。

(收稿日期:2002-05-28)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1月 第10卷 第1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