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中藥術語規範的研究(VIII)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夏新華 瞿延暉 朱文鋒 張樂佳
(湖南中醫學院 長沙 410007)

4.6 微粉學
4.6.1 微粉 同義詞:粉體。固體細微粒子的集合體。組成微粉的粒子可以小到0.1μm。
4.6.2 微粉學 研究微粉和構成粉體的各個粒子的理化性質的一門科學。
4.6.3 真密度 除去微粒本身的孔隙及粒子之間的空隙占有的容積後,求得物質的容積,並測定其質量,再計算得到的密度,亦即粒子本身的密度。
4.6.4 粒密度 除去粒子間的空隙,但不排除粒子本身的細小孔隙,測定其容積而求得的密度,亦即粒子本身的密度。
4.6.5 堆【鬆】密度 單位容積微粉的質量(堆密度計算所用容積是包括微粒本身的孔隙及粒子之間的空隙在內的總容積)。
4.6.6 相對密度 在共同特定的條件下,某物質的密度與水的密度之比。除另有規定外,溫度為20℃。
4.6.7 孔隙率 微粒中孔隙和微粒間的空隙所佔的容積與微容積之比。
4.6.8 休止角 表示微粉流動性的指標之一。其測定方法一般是使微粉經一漏斗流下並形成圓錐體,設錐體高度為H,錐體底部半徑為R,則tag=H/R,a角即為休止角。休止角(a)越小,則微粉流動性越大。
4.6.9 潤濕 液滴在固體表面的粘附現象。

4.7 提取與分離
4.7.1 有效成分 起主要藥效的物質,一般指化學上的單體化合物,能用分子式和結構式表示,並具有一定的理化性質。
4.7.2 輔助成分 本身無特殊療效,但能增強或緩和有效成分作用的物質,或指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或增強製劑穩定性的物質。
4.7.3 無效成分 無生物活性,不起藥效的物質。
4.7.4 組織物質 一些構成藥材細胞或其他不溶性物質,如纖維素、栓皮、石細胞等。
4.7.5 濃度梯度 浸提過程中藥材組織內的濃溶液與其外部溶液的濃度差。它是藥材內成分浸出(或擴散)的推動力。
4.7.6 浸提輔助劑 為提高浸提效能,增加浸提成分的溶解度,增加製劑的穩定性,以及去除或減少某些雜質,特加於浸提溶劑中的物質。
4.7.7 煎煮法 用水作溶劑,將藥材加熱煮沸一定的時間,以提取其所含成分的一種常用浸提方法。
4.7.8 浸漬法 用定量的溶劑,在一定的溫度下,將藥材浸泡一定的時間 ,以提取藥材成分的一種常用浸提方法。此法常用白酒或不同濃縮的乙醇作溶劑。
4.7.9 滲渡法 將藥材粗粉置於滲濾器內,從滲濾器的上部不斷加入溶劑使其滲過藥粉,浸出液(或滲漉液)不斷從下部流出,從而浸出藥材中有效成分的一種浸提方法。
4.7.10 回流法 將藥材置於回流提取裝置中,加入乙醇等易揮發的有機溶劑,加熱提取,其中溶劑受熱後氣化,經冷凝器冷卻,重又液化流回提出器中浸提藥材,這樣周而復始,直至有效成分提取完全的一種浸提方法。
4.7.11 水蒸氣蒸餾法 將藥材置於蒸餾裝置中,供水加熱或通水蒸氣加熱,使藥材中揮發性成分(如揮發油)隨水蒸氣蒸出,然後經冷凝器冷卻液化,即得含揮發性成分蒸餾液的一種浸提方法。
4.7.12 超臨界流體提取法 利用高於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的氣體(即超臨界流體)的獨特性質提取或分離有效成分的一種方法。常用超臨界CO2,作為超臨界流體。
4.7.13 超臨界流體 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其密度和該物質在通常狀態下液體密度相當的流體。它與常溫、常壓下的氣體和液體比較,其密度接近於液體,而粘度又接近於氣體,因此擴散係數約比普通液體大100倍。
4.7.14 水提醇沉法 先以水為溶劑提取藥材有效成分,再用不同濃度的乙醇沉澱去除提取液中雜質的方法。
4.7.15 醇提水沉法 先以適宜濃度的乙醇提取藥材成分,再用水除去提取液中雜質的方法。
4.7.16 透析法 利用小分子物質在溶液中可通過半透膜,而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的性質,藉以達到分離的一種方法。
4.7.17 鹽析法 在含蛋白質等高分子物質的溶液中,加入大量的無機鹽,使其溶解度降低沉澱析出,而與其他成分分離的一種方法。
4.7.18 沉降分離法 在液體介質中,固體物靠自身重量自然下沉,然後用虹吸法吸取上層澄清液,便固體與液體分離的一種方法。
4.7.19 離心分離法 將待分離的料液置於離心機中,藉助於離心機的高速旋轉產生的離心力,便料液中的固體與液體,或兩種密度不同且不相混溶的液體,產生大小不同的離心力,從而達到分離目的的方法。
4.7.20 濾過分離法 將固-液混懸液通過多孔的介質,使固體粒子被介質截留,液體經介質孔道流出,而實現固-液分離的方法。
4.7.21 回濾 將初濾液倒回料液中再過濾,使藥液濾至澄清的操作。
4.7.22 薄膜濾過 利用對組分有選擇透過性的薄膜,實現混合物的組分分離的一種方法。
4.7.23 超濾 以多孔薄膜作為分離介質,依靠薄膜兩側壓力差作為推動力來分離溶液中不同分子量物質的一種薄膜濾過法。
4.7.24 分子量截留值 表示超濾膜孔徑規格的指標。當溶液中溶質的分子量超過該數值時,使用這種膜進行超濾,該溶質可基本被截留。

4.8 濃縮
4.8.1 濃縮 通過蒸發等方法從溶液中除去部分溶劑得到濃溶液的操作或過程。
4.8.2 蒸發 利用加熱或減壓等方法使溶劑氣化並除去的操作或過程。
4.8.3 常壓蒸發 液體在一個大氣壓下的蒸發。
4.8.4 減壓蒸發 同義詞:真空蒸發。在密閉的蒸發器內,通過抽真空以降低其內部的壓力,使液體的沸點降低,進行沸騰蒸發的操作。
4.8.5 薄膜蒸發 使液體蒸發時形成薄膜以增加氣化表面蒸發方法。
4.8.6 多效蒸發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確認的低溫低壓(真空)蒸氣含有的熱能與高溫高壓含有熱能相差很小,而氣化熱反而高的原理,對蒸發產生的二次蒸氣加以反覆利用(即將前效所產生的二次蒸氣引入後-效作為加熱蒸氣),以達到節能目的的蒸發方法。

4.9 乾燥
4.9.1 非結合水 存在於物料表面(或間隙)及粗大毛細管中的水分。
4.9.2 結合水 存在於物料細小毛細管及細胞中的水分。
4.9.3 平衡水分 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與空氣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時物料中所含的不能被除去的水分。
4.9.4 自由水分 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下,可從物料中除去的那部分水分,包括全部非結合水和部分結合水。
4.9.5 乾燥速率 在單位時間內,單位乾燥面積上被乾燥物料中水分的氣化量。
4.9.6 烘乾法 將濕物料攤放在烘盤內,利用熱的乾燥氣流使濕物料中水分氣化進行乾燥的一種方法。
4.9.7 鼓式乾燥法 將濕物料蘸附在金屬轉鼓上,利用傳導方式提供氣化所需熱量,使物料得以乾燥的一種方法。
4.9.8 帶式乾燥法 將濕物料平舖在傳送帶上,利用於熱氣流或紅外線、微波等使濕物料中水分氣化進行乾燥的一種方法。
4.9.9 吸濕乾燥法 將濕物料置於乾燥器中,用吸水性很強的物質作乾燥劑,使物料得到乾燥的一種方法。
4.9.10 沸騰乾燥法 利用熱空氣流使濕顆粒懸浮,呈流態化,似“沸騰狀”,熱空氣在濕顆粒間通過,在動態下進行熱交換,帶走水氣而達到乾燥目的的一種方法。
4.9.11 噴霧乾燥法 利用霧化器將一定濃度的液態物料,噴射成霧狀液滴,落於一定流速的熱氣便中,使之迅速乾燥,獲得粉狀或顆粒狀物品的一種方法。
4.9.12 減壓乾燥法 同義詞:真空乾燥法。在密閉的容器中,抽去空氣減壓而進行乾燥的一種方法。
4.9.13 冷凍乾燥法 將被乾燥液體物料冷凍成固體,在低溫減壓條件下利用冰的昇華性能,使物料低溫脫水而達到乾燥目的的一種方法。
4.9.14 紅外線乾燥法 利用紅外線輻射器產生的電磁波被含水物料吸收後,直接轉變為熱能,使物料中水分氣化而乾燥的一種方法。
4.9.15 微波乾燥法 利用微波乾燥設備產生的高頻電磁波被含水物料吸收後,物質分子發生極化使物料迅速升溫,水分氣化而乾燥的一種方法。

4.10 溶解
4.10.1 溶解度 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某溶質在某溶劑中形成飽和溶液時的濃度。
4.10.2 飽和溶液 溶解溶質與未溶解的溶質(固體)處於動態平衡時的溶液。
4.10.3 極易溶解 溶質1g(ml)能在溶劑不到1ml中溶解。
4.10.4 易溶 溶質1g(ml)能在溶劑1~不到10ml中溶解。
4.10.5 溶解 溶質1g(ml)能在溶劑10~不到30ml中溶解。
4.10.6 略溶 溶質1g(ml)能在溶劑30~不到100ml中溶解。
4.10.7 微溶 溶質1g(ml)能在溶劑100ml~不到1000ml中溶解。
4.10.8 極微溶解 溶質1g(ml)能在溶劑1000~不到10000ml中溶解。
4.10.9 增溶 溶質由於表面活性劑的作用,在某一溶劑中溶解度增大的過程。
4.10.10 助溶 由於第二種物質的存在而增加難溶性物質在某溶劑(一般為水)中的溶解度的現象。
4.10.11 助溶劑 助溶過程中,加入的能與難溶性藥物形成絡合物或有機分子複合物或通過複分解形成可溶性鹽類等而增加藥物溶解度的第二種物質(該物質不是膠體物質或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
4.10.12 潛溶 某些藥物在混合溶劑中比在單一溶劑中更易溶解的現象。
4.10.13 潛溶劑 可使某些藥物溶解度增大的混合溶劑。

(未完待續)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1月 第9卷 第11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