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夏桂成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所致痛經的經驗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徐傳花 指 導:夏桂成
(南京中醫藥大學 南京 210029)

  子宮內膜異位症(簡稱“內異症”)所致痛經特徵是繼發性和漸進性加重,臨床表現為噁心嘔吐、四肢厥冷,甚則昏厥虛脫。夏桂成老師從事婦科疾病50餘載,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現將其簡要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夏老發現內異症患者多有黃體功能不健,表現為基礎體溫(BBT)高相不穩定或偏短,並且經量偏多,多夾大塊的內膜樣組織。他認為,本病主要是由於腎陽虛弱,經行感寒,或者經期行經不暢,餘血蓄積,逆流於子宮之外,蘊結於脈絡肌肉之間;或由於體質不足、脾胃虛弱,或流產後,正氣虛弱、氣虛下陷,痰濁鬱結於子宮之外所致。經產瘀血濁液隨著腎陰陽的消長轉化而變化,行經之時,瘀血痰濁阻於內不得歸經而致痛經,日久積聚不得溫化痛經加劇。總之,本病是腎陽不足為本,痰瘀互結為標。

2 治法與用藥
  夏老認為,對內異症的治療當以活血化瘀祛痰治標,溫腎益氣治其本,根據不同的證型靈活用藥。經前期及經期重活血化痰,兼以溫陽止痛。常用方藥為夏老經驗方蛻膜散:肉桂5g,五靈脂、三棱、莪朮、白芥子、續斷、杜仲各10g,延胡索15g,牡丹皮10g,益母草30g。經前3d服至經期結束。小腹冷痛明顯者,加艾葉10g、吳茱萸3g,甚者加制附片6g;小腹脹痛明顯者,加醋制香附10g、沉香粉3g(沖服);小腹墜脹明顯者,加黃耆15g、炙升麻6g;小腹刺痛,經前黃帶多者,加敗醬草、生薏苡仁、紅藤各15g;出血量多者,加血竭6g(沖服)、炒蒲黃10g(另包)或三七粉1.5g(沖服);痛甚者,全蠍粉、蜈蚣粉各1.5g(沖服)。平時結合月經周期以治其本。

  夏老認為,陽氣不僅能推動氣血的運行,而且有助於瘀血的吸收,同時對水濕津液的運化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溫補腎陽,提高沖任氣血的通暢是抑制內異症發展的有利措施。常用經驗方補陽消癥湯:懷山藥、續斷、菟絲子、鹿角片、當歸、赤白芍、牡丹皮、茯苓、白芥子各10g,石見穿15g,五靈脂9g,生山楂10g。方中五靈脂、生山楂、當歸可根據症狀加減,餘藥同補腎陰陽,陰中求陽,陽旺則血脈流通,消瘀化痰。小腹與肛門墜脹、神疲乏力、大便易溏者,乃兼有氣虛之象,宜加黃耆、黨參各15g,升麻6g,以升提陽氣;伴胸悶煩躁,乳房脹痛,大便難者,為夾肝經濕熱之徵,加川楝子、梔子各10g,薏苡仁15g,以清利濕熱。

3 典型病例
  張某,42歲,2001年11月26曰初診。痛經漸進性加重4年。兩年前曾行左側巧克力囊腫剝離術。術後服用內美通3個月,術後半年出現痛經,服用芬必得效果不佳。月經規律,量中,有大塊內膜樣組織。末次月經10月30日。婦科檢查和B超未見異常。刻下經水將至,頭暈、腰酸、胸悶、煩躁、乳房脹痛、小腹脹滿,有涼感,腰膝酸軟、乏力,脈象弦細,舌質偏紅。證屬上熱下寒,腎虛肝鬱化火,夾有瘀濁。此時宜急治其標,祛瘀化痰,稍佐清上溫下之品。予脫膜散合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10g,赤芍12g,熟地黃、桃仁各10g,紅花、桔梗、柴胡各5g,枳殼6g,木香5g,延胡索、鉤藤各10g。另吞服脫膜散,3g/次,2次/d;經行時改為3次/d。第3天複診,經行疼痛好轉,但經量較多,故停用脫膜散,改投化瘀止血方:炙龜板、當歸、赤芍各10g,炒柴胡、炙升麻各3g,蒲黃炭(包)、五靈脂各10g,炒枳殼5g,震靈丹10g(另吞),益母草12g。7d後經淨,繼用補陽消癥湯化裁以調理陰陽氣血。如此調治3個月,痛經顯著減輕。

(收稿日期:2003-01-06)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5月 第10卷 第5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