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龍膽瀉肝湯臨床應用體會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劉美荷
(甘肅省蘭州市中醫骨傷科醫院 蘭州 730000)

  龍膽瀉肝湯出自李東垣方,具有瀉肝膽實火、清三焦濕熱之功效。此方主治肝經實火所致脅痛、口苦、目赤、耳聾、耳鳴、耳腫等病症。現將筆者臨床運用該方治療經驗體會簡介如下。

1 吐血
  典型病例:陳某,女,48歲,1998年6月10日就診。患者素有胃脘部不適,常反覆發作,已數年,未作檢查確診。10日前與人口角後即感不適,後自覺咽部腥臭,吐出紫黯色血塊約20ml,但未及時治療。近日自覺心煩易怒,寐少夢多。查見舌質紅絳,脈弦數,辨證屬肝火犯胃。治以瀉肝清胃、涼血止血,方用龍膽瀉肝湯加味。處方:龍膽草10g,柴胡12g,澤瀉10g,車前子(包)15g,木通10g,生地黃10g,當歸10g,梔子10g,黃芩10g,白茅根15g,藕節15g,墨旱蓮1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服。5劑後上述症狀緩解,又佐以養胃陰之劑加減治療,諸症消失。

  按:本案例為肝火橫逆犯胃,胃絡損傷所致,並有耗傷胃陰之象,故取本方以瀉肝火,達瀉中有補、疏中有養之功效。另外,加白茅根、墨旱蓮等涼血止血之品,以清熱養陰止血而治癒。

2 耳鳴、耳聾
  典型病例:王某,女,34歲,1999年5月10日就診。患者自訴近日突覺耳鳴,伴頭痛面赤、心煩易怒、口苦咽乾、胸脅脹悶。查見舌質紅,苔黃,脈弦細數。辨證屬肝膽火盛,治以清肝瀉火,萬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處方:龍膽草 10g,山梔15g,柴胡15g,黃芩10g,澤瀉10g,牡丹皮10g,女貞子10g,白芍10g,夏枯草10g,辛夷10g,蒼耳子8g,生地黃10g,當歸10g,車前子(包)10g,甘草4g,墨旱蓮10g,川楝子10g。每日1劑,水煎服,連服5日,上症緩解,又繼服原方加減 10劑後痊癒。

  按:此案見症為肝火循少陰經脈上擾所致。中醫學認為,腎開竅於耳,肝腎同源,肝火亢盛則多傷及腎水,故用本方清肝瀉火,並酌加女貞子、墨旱蓮、牡丹皮等以滋腎水而諸症消除則病癒。

3 陰囊濕疹
  典型病例:高某,男,45歲,2000年4月6日初診。患者自訴近幾日無明顯誘因自覺陰囊周圍瘙癢難忍,搔抓後疼痛,瘙癢症狀加劇,呈小紅疹,有少量滲液,局部皮膚有抓痕,伴紅腫,小便黃而量少,舌質紅,苔黃。辨證屬濕熱下注,治以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處方:龍膽草10g,梔子10g,黃芩10g,當歸10g,車前子(包)10g,澤瀉10g,木通10g,牡丹皮10g,蒼朮10g,白鮮皮10g,蟬蛻6g,蛇床子10g。每日1劑,水煎內服,餘藥留汁待涼後外敷患處,治療 1週後,瘙癢症狀明顯好轉,又以原方治療且週後痊癒。

  按:陰囊濕疹為一種過敏性皮膚炎症,皮疹有多形性,瘙癢、水泡、滲液反覆發作。中醫認為,陰部屬肝經,辨證屬濕熱下注,故用本方清利濕熱,且用藥渣外敷,作用於局部,以助其力,內外兼治而痊癒。

4 脅痛
  典型病例:劉某,女,40歲,2001年2月18日就診。患者近日因生氣而誘發右脅部及肋下脹痛,且放散至肩背部,患者平素心煩易怒,口苦目赤,小便黃赤,診見舌苔黃膩,脈弦滑數。辨證屬肝膽濕熱,治擬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味。處方:龍膽草15g,生梔子10g,澤瀉10,木通10g,生地黃10g,當歸10g,牡丹皮10g,車前子(包)8g,柴胡15g,苦楝根皮10g,大黃(後下)4g,青皮10g,川楝子10g,鬱金10g,金錢草12g,生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服3劑後上症緩解,囑患者調情志,以原方繼服3劑後痊癒。

  按:肝居脅下,其經絡布於兩脅,膽附於肝,其脈亦循於脅。因肝膽失其疏洩條達,導致本證發生。用本方清瀉肝膽濕熱,方證相符,故療效明顯。

5 體會
  龍膽瀉肝湯具有清三焦濕熱、瀉肝膽實火之功效,組成藥物為龍膽草、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生地黃、當歸尾、炒梔子、酒黃芩、甘草。龍膽草性味苦寒,歸肝膽經,瀉肝膽之火為主藥;黃芩、梔子苦寒瀉火,協助龍膽草以清肝膽濕熱,共為輔藥;澤瀉、木通、車前子協助龍膽草清利濕熱,引火從小便而出,肝藏血,肝有熱則易傷陰血,故用當歸尾活血,生地黃養血益陰,柴胡舒暢肝膽,甘草調中和藥,共為佐使。各藥配伍,瀉中有補,清中有養,既能瀉肝火,清濕熱,又能養陰血。

  上述幾例病案雖然所患病症不同,但均用龍膽瀉肝湯化裁治癒,這既體現了中醫學辨證施治的重要性,又體現了龍膽瀉肝湯臨證應用的廣泛性,同時也說明“異病同治”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一個獨特法則,病以證而存在,法依證而立,方證不離,唯證是從,病亦隨證解而告癒。

(收稿日期:2002-01-15)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7月 第9卷 第7期》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