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中藥內外並用治療淺層疱疹性角膜炎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韋曉捷
(遼寧省沈陽市中醫院 沈陽 110004)
淺層疱疹性角膜炎是臨床最常見且多發的角膜病之一,常發生於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全身疾病之後。病程緩慢,時輕時重,時癒時發,可遷延數月甚至數年。多次反覆發作使用視力受到嚴重影響。治療本病的關鍵在於縮短病程,防止復發。筆者採用中藥內服及局部離子透入的方法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總結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共54例,64隻眼。治療組:34例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共39隻眼;其中病程長達2年以上者5例,1年以上者7例,初發者22例;雙眼5例,單眼29例。對照組:20例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共25隻眼;其中病程長達2年以上者3例,1年以上者7例,初發者10例;雙眼5例,單眼15例。年齡10~52歲,治療時間最短15d,最長120d,平均治療時間5d。
2 診斷標準
眼部刺激症狀:出現輕度怕光流淚,或僅有異物感,視力輕度模糊,球結膜充血。角膜裂隙燈檢查:角膜上皮,特別是中央區有針尖或粗大的灰色點狀損傷,熒光素著色,不侵犯基質層。
3 治療方法
3.1 治療組
玉屏風散加減:黃耆、白朮、防風各30g,金銀花、連翹、蟬蛻、黃芩各20g,菊花、梔子、枸杞子各2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另取汁300ml備用,將藥墊浸泡,放置眼瞼處,再將連接正負極的鉛板放在藥墊上,並接通電源,強度以病人能忍受為度,一般為10mA,每次20min,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3.2 對照組
外用0.1%無環鳥苷眼藥水(湖北省湛江市製藥廠生產),1次/h;氧氟沙星眼藥膏(沈陽市興齊製藥廠生產),每日3次。
4 臨床療效
4.1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癒:症狀消失,視力恢復正常,角膜裂隙燈檢查熒光素著色陰性,半年內無復發;好轉:症狀消失,視力基本恢復正常,角膜裂隙燈檢查角膜大部分著色消失;無效:治療前後無變化。
4.2 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組 別 | 眼數 | 治癒 | 好轉 | 無效 | 有效 |
治療組 | 39 | 30(76.92) | 8(20.51) | 1( 2.56) | 38(97.43) |
對照組 | 25 | 14(56.00) | 6(24.00) | 5(20.00) | 20(80.00) |
注:兩組比較,P<0.05
現代醫學認為,淺層疱疹性角膜炎主要由I型單純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發病率較高,且易復發。目前,抗病毒藥物療法仍為臨床主要的治療方法,雖能取得較好療效,但復發率較高。本病屬於中醫學“聚星障”、“花翳白陷”等範疇。古代醫籍早在明代對本病就有詳細記載,如徐春甫《古今醫統》中有“花翳白陷,此症初患頭痛,腫澀,淚初難開,眼中白翳如碎米,或如魚鱗陷凹”。又如傅仁宇《審視瑤函》有“此症黑睛上有細顆,或白或為黃色,但微黃者急而變重,或連綴,或圍聚,或散漫,或齊起,或先後逐漸相生,初起者易治,生定者退遲”。上述文獻對本病的臨床症狀、病變過程以及癒後均有詳細的記載。角膜在解剖上分五層,病變由上皮層向內發展病情漸重,以角膜表層點狀浸潤為輕,治療不及時出現樹枝狀浸潤,發展下去出現角膜基質浸潤,盤狀角膜炎,反覆發作,重者累及虹膜出現虹膜炎。角膜炎從中醫角度可按衛氣營血辨症。淺層疱疹性角膜炎以衛、氣分病為主,故用玉屏風散取其攻補兼施、調和營衛之功,防止其向內發展。柯韻伯在《名醫方論》中記載“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防風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為風之潤劑,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合,惟黃耆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耆,其功愈大耳,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夫以防風之善袪風,得黃耆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朮以固里,則內有所據……”。故用玉屏風散調和營衛,並以金銀花、連翹、蟬蛻、黃芩清熱解毒;肝藏血主疏洩,受血而能視,故用菊花、梔子、枸杞子清肝明目。
局部中藥離子透入法是中醫辨症施治與局部對症治療的有機結合,導入機一方面靠其直流電的作用,對局部刺激而疏通經絡、緩解症狀,另一方面將中藥電解為離子,通過皮膚滲透體內,直接作用於眼部,提高病變局部藥物的濃度,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增強藥理功能。並通過眼部穴位對患部血管壁有較強刺激作用,使穴位能更長時間發揮作用,提高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有效防止本病復發。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玉屏風散中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故內外並用在淺層疱疹性角膜炎的臨床治療上對縮短療程、防止復發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收稿日期:2003-01-15)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4月 第10卷 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