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跳動針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觀察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艾 群 王家輝 姜國民 王淑娟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大連 116027)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導致腰腿痛的疾患之一,主要症狀為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筆者於1998~2000年採用跳動針法及常規針法,對69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進行了分組觀察治療,結果顯示前者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9例門診和住院患者,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73歲;病程最短1d,最長20年,病程在1年之內者58例,超過1年者11例。全部患者均於近期經CT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其中單節段突出38例,雙節段以上突出31例;L3/L4突出25例,L4/L5突出61例,L5/S1突出14例。按就診先後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跳動針法組39例,常規針法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等方面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依據
(1)有腰部外傷、慢性勞損或受寒濕史。大部分患者在發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發生於青壯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壓增加(如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4)脊椎側彎,腰部生理弧度消失,病變部位椎旁有壓痛,並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動受限。(5)下肢受累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過敏或遲鈍,病程長者可出現肌肉萎縮。直腿抬高或加強試驗陽性,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病變椎間盤可能變窄,相鄰椎體邊緣有骨贅增生。CT檢查可顯示椎間盤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1.3 病例納入標準
符合診斷標準且能堅持治療者。
1.4 病例排除標準
(1)脊柱炎症性病變,如結核、類風濕、增生性病變。(2)脊椎各部位骨折。(3)黃韌帶肥厚。(4)幹性坐骨神經痛。(5)梨狀肌損傷綜合症。(6)臀上皮神經損傷。(7)椎管狹窄症,主要指先天發育性或後天繼發性椎管狹小。(8)骶髂關節半脫位。(9)纖維變性椎間盤的急性紊亂。(10)尚需與脊髓馬尾腫瘤、椎管內靜脈叢充血、脊神經根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椎弓裂及脊椎滑脫症等鑑別。(11)不能堅持完成治療。
2 治療方法
2.1 跳動針法組
2.1.1 取穴
腰部取突出椎體及上下兩椎的夾脊穴(棘突旁0.3寸針感為佳);根據疼痛部位,偏於後正中者以膀胱經為主,取秩邊、承扶、殷門、承筋、承山、委中、崑崙;偏於外側以膽經為主,取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崑崙等。
2.1.2 針刺方法
深刺夾脊穴:常規消毒後,以28號3寸毫針直刺 1.5~2.5寸,針感以局部酸脹向下放射,使患肢抖動為度;針刺下肢腧穴時,運用跳動針法,即左手食、中二指分別置於穴位的兩旁,稍用力下壓或向上提捏以固定腧穴所在處肌肉。右手持28號1.5~2.5寸毫針,進針後上下緩慢提插,並不斷改變針刺方向、角度及深度(類似合谷刺),直至針刺部位的肌肉跳動或肢體抽動為止,隨即保持此時的角度、方向及深度,緩慢行小幅度的提插手法以確保上述針感再現,如此反覆操作數次。留針30min,虛寒症酌加灸法,起針後拔火罐10~15min。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結束後間隔1週再進行第2個療程。
2.2 常規針法組
取穴、治療時間及療程均同跳動針法組,在操作時,採用常規針刺方法,針感嘆局部酸脹為度。
兩組均治療2~4個療程後評定療效。
3 結果
3.1 療效判定標準
治癒: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試驗70°以上,能恢復原來的工作。好轉:腰腿痛減輕,腰部活動改善。無效:治療後症狀、體徵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組 別 | n | 治癒 | 好轉 | 無效 | 總有效率(%) |
跳動針法組 | 39 | 24(61.54) | 13(33.33) | 2(5.13) | 94.87 |
常規針法組 | 30 | 10(33.34) | 16(53.33) | 4(13.33) | 86.67 |
合 計 | 69 | 34(49.27) | 29(42.03) | 6(8.70) | 91.31 |
注:χ2=5.397,P<0.05
4 討論
《靈樞‧九針十二原》云:“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可見氣至與否,是針刺取效的關鍵。“氣至”二字,有兩種含義:一是氣至針下,二是氣至病所。氣至針下的感覺(針感)有動態和靜態兩種,靜態針感可包含自覺性感應和他覺性感應兩方面內容,前者指病人對針刺產生的酸、麻、脹、重等主觀感覺,後者指醫生針下沉澀緊的客觀觀察和體會。動態針感則是指針刺時患者受針局部肌肉的跳動、肢體不自主的抽動及醫生指下的抖動和針身顫動。跳動針法就是產生和控制這種動態針感的方法。跳動針法在使肌肉跳動、肢體抽動和針身顫動的同時,也產生很強的酸、麻、脹、重等感覺,是一種強刺激手法,可以理解為古人所稱的“瀉法”,具有較強的祛風除濕、活絡鎮痛的作用,主要適用於治療頑麻冷痹、癱瘓痿軟、跌打損傷等相當於現代醫學神經-肌肉運動障礙的病症。氣至病所是控制針感傳導,“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使氣直到病所”。氣至病所的實必須在“氣至針下”的基礎上進行,跳動針法提供了氣至病所的前提條件。
腰椎間盤突出症屬“痹症”範疇,其病機主要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或跌撲閃挫引起氣滯血瘀,經脈痹阻,不通則痛。針灸治療時辨症取穴,選用分於痹阻經脈上的穴位,並運用跳動針法,使肌肉和下肢跳(抖)動,獲得較強烈的針感,並結合火罐,共奏疏通經絡、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之效,達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痙攣、消除炎症、減輕或解除神經根刺激症狀的治療目的。
(收稿日期:2002-07-19)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1月 第10卷 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