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血府逐瘀湯加腰穿腦脊液置換治療腦室出血42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李克東 李惠玲
(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 運城 044000)

  腦室出血,無論是原發性或者繼發性,均為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症類型,其病情危重,死亡率高。採用傳統的內科保守治療或外科開顱血腫清除等治療措施,療效均差。我科自1998年應用血府逐瘀湯口服加腰穿腦脊液(CSF)置換治療腦室出血以來,療效明顯,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入選的42例腦室出血患者符合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所訂診斷標準,均經頭顱CT證實,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齡38~80歲,平均61.4歲;原發性腦室出血1例。對照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40~81歲,平均62.7歲;原發性腦室出血1例。有下列情況之一者,不列為觀察對象:(1)腦內原發性出血灶>60ml;(2)已有呼吸循環功能衰竭者;(3)合併嚴重心腎肝疾病。腦室內積血情況,按CT所見分為3型,I型以單側腦室及III腦室鑄型為主,II型以單側腦室及III、IV腦室鑄型為主,III型以III、IV腦室出血鑄型為主。治療組中I型10例,II型7例,III型5例;對照組中I型9例,II型7例,III型4例。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為內科常規治療,調整血壓、控制顱壓、保護腦細胞、預防併發症等。

  治療組在與對照組相同的內科治療的同時,口服中藥血府逐瘀湯加CSF置換。中藥組成及服藥方法:生地10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柴胡10g,桔梗10g,川牛膝15g,當歸20g,川芎15g,水煎,每日1劑,分3 次口服。意識不清,吞咽困難可用鼻餵管給藥。CSF置換:常規腰穿測壓,緩慢放出腦脊液10~30ml後,緩慢注入等量生理鹽水加地塞米松5mg,隔日1次,直到頭顱CT顯示腦室內積血清除為止。CSF置換2~14次,平均6.4次。

3 結果
  依據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療效評定標準,1個月後應用X2檢驗,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
基本治癒
顯著進步
進步
死亡
總有效率(%)
死亡率(%)
治療組
6
8
4
4
81.8
8.2
對照組
3
5
4
8
60.0
40.0

4 討論
  腦室出血起病急,進展快,常因血凝塊阻塞或壓迫導水管引起腦脊液循環障礙,導致急性梗阻性腦積水,使顱內壓急劇增高,涉及下丘腦及腦幹,影響生命中樞,危及生命。據文獻報導,腦室出血手術病死率為35.7%~100%,而非手術治療療效更差。本組22例腦室出血因採用血府逐瘀湯和CSF置換,死亡率為18.2%,且大部分能完全或部分恢復日常工作,療效較為顯著。

  據傳統觀念,腦室出血有高顱壓者不宜進行腰穿,因其可導致腦疝形成而加快死亡。但近期屢有報導,採用腦室外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療腦室出血取得滿意療效。但側腦室引流對III、IV腦室積血少有作用,而III、IV腦室積血鑄型是影響治療預後的關鍵所在。CSF置換和口服血府逐瘀湯可使顱壓下降,症狀改善明顯,同時防止凝固的血液阻塞腦脊液循環通路而發生梗阻性腦積水。另外,還可減輕出血釋放的血管活性物質對顱內大血管的刺激,有效預防和減少腦血管痙攣的發生。特別是對III、IV腦室積血效果較好,注入生理鹽水可保持顱壓穩定及正常腦脊液循環,又能稀釋血性腦脊液,預防出血後蛛網膜粘連,加用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減少滲出、預防粘連、減輕腦水腫及抗自由基的作用。

  根據原發性腦室出血臨床症候,其屬於中醫學“瘀血頭痛”及“中風”的範疇。所謂離經之血謂之瘀,故採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疏調氣血。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方可使纖維蛋白明顯降低,並改善血液粘度,減少血小板聚集,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結合CSF置換,本組22例未發現1例不良反應,包括低顱壓、增加出血及腦疝形成,療效確切。

  通過臨床觀察,筆者認為:(1)本病一旦確診,應儘早施行上述辦法,減輕高顱壓對腦幹、下丘腦損害。(2)本療法操作方便、簡單、損傷小,更適合廣大基層醫院醫生做為搶救方法之一推廣應用。(3)CSF置換速度不宜過快,以免顱內脊髓蛛網膜下腔突然形成壓力差,而誘發腦疝。(4)CSF置換量一次比一次大,約3~5ml為宜,切忌先多後少,應為先少後多。

(收稿日期:2002-06-05)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1月 第9卷 第11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