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顫振平腸囊治療血管性顫症26例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降呈祥 韓曉軍 劉 岑
(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直門醫院 北京 100700)
中醫老年顫症相當於西醫的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綜合症,血管性顫症也就是腦動脈硬化引起的帕金森綜合症。它是由於中風或類中風後表現以單側或雙側肢體拘痙、項背僵直,或活動減少或震顫為主要症狀病症。病程多呈階梯樣加重,致殘率高,癒後較差。西藥左旋多巴製劑治療一般無效。筆者近年來應用中藥顫振平膠囊為主治療血管性顫症26例,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26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15例,女11例;40~49歲5例,50~59歲10例,60~69歲8例,70~80歲3例,平均年齡68.5歲;病程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5年,平均2.8年。26例均經頭顱CT檢查,23例診斷為腔隙性腦梗塞,其中21例梗塞部位在基底節區,2例在側腦室旁,另有3例基底節區小量腦出血。其中15例服用過西藥安坦、左旋多巴等藥,療效不顯著,11例未服西藥。主要臨床表現:肢體震顫者6例(23.07%),肢體拘痙者26例(100%),項背僵直者20例(76.92%),表情呆板者21例(80.76%),言語蹇澀者8例(30.76%),口角流涎者5例(19.23%),多汗者11例(42.30%),慌張步態者5例(19.23%),小字症者(19.23%),智能障礙者8例(30.76%),精神障礙者3例(11.53%),氣短乏力者23例(88.46%),腰酸腿軟者25例(96.15%),肌張力增高者26例(100%),椎體束症者18例(69.23%),大便秘結者20例(76.92%),舌質黯紅或瘀斑者21例(80.76%),脈弦滑者17例(66.38%)。
2 診斷標準
參照中華全國中醫學會老年醫學會制定的《中醫老年顫症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以下簡稱《重慶標準》)選擇病例和進行療效評定。
3 治療方法
全部病例應用顫振平膠囊為主治療,每次口服4粒,每日3次,1個療程為3個月。顫振平膠囊為本院製劑室自製藥,其主要組成為生大黃、水蛭、虻蟲、羚羊角粉等。參照《重慶標準》,結合臨床症狀,辨證為氣虛血虧、血瘀風動症者,輔以益氣養血藥生黃耆、生晒參、當歸等;辨證為肝腎不足、血瘀風動者,輔以滋補腎藥何首烏、熟地黃、山茱萸等;辨證為痰熱動風者,輔以清熱化痰藥全瓜蔞、膽南星、黃連等。
本組病例中15例服用過西藥(安坦、左旋多巴等),經中藥治療後,其中9例先後減量最後停服西藥,只有6例仍服小劑量西藥。其它合併高血壓病等患者可給予對症治療。
4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採用《重慶標準》,療效評分=(治療前分數-治療後分數)/治療前分數x100%。
100%為臨床痊癒:50%~99%為明顯進步;20%~49%為進步;1%~19%為稍有進步;0為無效。
按照上述標準評定,結果臨床痊癒為0,明顯進步3例(11.54%),進步7例(26.92%),稍有進步10例(38.46%),無效6例(23.08%),總有效率為76.92%,進步率(明顯進步加進步)是38.46%。與國內同類臨床觀療效基本相似。
5 典型病例
孟某,男,59歲,於2000年11月27日初診。患者主訴於1999年8月患腔隙性腦梗塞後,右側肢體輕癱,右側肢體顫抖、發僵、行步困難。經中西藥治療輕癱已緩解,但肢體發僵、顫抖未見好轉,以致動作遲緩,行走不便,需他人攙扶或拄杖。曾在北京某醫院被診為“帕金森綜合症”,服用安坦、左旋多巴類藥物效果不顯而停藥,今前來我院神經內科就診。查體症見:表情呆板,反應遲頓,輕微面具臉,頸背略前傾,言語構音欠清,右手握物不穩,寫字不能,右上肢震顫輕微,右下肢震顫幅度中等,右側肢體肌張力增高,呈鉛管樣強直,不能獨立行走,右側巴彬斯基症陽性。頭顱CT提示左側基底節區腔隙性梗塞。舌體略瘦,舌質黯紅,邊有瘀斑,舌苔薄白,脈弦細。中醫診斷:顫症(肝腎陰虛,血瘀風動);西醫診斷:帕金森綜合症。初診時給予顫振平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並配合滋補腸腎湯劑:生熟地黃各20g,何首烏20g,山茱萸10g,阿膠10g(烊化沖),鹿角膠10g(沖),菟絲子10g,生黃耆30g,連服21劑。2000年12月19日複診,患者主訴右側肢體顫抖、僵直減輕。繼服顫振平膠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連續服用70d。2001年2月28日複診,患者震顫、肢體拘痙等主要症狀基本緩解,能獨立行步。用《重慶標準》評分,療前評分23分,療後評分7分,療效評分69.56%,屬明顯進步。為鞏固療效,囑病人繼續服用顫振平膠囊3個月。
6 討論
由腦動脈硬化引起的血管性顫症一般多見於腔隙性腦梗塞後,但本組病例中有3例是由於基底節區腦出血所致,這可能與腦出血後引起腦水腫壓迫黑質、蒼白球、紋狀體等,造成其神經變性有關。
中風、類中風的病因病機多為風、火、痰、瘀閉阻神明,阻塞經絡。而血管性顫症的病機是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虛弱,肝腎陰虛;標實是內風、死血、頑痰。腦竅阻滯,神機失用則顫;阻滯經脈則肢體拘痙、項背僵直、少動等。
顫振平膠囊的主要組成為生大黃、水蛭、虻蟲、羚羊角粉等。方中生大黃活血滌痰;水蛭、虻蟲破血逐瘀;羚羊角粉平肝熄風,共奏破血逐瘀、熄風化痰之功效。既往顫振平膠囊的動物實驗研究表明,其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可產生一定的影響;顫振平對利血平所致小鼠單胺遞質的減少有對抗作用;能增加小鼠的體重,具有補益作用;能增強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動,說明顫振平對顫症的主要症狀-運動減少有一定的影響。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中風的發病率逐漸增高,由中風引起的血管性顫症的病人也逐漸增多。這種難治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社會和家庭負擔。目前西藥治療效果不佳,因此開拓新的思路,探討中醫藥療法具有重要的意義。
(收稿日期:2002-05-27)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