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中醫學心身疾病治法鉤沉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徐之昂
(江西省資溪縣人民醫院 資溪 335300)

  心身疾病是一類表現為軀體症狀,但在發病、發展、轉歸和防治方面與心理社會因素有密切關聯的疾病。學術界認為本病必須同時具備3個條件:1、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症狀;2、該軀體症狀或者有明確的器質性病理改變,或者有已知的病理生理學變化為基礎;3、不是神經症或精神病。目前,臨床上對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筆者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結合歷代文獻,不揣簡陋,對其治法作一初步的鉤沉探秘,意在拋磚引玉。

1 積極的心理疏導
  《金匱要略》云:“五臟病各有所得者癒,五臟病各有所惡。”中醫學注重近其所喜,遠其所惡,擺脫消極情緒,喚起積極情緒,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舒適的生理和心理環境。如《靈樞‧師傳篇》曰:“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心理疏導法也被稱為“無形之藥”,《[魚孚]溪醫案選》引沈明生云:“若鬱在情志者,即當以情志解散,此無形之藥,病者所自具也。”

2 情志療法
2.1 情志制約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中醫學正是利用五臟與七情的密切關係來治療因七情過度而引起的心身疾病。如《七松岩集》云:“情志者,神思意想,本屬無形之妄念,非藥餌可療之症。蓋情志之病,當以情遣。”至金元時期的張子和通過臨床實踐,則進一步將情志療法具體為“悲可以治怒,以愴側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如張子和曾治“息城司候,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復杯,大痛不任,藥皆無功,乃求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旁,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下結硬皆散。所謂喜勝悲,內經自有此法也。”(《古今醫案按》)

2.2 情志調氣法
  即通過七情變動引起相應氣機變化來對機體某些一時性氣機逆亂而尚未失卻調節代償機能,未造成嚴重病理改變的疾病“以亂治亂”,以達氣機重調,“亂而復治”的目的;再則,大怒能激發氣血沸騰,使機體某些氣機閉結,鬱而不宣之疾可通之達之,便其氣機疏利而達治療之目的。《古今醫案按》載張子和曾治“一富家婦,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戴人診之,曰: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方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八九日不寤,自是食進,脈得其平。”

2.3 精神轉移法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轉移病人對自身疾病的注意力,改變其不良的精神狀態,可達治療或輔助治療的目的。《素問‧移精變氣論》曰:“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另外,《古今醫案按》載:“徐書記有室女,病似勞。醫僧法靖診曰:‘二寸脈微伏,是憂思致病,請示病因。’徐曰:‘女子夢吞蛇,漸成此病。’靖謂有蛇在腹,用藥專下小蛇,其疾遂癒。靖密言:‘非蛇病也,因夢蛇過憂成疾,當治意而不治病耳。’”

3 藥物治療
  由於本病在其發生、發展、轉歸和康復過程中有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故選方用藥時應根據病情使用或酌情加入疏肝解鬱、調氣安神、鎮靜寧心等藥物。《醫學入門》云:“所處逆則氣血怫鬱,須於所服藥中,量加開鬱行氣之劑。”以期達到最佳療效。

3.1 使用調理情志為主的方藥
  如治療胃脘痛之肝氣犯胃症型,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令肝氣條達,胃自安而痛亦止。

3.2 調理情志與其他治法並用
  如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用逍遙散,即疏肝解鬱與健脾養血藥並用。

3.3 調理情志藥作為方中輔助藥
  如因思慮過度損傷心脾或恐懼傷腎所致的陽痿,用補益心腎的大補元煎時應酌加養心安神之品。

4 自我調節法
  自我調節法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1、“養慎”,即內養正氣,外慎邪風,以提高抗病能力。2、“導引”,即自摩自捏,伸縮手足,除勞去煩。3、“吐納”,即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卻病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氣功是一種很好的自我調節法,也可防治心身疾病。4、“房室勿令竭”,縱欲過度可導致遺精、夢交、性功能障礙等心身疾病。

(收稿日期:2002-08-08)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