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關於中西醫結合與中醫藥現代化的思考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李今庸
(湖北中醫藥學會 武漢 430061)

  江澤民總書記在全國政協九屆四次會議“教育醫藥衛生聯組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科學的特色,也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要發生激盪碰撞和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各民族都要堅持各自的文化特色,有選擇地吸收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與自己的傳統文化融合,以促進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

1 有關中西醫結合
  1953年,毛澤東主席提出:“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約在1958年,報紙上出現了“中西醫合流”的提法,不久,報紙上又提出了“中西醫結合”,取代了“中西醫合流”的提法。但“中西醫結合”的定義從來沒有討論過,至今概念不清楚,認識不統一,故在實踐中帶有極大的盲目性。所謂“中西醫結合”,在實踐中一般有下列幾種做法。

1.1 臨床方面
(1)中醫、西醫一起治療同一病人;
(2)中醫或西醫用輸液加中藥,或西藥加針灸、按摩、導引、行氣、太極拳等;
(3)西醫治療中,先用中藥後做手術;
(4)中、西藥並用;
(5)針刺或中藥麻醉,西醫外科手術;
(6)小夾板固定治骨折“動靜結合”;
(7)所謂“辨病辨症相結合”。

1.2 書面文字方面
(1)西醫學病名、理論,附一個中藥處方或附分型(幾個中藥處方);
(2)幾句西醫理論術語,再加幾句中醫理論術語湊合在一起。

1.3 教育方面
  開辦中西醫結合專業教育。
  按:《論語‧子路》說:“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現在應該“循名責實”了。其實,以上臨床醫療方面的第(1)、(4)、(6)點,是中醫西醫在醫療工作中的合作共事,第(2)、(3)、(5)、(7)點,是中醫或西醫在醫療工作中用兩法治病。二者在醫療工作中需要時都是對的,但其都不是學術上的“中西醫結合”。至於“中西醫結合”的定義,筆者認為即是毛澤東主席所提的:“把中醫中藥的知識和西醫西藥的知識結合起來,形成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所謂“結合”是一個哲學概念,即新新人們所曰“融合”,它不是把兩個毫不相干的東西拼湊在一起,上面如書寫文字方面所述中醫、西醫雙方的內容都是毫無內在聯繫而與中西醫結合毫無共同之處。這種紙上的中西醫結合且又缺乏辯症思想內容,於學術,於醫療,都是毫無意義的。

  從長遠觀點和總體上看,“中西醫結合”這一提法還是對的。40多年的實踐經驗證明,要達到這一目的為期尚十分遙遠。它必待中國中醫、西醫的繼續發展,兩種醫學模式的轉變,才可能自然“瓜熟蒂落”,形成中國真正學術上的辯症的中西醫結合。因而,現在過多的強調中西醫結合是沒有什麼好處的。根據醫療實際的需要,必要的中西兩法治病還是可取的,但不應該把它混稱為“中西醫結合”,絕對不能是用西醫的一套理論體系加上一個或幾個中藥方,也不能是中西兩個不同理論體系的內容毫無內在聯繫地拼湊在一起。至於開辦中西醫結合教育,70年代初的所謂“中西醫結合是中國醫學發展的唯一道路”,中醫學院復課招收工農兵學員,把“中西醫結合”作為學員的培養目標。但沒有真正“中西醫結合”的學術內容可供開課,只是中西醫教師各講各的,中醫教師講中醫課,西醫教師講西醫課。無怪乎學員反映說:“老師堂上各講各,專讓學生來結合。”今又在大學本科教育中開辦“中西醫結合專業”,也只是在學制規定年限內,將中醫、西醫課程比例約各佔一半地開設課程,又由中西醫教師分別講授,還是各講各的專業知識課。這種“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本科教育,實際上是培養掌握“中專水平”的“中西醫兩套本領”的人才,或又叫做“兩個中專”水平的人才,可供目前缺醫少藥基層需要(所謂“多面手”)。這種“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本科教育,所得到的“兩個中專”水平,雖集中在一人之身,但醫學實質仍然是“一中一西”而不互補。50年代中國創辦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在全國各地抽調高等醫學院校畢業、臨床數年、取得主治醫師以上資格的西醫專業人員,脫產集中系統學習,以培養專門的高級中西醫結合人才。結業後回到醫療單位進行中西醫結合工作,有的還集中在一起進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然至今已時逾40餘年,仍然未出現一個真正的在學術上已經闡述清楚其理論機制的中西醫辨症結合的科研成果。醫療效果也並未提高。因而,西醫學習中醫的人員頗有感慨地說:“西學中,兩頭空。”他們感到“用西醫方法治病,不如西醫專家;用中醫方法治病,又不如老中醫,由此可見,中國醫學要實現學術上真正的“中西醫結合”,還有待於中西醫兩種醫學的繼續發展,兩種醫學模式的徹底轉變。

2 有關中醫藥現代化
2.1 中醫藥理論現代化
  要利用現代科學的知識和方法,根據中醫藥學的內部規律及其特點,對中醫藥學理論進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認真細緻的研究,揭露其內容的科學實質,用現代語言加以闡述,賦予其時代的特徵,把它納入現代科學的軌道,以促進現代科學的發展。對此,不能以西醫學已有的理論為標準;中醫現代化,不能是中醫西醫化。沒有真正的保持中醫藥學特色的現代化,中西醫結合是絕對不可能的。

2.2 中醫診斷現代化
  在中醫臨床醫療工作的實踐中,除運用中醫傳統診斷方法外,還要利用現代科學檢查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小到體溫計、聽診器、化驗檢查,大到CT、彩色B超、核磁共振等都應加以利用,以延長我們的感覺器官,看到人體疾病深層次的病理變化,但不能被西醫學已有的結論牽著鼻子走,應大量積累客觀資料,用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作為指導思想,對佔有的大量資料進行認真細緻的整理總結,以創造性的勞動,找出新的規律,將其納入辨症論治的軌道,以發展中醫藥學的辨症論治。

2.3 醫院管理現代化
  用電腦監控全院。門診:醫生看病、處方、劃價、收費皆輸入電腦並輸送到有關的科室,病人即直接到科室檢查和取藥。病房:科室醫生用電腦監控病人,醫院可用電腦監控全院各科室病房。藥房:用電腦監控藥房和製劑室工作。

  根據歷史資料找出各地高發病和多發病及其與季節關係的規律,找出各個醫院治療某些疾病的優勢及其用藥規律,以便重點發展其醫院的專科專病,並有計劃地對其疾病治療的所需藥物提前生產和制備,從而做到按時足量提供。

2.4 中藥種植現代化
  種植每一種中藥,就要根據其要求,規範種植季節,選擇良種、種植方法、環境條件(山區、平原、水澤)、土壤、氣候、澆水、施肥、田間管理、收穫、初加工、保管(包裝、貯存、運輸)。

2.5 中藥飲片炮製現代化
  中藥材飲片加工過程中,除鮮藥外,對其或洗或潤或浸泡都需用清潔之水,對所浸泡之藥需用多大容器、加多少水和在不同季節裡各浸泡多少時間,都應給以規範;並根據不同藥物的特點,規範各藥橫切、直切、斜切,及每種飲片的厚薄和每片的厚薄,以使其外觀整潔和煎煮時飲片出汁均勻,確保藥效。

  根據各種中藥發揮最佳效用和傳統炮製方法的要求,規範其中藥炮製的各自標準。如需炒黃的中藥,炒黃到什麼程度為好,這就需要規定什麼中藥,有多大量,用多大鍋、多大火,炒多長時間,炒黃到什麼程度。可用“比色器”進行比較,炒出合格的中藥炮製飲片。

  又如:中藥需要加輔料炒者,是酒,是醋,是鹽水,是蜜,多少藥加多少酒或多少醋,或多少鹽水,或多少蜜,用多大鍋、多大火,炒多少時間,炒到什麼程度,都要加以規範。

2.6 中藥劑型現代化
  中藥給藥方式,用傳統的煎汁服用方法有諸多不便,應該在保證藥物治療效果的原則下,積極進行劑型改革和增補新的給藥方式。近幾年生產的中藥配方顆粒,雖服用方便,但療效不佳。原因當是:(1)生產顆粒前的中藥原料未曾認真遵古炮製;(2)各種中藥顆粒,是數個單味顆粒兌沖服用,而未經全方共煎合煮以發生綜合變化;且其價格較高,在當前經濟情況下,不少人承擔不起。

2.7 方劑配伍理論現代化
  2001年11月30日《健康報》報導:“……該研究在對六味地黃湯、清開靈等5個示範方劑配伍的物質基礎研究中發現,在飲片不同配伍的情況下,藥材中化學成分溶出情況不同,而且有新的峰出現,提示配伍可能引起藥效成分變化,產生新的化學成分,這種新化學成分可能成為配伍療效的基礎。藥效研究從整體、器官、細胞水平出發,針對藥物對不同的系統、靶位的作用及其原理進行探討,發現通過飲片配伍的變化,可以起到整體增效減毒的作用。”

  這項研究證實了中藥方劑配伍的科學性,但只是發現了一個苗買。研究工作還要繼續深入,還得做大量工作,要研究各個中藥方劑不同配伍的各自特殊功效,要研究相同中藥方劑內各藥用量比例不同的功效變化,還要研究中藥方劑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理論。

(收稿日期:2002-09-04)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2月 第10卷 第2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