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浙江主要藥材2002年度產銷情況分析及2003年度產銷趨勢預測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萬德昌
(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 杭州 310006)

  浙江省醫藥行業協會於2002年12月下旬在寧波市鄞州區召開了中藥材產銷協作組網絡成員單位2002年度年會,現將會上匯報交流的浙江主要藥材產銷情況及2003年度產銷趨勢預測綜合整理如下。

1 浙貝
1.1 2002年度產銷情況回顧
  貝母類是2002年度全國中藥材市場走紅品種,川貝、浙貝、坪貝、伊貝等各種貝母價格全面大幅度上漲。自2000年春以來,浙貝已持續3年高價,2002年 5月下旬衝破百元/kg,7月又暴漲到160~180元,為建國以來的最高價。浙貝市價頻頻上揚,對貝母類價格的飛漲起著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從中藥材產銷變化的歷史規律來看,任何一個因供不應求而走紅的藥材經過高價刺激生產盲目發展,必然會走向反面。2003年是浙貝走向產大於銷的第一年,量增價落已成定局,應引起全國貝母生產者、經營者的高度重視。

  2002年浙江浙貝增產,其價格暴漲是不正常的,國內外市場對此反映相當強烈。下面談幾點情況。

1.1.1 浙貝的商品貝產量
  據會上各產地匯報,鄞州老產區550t左右;磐安產區種大貝母332hm2,除去留種量後,商品貝產量680t;東陽、永康、縉雲等市縣大貝商品量100t左右。以上三地的浙大貝商品量為1330t,比上年1020t又增加了三成。其它零星地方的產量尚未包括在內。磐安等地尚有切片貝母(浙小貝)近百噸。

1.1.2 2002年浙貝價格變化動態
  以磐安藥市為例,1~4月每千克75元/kg,5月份浙貝產新後,5月15日85元,5月28日跳到100元,6月27日102元,7月11日暴漲到160元(鄞州7月中旬到過180元),7月29日下落到130元,之後時有小幅波動,8~9月145元,10~12月中旬142元,12月下旬鄞州產地138元。

1.1.3 種貝價格上漲是商品貝價格上漲的主因
  5月剛起土時,貝母籽價格26元/kg,之後商品貝漲價,貝母種貝也隨之漲價,7月種貝價格跳到70元,江蘇種貝80元。如果按照70元來計算成本,浙大貝漲到200元還是要虧本的。這是7月中旬浙貝價暴漲到160元的一個重要因素。由於浙貝種貝與商品貝價格的相互影響,出現輪番漲價的現象。

1.1.4 貝農惜售行為也導致價格上漲
  2001年浙貝產新後,貝母市價50元/kg左右,產地農民投售比較積極,以免吃上一年貝母價先高後低的虧。2002年貝母產新後,由於2001年秋後貝母價上漲到70元,貝農有了早賣吃虧的想法,故惜售不賣。5月下旬貝母價突破百元,7月中旬又跳到160~180元,更助長了貝農的惜售行為。到9月下旬,兩大產地的貝農投售量只有收穫量的40%~50%,半數的浙貝仍在農民手中,實際上市量減少,對價格上揚也有影響。

1.1.5 人為炒作問題
  省內外業內人士認為,浙貝並非十分緊缺,價格上漲如此之高,人為炒作是主要的。筆者認為,商品貝與種貝的輪番漲價,貝農存貨惜售,為人為炒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尤其是商品貝與種貝的輪番漲價,是浙江磐安等地同江蘇南通、張家港等地各自採取的市場行為,並無人為聯合操縱性炒作。

1.2 2003年產銷趨勢分析
  中藥界人士都關心2003年浙貝產量、價格,浙江產區的生產、經營者也很關心這個問題,高價購進種貝的新種戶更怕跌價虧本。由於每畝浙貝收入數萬元,種大貝不僅對浙江、江蘇貝母產區的農民有巨大吸引力。對江、浙周邊地區的農民誘惑也很大,不惜斥巨資購入種貝盲目擴種。據江蘇南通某收購站負責人稱,代浙江以外地方收購貝母種50t,比上年大大增加。據此次會上幾個主產區提供的浙貝冬種情況來看,2003 年浙貝商品量將大大增加,下面是幾個主產區冬種情況。

  磐安產區:2002年貝母冬種面積534hm2。較上年372hm2增加30%其中大貝530hm2。2002年當地自留種貝1300餘噸,估計從江蘇等地購入種貝600t,由於種貝價高,成本大,畝下種量有所減少。2003年夏仍要留種,除去留種因素,估計起土的商品量在 1200t 左右。比2002年商品貝產量接近翻一番。筆者二年前就指出,磐安是浙貝增產的重點產區。由於大貝價高效好,浙小貝種植很少,東貝、皖貝也大大減少,實現了結構調整。

  鄞州產區:近2年每年擴種 10%左右,樟村因當地土地少,都向鄰近龍觀鄉租田種貝母,每畝租金300~400元。2002年樟村貝母種植面積(包括租田)約287hm2。估計鄞州區2003年夏能提供商品貝母650~700t。

  東陽、永康等地:東陽市冬種面積比上年增四成;永康市貝農嫌種貝價高風險大,沒有擴大種植,縉雲縣據稱貝母近千畝(有待進一步核實),比上年大大增加。以上幾個地方估計可提供商品貝200t左右。

  除上述產區外,尚有定海、餘姚等老產區和遂昌等新區未計算在內。預測浙江2003年可提供商品貝約2100t,比上年增加57%。以上數據是按正常年景測算,並留有適當餘地。

  浙貝的年需量按往年計算是 800t,筆者認為可先按1200t計算(包括出口),因為浙貝用於中成藥原料很少,以飲片配方為主,一旦供求平衡有餘,也就可以得到需求量的確切數字了。如果按照產量2100t、需求量1200t計算,產大於銷900t,供過於求,必然降價,再人為炒作也無濟於事。

  浙貝在銷區存量不多,主要考慮產區的存量。2001年產區存量不多,生產者多數已出售。2002年由於浙貝頻頻漲價,生產者惜售嚴重,加之近兩年貝農發財,不急用錢,到2002年12月末,鄞州產區估計尚有250t 存量,多數在生產者手中;磐安產區生產者手中存貨120t,購銷戶手中100t;東陽等地生產者手中也有一些存量。這樣,浙江產地在2002年末尚有400~500t的浙貝存量。估計在2003年產新前,會出售一大部分,如果還有200t左右存量轉入產新後貨源,產大於銷加存量應為1100t,接近1年的用量。

  2003年浙貝降價己成定局,是逐步降還是一次性大幅度降?估計逐步降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貝母各產區的生產成本不一,對降價承受力不同。風險最大的是全部外購種貝,以70~80元/kg購入的新種戶將無疑虧本。一旦全國貝母生產者、經營者知悉2003年浙貝產大於銷的局勢後,生產者會紛紛出售,經營者必然隨銷隨購,小批量勤進快銷。產新後,大量貝母待售,賣者多,買者少,逼使市價步步下落。降價可制止貝母盲目擴種,並可降低種貝市價。鄞州老產區有些老貝農認為貝母20元/kg已不錯了。2003年浙貝降價幅度由供需雙方通過市場交易調節。筆者認為產新前跌到百元以內是可能的。由於浙貝種貝和商品貝相互是可變換的,上述商品量到產新後尚會發生變化,2003年產新後再做相應調整。

  二年前筆者提出浙貝生產要“總量控制,結構調整”,2003年調控好浙貝生產才能維護生產者利益,降價是制止浙貝盲目發展的必要手段,生產者要正確對待合理降價。

2 白朮
  2002年繼續產大於銷。據會上各產地匯報來看,浙江當年年產量5800t,產區之間有些調整。

  白朮的出口量佔白朮產量的1/3左右,出口量的增減對白朮產銷有一定的影響。2001年全國出口208.9萬kg,比2000年367萬kg下降了56%。2002年一季度白朮出口仍下降;二季度出口明顯回升,當季出口91.2萬kg,比一季度增加132%;三季度出口繼續轉好,7月出口22.92萬kg,8月出口25.6萬kg,9月出口13.84萬kg,10月出口24.43萬kg;7~10月共出口86.81萬kg,比上年同期45萬kg增加了92.9%,其中10月出口24.43萬kg;與上年同期尚不到4萬kg相比,大幅度回升。2002年預計出口量250萬kg,比上年增加二成多,出口轉好,有利於緩解白朮產大於銷的矛盾。

  白朮產新後,產地白朮市價7元/kg左右;元胡生長期比白朮短,由於社會存量大,供過於求的情況比白朮嚴重,而元胡市價尚在8.2~8.5元,比白朮高1元多,更顯白朮市價偏低。據幾個產區反映,由於朮價過低,種朮收益偏低,影響藥農種朮積極性,預測2003年白朮將繼續調減生產。預測磐安減少14%,東陽減少30%,天台、嵊州、永康等地也將有所減少,只有新昌縣估計仍保持2002年種植面積(當地主產區減少,到外縣租田種增加)。該縣某地在新開闢的茶園中套種朮籽,朮栽質量好、價格低,只有1.2元/kg。磐安反映2002年白朮留籽比上年減少30%,本地朮籽30元/kg,新昌縣年初朮籽只有10元/kg,這是朮籽朮栽近年來的最低價,反映了藥農種白朮積極性低。浙江產區白朮還有1000多噸存量。2003年浙江白朮生產預測繼續減少,由於當年白朮留籽減少,使白朮產銷有可能逐步走向良性循環。白朮價格不宜低於元胡,浙白朮是地道藥材,理應比其它產區價格高一點。

3 元胡
  經過多年宣傳,並在市價低迷的事實影響下,2002年浙江元胡起士1988hm2,總產量2300t左右,比上年下降1/3,調減生產取得初步成效。全國其它產區還要繼續努力調減元胡面積,尤其是江西、安徽等近幾年發展起來的產區,也要共同調控元胡種植面積,才能維護生產者的利益。

  儘管元胡多年來產大於銷,社會存量十分充裕,但2002年元胡產地市價相對穩定在8~8.5元/kg。由於種元胡費工費時,5月起土時元胡留籽量明顯減少。元胡種籽價下種初東陽3.5元(磐安4.5元)/kg,後下降到2元左右,元胡籽外銷量也有減少。2002年冬種情況:主產區初步調查,東陽比上年再減少40%,磐安減少30%,縉雲、永康調減面積也在30%~40%。如果全國其它元胡產區與浙江主產區同步調減生產,2003年元胡產大於銷的狀況就會有所改善。元胡多年積存下來的存量相當大,僅浙江東陽、磐安二大產區估計存量在2000t左右,大部分在生產者手中,縉雲、永康積存量也有數百噸,需要數年的調控生產,才能走向良性發展。

4 玄參
  2002年浙江玄參種植531hm2,產量1700t,比上年減少8%左右;受氣候影響,畝產比往年低,產地市價一直在2.2~2.5元/kg的低價位上運行。磐安玄參種栽1元/kg,比上年下降16%。磐安縣自然環境好,玄參質量好,省外某藥廠已確定在該縣建立玄參基地133hm2,尚有發展潛力。2003年該縣玄參種植面積將相對穩定,農民的收益會有所增加。目前,磐安產地陳貨尚有550t,基本在運銷戶手中。筆者認為當前玄參市價偏低,即使按照畝產300kg,3元/kg計算,1年每畝收入只有900元。

5 山萸肉
  浙江2002年山萸肉屬小年,由於70年代種的萸肉已進入掛果期,小年不小,年產量300t左右(其中淳安150t,臨安130~150t)。在2001年山萸肉特大豐收影響下,產地山萸肉市價一直低迷,臨安產區價格在25~30元/kg之間徘徊。淳安產區上半年34~36元,隨後逐步下落到20~22元。10月份產新後,新貨價22~24元,陳貨18~20元,12月下旬新貨價18~21元(九五成乾),含核率5%,陳貨15~16元。此價格尚不足農民採摘加工費用,所以有二成左右的產量末加以採摘。目前,兩個主產區存貨不小,臨安估計有200t左右,大多在購銷戶手中,淳安約250t,其中新貨50t,陳貨約200t,多數在農戶手中。

  2003年山萸肉年景如何?據淳安反映,若不發生自然災害,應是個大年,估計產量不低於300t,臨安估計150~200t。河南、陝西等地若不受自然災害,2003年山萸肉將繼續產大於銷,價格將持續低迷,對生產者不利。

6 鬱金
  溫鬱金主產區瑞安市2002年種植面積只有113hm2,比上年133hm2(加上附近永嘉、文成等地,共200hm2)減少15%,若按200hm2算減少43%,主要由於莪朮價低,生產者收益低而致種植面積減少。產區有關經營單位派員到產地調查,發現溫鬱金患了嚴重的枯葉病,9月份開始大規模爆發,大部分植株倒伏,生長受到嚴重影響。溫鬱金畝產只有正常產量的10%,莪朮畝產也只有原來的80%。估計溫鬱金產量不到30t,莪朮產量300多噸,均比上一年大大減少。

  溫鬱金近期市價6.6元/kg,略好於上年。如廣鬱金供貨寬裕,溫鬱金價格難以上浮。莪朮上年社會庫存量大,莪朮油還有3~4t,雖有減產,價格也難以波動。2003年溫鬱金種植面積變化不大,基本保持現有種植水平。

7 菊花
  據產地提供信息,2001年桐鄉市杭菊花種植面積2735hm2,比上一年2801hm2略減3.5%,由於當年採摘期適逢好天氣,優質花比重大,產量高,平均畝產達到132kg,比上一年增一成多,總產量5400t,比上一年增加6.6%。據調查,2001年菊花每畝收入1910元,儘管成本下降,由於主產品售價下落19%,人工作價提高,每畝純收入仍出現赤字。2002年春,杭菊甲級花15~17元/kg,乙級花6~8元,丙、次級花乏人問津。入夏為消費旺季,菊花走銷順暢,市價一度上揚到20元/kg,產地存貨大部分銷出。儘管菊花成本調查反映,種菊要虧本,但是,菊花每畝收入近2000元,比一般農作物高,因此,2002年菊花種植面積比2001年有所增加。適逢菊花採摘期天氣好,花質好,總產量估計約6000t。新菊花已陸續上市,12月下旬甲級新花16元,因12月下旬陰雨日多,菊花末足乾,離夏季還有半年,因此收者不多。

  據悉,廣州市場每年用杭菊5000~6000,真正的桐鄉菊花只佔一成左右,其餘均為江蘇等地菊花,外形與杭菊相似,但泡飲後風味無法與杭菊相比。桐鄉菊花己獲國家原產地保護品種稱號,受品牌保護後會擴大銷路。桐鄉應加強科研,實施GAP標準操作,提高質量,保護好品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菊作為家居飲料有需求前途,茶坊、飲食業對菊花也有需求,只要不盲目擴種,保持2668hm2左右的種植規模,菊農能得到合理的回報。

8 白芍、麥冬
  杭白芍:東陽市是杭白芍主產地,在地面積67hm2多,比上年50hm2增加50%。今年起土13hm2左右,商品量約60t。北京同仁堂在主產區建立生產基地帶動了生產,白芍統貨20元/kg左右,社會存量不足50t。磐安在地面積40hm2,起土6.7hm2,產量28t。冬種白芍7.3hm2,比上年6hm2增加22%。永康市在地面積6.7hm2,因嫌市價低末起土。由於安徽白芍貨豐價低,易被銷區接受,對杭白芍發展有一定影響。

  麥冬:據悉,產地麥冬在地面積千畝左右,商品量百噸左右,供藥廠作原料藥用為主。出售麥冬苗供綠化用比收麥冬合算,一般以出售麥冬苗為主。目前,杭麥冬20元/kg以上。麥冬產地經濟相當發達,種杭麥冬收益較低。四川、湖北麥冬比杭麥冬價格低,省內市場紛紛改用四川麥冬,杭麥冬如不改變種植方法,難以與川麥冬相抗爭。

9 厚樸、茯苓
  厚樸:麗水市造林554hm2,2002年麗水市各地厚樸商品量約600t,其中有40%的厚樸是從福建購入的。通過醫藥公司收購不到20t,其餘均為個體經營者運銷。市場統貨價8~8.5元,出口貨12元/kg左右。目前社會存量還有300t。

  厚樸苗全市資源有300多萬株,每株價0.3~0.35元。天津中新藥業集團公司有關人員到厚樸產區實地考察後,於11月下旬同麗水環美商業公司簽約,建立GAP厚樸基地1000hm2。景寧縣也成立了厚樸發展專業公司。

  茯苓:麗水市2002年下種6萬瓶(計40餘公頃),菌種1.8元/瓶,茯苓產量150t左右,統貨市價4~4.5元/kg,小方塊5.5元/kg。麗水茯苓價格低,原因是菌種退化,茯苓質量鬆泡,又多在交通不便、木材難以運出的地方種植,原料價升,成本提高,種茯苓者虧本。2003年茯苓生產也難以發展。

10 天麻
  浙江主產地磐安縣是9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區。1999年種天麻80hm2,產量130t;2000年種107hm2,產量177t;2001年種275hm2,產量454t;2002年起土434hm2,產量650t,比1999年增加了4倍。磐安縣的天麻產量在華東各省可稱第一,即使在陝、川、雲、貴天麻老產區,一個天麻主產縣的產量超過650t也是少有的。磐安縣天麻質量好,200hm2“磐五味”牌天麻已通過瑞士IMO認證。磐安天麻價格2002年2~3月為140元/kg,以後逐月下落,11~12月已到50元/kg。磐安縣周邊地區零星種天麻的也有不少,只是產量不多。從全國情況來看,天麻己產大於銷,再不控制和調減生產,價格
還將下落。

(收稿日期:2003-01-06)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4月 第10卷 第4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