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中醫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1320例總結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張亞奎 黃冬雲 指導:馬景義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亞奎中醫診所 齊齊哈爾 161000)
筆者於1996年1月~2002年4月採用中藥內服、外敷及針灸三結合療法治療本病1320例,療效滿意,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1320例中,男689例,女631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74歲;病程最短者1週,最長者5年。所有患者均具有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症臨床表現:腰腿疼痛,或一側下肢麻木,或出現坐骨神經根性疼痛等;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可有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於腰椎相應的椎體或兩側部位出現明顯壓痛。1320例患者均經X線或CT證實存在程度不等的腰椎間隙改變或腰椎間盤改變。
2 治療方法
中藥內服經驗方間盤復位散(由馬錢子、血竭、當歸、乳香、沒藥、甲珠、地龍、自然銅等組成,等份混勻,研細末裝膠囊入藥),每日2次,分別於早餐後2粒,晚餐後3粒,溫開水送服,10d為一療程。本品不得空腹服用。
中藥外敷經驗方腫脹消痛散(由大黃、黃連、三七等組成,研細粉裝入塑料袋中,每袋25g),每日1袋。使用前將藥粉倒入碗中,以食醋調勻,按順時針方向攪拌至粘度非常大時為止。將調好的藥物外敷於患處局部,上敷塑料薄膜,四周以膠布固定。待皮膚出現發熱、瘙癢等反應時將藥物刮下,反應停止後再行敷貼,1日數次。
針刺選穴以“阿是穴”為主,讓患者俯臥床上,術者用手指在椎體兩旁輕柔適度地按壓,選擇疼痛最明顯處為針刺點。以3寸針灸針沿痛處(相當於華陀夾脊穴部位)進針,針感放射至足底為佳,隨後緩緩出針。病情較輕者只需針刺1~3次便可,重者可連續多次或根據病情需要配伍環跳、承山、委中、陽陵泉等穴位。
3 臨床療效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癒:腰腿疼痛及下肢麻木消失,咳嗽時無放射痛,脊柱活動及直腿抬高試驗陰性,能恢復正常工作;好轉:臨床症狀得到明顯改善,能勝任日常工作;無效:治療前後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或基本未改善。
3.2 治療結果
採用三結合療法治療,病情較輕者3d後即見明顯療效,病情較重者5個療程後始見療效。3個療程時統計治療結果,治癒1071例(81.2%);好轉169例(12.8%);無效80例(6%)。
4 討論
腰椎間盤突出症症狀的產生是由於脊髓硬膜囊或神經根受到刺激、牽張或擠壓,造成局部組織供血發生障礙,神經根周圍出現粘連水腫,從而導致神經敏感性增強,引發疼痛。保守療法、手術切除及介於兩者之間的經皮穿刺吸引術是當今臨床的主要治療方法,其中保守療法又以中醫藥療法最具特色及優勢。
口服經驗方間盤復位散中主要藥物馬錢子,又名番木鱉,味苦性寒有大毒,具有散結消腫、通絡止痛之功。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馬錢子中主要成分士的寧具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促使骨骼肌收縮、改善肌肉無力狀態、消除神經根水腫的功效;與血竭、當歸、乳香、沒藥、甲珠、地龍、自然銅等活血化瘀止痛藥物配伍,共奏通經活絡、止痛散結之功。外敷藥物腫脹消痛散中以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三七、大黃等為主要藥物,根據藥物滲透學原理,藥液經皮膚、肌肉組織滲透至骨關節間隙,從而達到活血祛瘀、散結消腫的目的。實踐證明,藥物外敷對於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椎體軟組織腫脹、神經根粘連水腫具有良好的改善及修復作用。而針刺療法通過刺激神經根,激發經絡之氣,暢通血脈瘀滯,改善了局部血運,調整了自身功能;通過針刺患者的“阿是穴”,使針尖到達相關椎體椎間盤的神經分布區域,針刺產生的刺激引起病變局部肌肉韌帶的強力收縮,從而有利於突出椎間盤的吸收及回納。
總之,中藥的口服、外敷以及配合針刺的三結合療法通過改善病變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強肌肉韌帶的收縮能力,有效地促進了腰椎突出物的回納,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具有良好的整合及修復作用。
(收稿日期:2002-10-08)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2月 第10卷 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