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蘭英 溫慶杰 翟文林
(內蒙古烏蘭浩特市人民醫院 烏蘭浩特 137400)
“乙肝病毒攜帶”(ASC)是指臨床診查無肝炎症狀及體徵,肝功能檢測無異常而血清檢測HbsAg陽性,兩對半檢測提示,有病毒複製。本病在臨床上的表現形式有:潛伏期病毒攜帶、肝炎後病毒攜帶、無症狀病毒攜帶。筆者經過多年的肝病臨床實踐,在治療ASC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認為中醫藥治療本病具有療效肯定、副作用少、費用低等優點。診斷方法除中醫四診檢查及西醫體檢、肝功能化驗及肝膽B超輔助檢查外,主要從化驗“兩對半”確定有病毒複製者為治療對象。
1 病因病機
現代醫學認為,乙肝病毒之所以能在肝細胞內複製和增殖,是由於免疫機制的某些缺陷和失調,無法產生相應的抗體將其清除。免疫抑制與免疫反應都是機體與乙肝病毒鬥爭的方法和手段。耐受是體內有病毒複製,卻不發生臨床改變;免疫反應能夠消除體內病毒,而達一過程是以機體在一定時期內受到一定程度損傷和破壞為代價的。ASC的原因可能與機體免疫耐受及病毒具有某些逃避機制有關。這些論點符合中醫《素問》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見解。
2 治療方法
ASC的病機屬正虛邪實已為公認,這裡所指的正、邪相當於某些特殊的“抗體”、“抗原”。因此,擬定“扶正抗毒”為治療原則。“扶正”是指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以清除病毒;“抗毒”是指使用祛邪藥物協助抑制病毒複製和繁殖,集治本(扶正)與治標(抗毒)於一體。在臨床中,辨症與辨病相結合,按其偏虛偏實而施治。偏於正虛者,宗“精氣奪則虛”之旨,加強滋補溫壯藥;偏於邪實者,宗“邪氣盛則實”之旨,加強洩邪抗毒藥。
以自擬益肝湯為基本方:黃耆30g,紅景天20g,紅花10g,鬱金20g,大黃5g,女貞子15g,淫羊藿15g,生麥芽10g,白朮20g,當歸20g,虎杖20g,肝炎草20g,白花蛇舌草20g。本方為成人劑量,兒童酌減,先服湯劑,每日1劑,試服2~4週後無明顯不良反應,繼續服用,3個月為一療程。本方從方中與抗毒兩方面著手,方中黃耆、紅景天、紅花補氣養血;女貞子益肝養肝;麥芽、白朮健胃護肝;淫羊藿固本培元;大黃瀉下排毒;肝炎草、白花蛇舌草清肝瀉火解鬱;虎杖涼血化痰。根據病情和化驗結果隨症加減。如檢測為“大三陽”(HbsAg、HbeAg、抗-HBc)或近期感染(HbsAg、HbeAg)者,為病毒複製活躍,傳染性強,治療以扶正為主,可加黃精15g、麥冬15g;如檢測為“小三陽”(HbsAB、抗-HBp、抗-HBc)或慢性感染(HbsAg、抗-HBc)者,為病毒複製減弱、傳染性弱、病情相對平穩階段,治療以扶正抗毒並重,可加巴戟天、丹參、板藍根。以上藥物經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具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另外,服藥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起居調攝,忌酒、辛辣,保持樂觀情緒。近兩年,共治療98例ASC患者,堅持服藥2個療程,其中72例出現“激化狀態”(大三陽50例,小三陽22例)後按乙肝急性期治療,其餘26例中16例繼服藥2個療程後,5例出現“激化狀態”(均為大三陽),其他患者因失去聯繫,未能跟蹤統計。
3 治療時間的選擇
3.1 治療季節
根據陰陽五行學說,春主升發,在臟為肝,而ASC為慢性病,故選擇在春季治療,可使“耐受狀態”轉變為“激化狀態”者相對其他季節為多。
3.2 服藥時間
中醫認為“肝主藏血”,“人臥血歸於肝”。現代醫學也認為肝為貯血庫之一,休息時則血藏於肝,因此,筆者將服藥時間選擇在午休前和晚上睡前,療效更好。
4 治療體會
中國思ASC者超過1.2億人,ASC是中國HRV感染最重要的傳染源,ASC孕婦作為傳染源的意義尤為重要,絕大多數ASC在無症狀中完成了“免疫耐受”的高複製期、病變活動的免疫消除期和病毒被消除後的持續穩定期。甚至有些患有肝炎、肝硬化和肝細胞癌的病人也常常是無“症狀”的。由此可見,尋找有效的方法治療ASC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目前,西醫對其尚無很好的治療方法,筆者選擇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中藥組方,因人因時治療,能使部分ASC轉為急性期乙肝患者,為治癒乙肝提供了先決、必要的治療機會,值得同道參考。
(收稿日期:2001-06-11)
(修回日期:2002-05-12)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2年12月 第9卷 第12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