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薏苡附子敗醬湯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體會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龍軼謀(沅江市人民醫院,湖南 沅江 413100)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疾病,臨床以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為主症,病程遷延、難治,且易復發。2002年3月--2003年12月,筆者使用薏苡附子敗醬湯加味治療本病收到滿意療效,現將其臨證體會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觀察35例,均為本院住院或門診患者,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21~60歲,平均34.5歲;病程1.5~20年,平均5.8年。電子纖維腸鏡檢查:腸黏膜有多發性淺潰瘍者24例,腸黏膜糜爛水腫者11例。
1.2診斷標準
參照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第五版)關於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擬定。所有患者經電子纖維腸鏡檢查(電子纖維腸鏡型號:奧林巴斯CIF—V/I)及鏡下黏膜組織活檢確診。
1.3排除標準
(1)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合併中毒性巨結腸者。(2)對柳氮磺胺吡啶過敏者。(3)合併心、肝、腎嚴重疾病不能耐受治療者。
1.4治療方法
以薏苡附子敗醬湯加味治療。基本方:薏苡仁30g,制附子6g,敗醬草15g。脾胃虛寒偏甚者加黨參、白朮、砂仁、炙甘草;濕熱內蘊偏甚者加黃柏、紅藤、白頭翁;瘀血內結者加紅藤、赤芍、三七;腹脹明顯者加木香、佛手。每周服藥5d,1劑/d,水煎至300ml,分2次內服。以8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每2周查血常規及肝、腎功能1次。
1.5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92年9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臨床治癒:主症消失,腸鏡復查示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或潰瘍竈形成瘢痕;顯效:臨床主症基本消失、次症基本改善,腸鏡復查腸黏膜病變明顯恢復;好轉:臨床症狀、體征及腸鏡檢查病變程度減輕;無效:臨床症狀、內鏡檢查等無改善;惡化:症狀或腸鏡檢查病變加重。
2結果
臨床治癒12例,顯效16例,好轉4例,無效3例,無惡化病例,總有效率為91.4%。治療過程中查肝腎功能、血常規均無明顯改變。
3典型病例
王某,男,38歲,2002年5月13日初診。腹痛、腹瀉粘液膿血便反復發作3年,曾在某院診斷為“慢性細菌性痢疾”,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經我院電子纖維腸鏡及鏡下黏膜組織活檢確診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現證:大便5~6次/d,為粘液膿血便,伴腹痛、裏急後重,形體日漸消瘦,舌淡胖、邊有瘀點,苔黃膩,脈滑。證屬脾胃虛弱、兼夾濕熱瘀血。治以溫中益氣,兼清熱利濕化瘀。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湯加黨參、白術、砂仁、茯苓、赤芍、紅藤、炙甘草。7劑後,腹痛、腹瀉減輕,大便3~4次/d,膿血便消失,但仍有粘液。繼服上方15劑,大便恢復正常,腹痛消失。上方去紅藤再服15劑,症狀全消,復查纖維腸鏡腸黏膜潰瘍病竈及炎症均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
4體會
近年來,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率國內呈上升趨勢,其病因和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目前研究的熱點集中在感染、遺傳及免疫三大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上。西醫治療以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質激素為主,但療效差、療程長、藥物毒副作用大,患者往往難以接受而求治于中醫。筆者認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屬於中醫“久泄”、“久痢”、“休息痢”範疇,病位在大腸,累及脾腎。病因病機為外感暑濕、濕熱之邪,或飲食不節、恣食生冷甘肥,或情志抑鬱、氣滯血瘀,損傷脾胃;內生濕熱,下注大腸,導致腑氣不通、氣血壅滯、損傷脂絡,腐敗化為膿血,故見腹瀉、腹痛、粘液膿血便等症。其病機早期以實證、熱證為主,病邪以濕熱為主。由於失治、誤治、泄瀉日久,正氣損傷,導致脾腎兩虛;且“久病必瘀”,故又多兼瘀血之證。
本病最終為寒熱、虛實、瘀血三者夾雜之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腎兩虛為本,濕熱、瘀血為標。薏苡附子敗醬湯乃仲景為虛寒夾濕型慢性腸癰而設,組方精簡嚴謹。方中薏苡仁入脾、大腸經,利濕健脾、消腫排膿為主藥;配伍敗醬草既可清熱解毒,又兼活血祛瘀;佐以附子之辛熱,既可溫補脾腎,又可以辛散結。三藥合用,共奏溫腎健脾、清熱利濕、活血祛瘀之功效,正切本病之病機。本方雖為治療腸癰之古方,但可老方新用,臨床再根據寒、熱、虛、實、瘀之輕重辨證加減,可收到滿意療效,且臨床未見不良反應。
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2005年3月第12卷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