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淺談健脾法在兒科的應用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樊麗萍
(北京理工大學醫院 北京 100081)
小兒體質特點是“脾常不足”,而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一病,五亂病作”。長期患脾胃病將直接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筆者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簡要介紹應用健脾法的體會。
1 調治脾胃,健運為先
小兒脾胃病的病因多為餵養不當所致。由於小兒臟腑柔弱,臟氣清靈,治法偏補則易壅遏氣機,唆消則易損脾傷正。健運即運行、運轉之義,屬八法中的和法,其補中有消,消中有補。脾健貴在運而不在補,在運脾藥中,筆者常用榖麥二芽。因麥芽入脾主升,榖芽入胃主降,兩者合用,開發胃氣,宣發五味,使脾胃相合,升降有序,運化自如;配合茯苓、山藥甘淡平補;大棗、甘草和中,諸藥相伍共奏健脾之功。大便稀溏者加蒼白二朮;腹脹者加陳皮、木香;大便乾燥者加連翹、枳殼;嘔吐加砂仁、半夏。
在具體運用時,還應重視小兒“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遣方用藥,靈活變通,防止虛實轉化。如傷食症,若有宿食,宜先攻下,後健脾和中;下之過劑,傷及正氣,變症峰起。若伴洩瀉,又須分寒熱,瀉青白榖不化,胃冷,可加炮薑、白朮;瀉黃白臭穢,胃中積熱,宜加連翹。若寒熱不辨,小兒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
2 調中治肺
復感兒是因嬰幼兒時期餵養不當導致脾胃虛弱,土不生金,衛外不固,外邪乘虛而入,留伏體內耗氣傷陰,而致肺脾兩虛,反覆感染。治宜健脾益氣,滋陰潤肺。方用玉屏風散加沙參、天花粉、玄參。長期服用該方可提高患兒機體免疫力,能明顯減少感染機會。
哮喘緩解期的病變主要在肺脾腎三臟,然對小兒稚陰稚陽之體,以脾為至關重要。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肺所宣發津液依賴脾運化的水榖精微,腎所藏精氣也依賴脾運化的水榖精氣不斷補充,故脾胃健運是三臟功能強盛的關鍵。治療應重在健脾,方用黃耆四君子湯加五味子、丁香、沙參、陳皮、杏仁以固肺平喘。
3 培土抑木
小兒脾常不足,肝常有餘,體內肝脾兩臟相互制約的生理關係處於相對不穩定的狀態,稍有偏頗易致脾虛肝旺;肝為剛臟,易化熱、生風、動血。治宜健脾益氣,柔肝鎮驚。藥用炒白朮、炒茯苓、炒山藥、鉤藤、陳皮、防風、焦曲、木香。兼洩瀉者加山藥;癲癇發作者加滌痰理氣之品,如半夏、石菖蒲、膽南星;有目赤者加清肝明目的菊花、蟬衣;出現慢驚風者加滋補肝腎、化痰開竅藥,如熟地黃、白芍、龜板、石菖蒲等。
4 腎病治脾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脾之所以為腎之主,一方面脾化生精氣以充腎,另一方面土能制水。若腎精虧虛,小兒則發為五遲五軟;土不制水,腎邪反侮,水濕泛濫,發為水腫。前者治宜健脾補腎,方用四君子湯合六味地黃湯加減;後者治宜溫腎健脾、利水消腫,方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同時結合西醫治療,能促進患兒食欲,有利營養物質吸收,增強患兒體質,縮短療程,鞏固療效。
5 升提中氣
脾主升、主肌肉,重症肌無力是脾虛氣弱的典型病症。中藥對眼肌型患者療效較好,筆者常用益氣升陽的補陽還五湯加減,伴濕困中焦者加蒼朮、藿香、佩蘭;波及肝腎,症見復視、斜視,加熟地黃、白附子、鉤藤、全蠍補腎平肝、通絡止痙。
6 典型病例
柴某,女,8歲。反覆發作臍周疼痛4月,發作時頭暈,面色蒼白,嚴重時伴嘔吐痰涎,每次持續10~20min,3~5d發作一次。某醫院查腦電圖異常,診為腹型癲癇,予魯米那15mg,3次/d。兩週後發作逐漸控制。3天前癲癇又發作,現面黃乏力,納差腹脹,性情急躁,大便稀溏,舌淡邊有齒痕,脈細。症屬脾虛肝旺,痰氣互結。治宜健脾疏肝、化痰理氣。藥用:白朮、茯苓、山藥、半夏、白芍、鉤藤各8g,木香、陳皮各6g,榖麥芽各5g。14劑,每日1劑,分兩次服。藥後發作漸止,仿上方繼續治療1年,追蹤1年半未見發作,其間曾復查腦電圖,未見明顯異常。
(收稿日期:2002-08-11)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2月 第10卷 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