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的辨治淺論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李國勤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 北京 100053)

  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徵(SARS)或稱非典型性肺炎是由冠狀病毒變異所致的急性肺部疾患,臨床主要以發熱、咳嗽、氣促為主要症狀,其特點為傳染性強、發病急劇,故此病仍屬溫疫範疇。筆者現結合自己的臨證實踐,將本病辨證論治體會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因人體感受具有較強傳染性的疫毒(或稱"疫氣"、"癘氣,"戾氣"等)之邪,加之起居失常,飲食不節,寒溫失調,正氣受損而導致本病發生。本病初期,疫毒之邪,首犯肺衛,濕遏熱阻,肺氣不宜,故見發熱、惡風、周身酸痛、稍咳嗽、無痰,舌質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浮數。此期為肺衛表證。衛表不解,熱毒之邪抉濕入裡,痰瘀互結,邪正相搏,正氣漸傷,故出現高熱惡寒、咳嗽白沫、胸悶不舒,動則較甚,身熱汗出、咳嗽頻作、喘促氣急、口唇紫紺、周身乏力、食慾欠佳、小便黃、大便乾或稀,舌質黯,苔白膩或薄黃膩,脈象滑數。若熱毒閉阻於內,陽氣不能達於肢末,則可出現身灼熱而四肢厥冷,汗出身涼、高熱驟降、多汗,脈微欲絕,此為陰竭陽脫之危象。若正能勝邪,邪去正虛,熱病後期耗氣傷陰,則可出現肺氣陰兩虛,故口乾喜飲、氣短乏力、乾咳無痰,舌質紅,脈細。若肺脾氣虛,餘邪未清,故出現胸悶氣短,動則尤甚,納谷不香、胃脘作脹、大便不調,舌質淡胖齒痕,苔薄白或膩,脈象細滑。

2 瓣證論治
2‧1邪犯肺衛
  本證多為初起,證見發熱或惡風、頭痛、周身酸痛、胸悶咳嗽,舌質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滑數或浮數。治宜辛涼解表、宣肺止咳。方以銀翹散和升降散加減:金銀花15g,連翹、板藍根各12g,蟬衣6g,僵蠶l0g,片姜黃6g,桔梗l0g,荊芥穗8g,浙貝母15g,杏仁10g(後下),薄荷6g(後下),豆鼓12g。2劑/d,水煎服,煎4袋(150ml/袋),每6h服1次,每次服1袋。

  隨證加減:腹瀉者去荊芥穗、薄荷,加藿香、香需各log,或加藿香正氣膠囊,3粒/次,3次/d;咳嗽較重者加炙百部15g,可配合清開靈20ml加入5%GS 250mL靜脈點滴,2次/d,5%GS 250加川芎嗉120mg,1次/d,靜脈點滴。

2‧2邪熱壅肺
  證見高熱,不惡寒,呼吸急促,胸悶喘憋,口唇紫紺,周身乏力,食慾欠佳,舌黯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益氣活血,佐以利濕。方以麻杏石甘湯和升降散加減;生麻黃8g,杏仁10g(後下),生石膏50g(先),生甘草、蟬衣各8g,僵蠶10g,西洋參15g,丹參30g,片姜黃8g,生薏苡仁、桑白皮、葶藶子、金銀花各15g,黃芩12g,2劑/d,水煎服,煎4袋(150ml/袋),每6h服1次,每次服1袋。

  隨證加減:高熱不退者加青蒿15g,另加安宮牛黃丸,1丸/次,2次/d;食慾不振者加焦三仙30g;濕熱內阻,苔黃膩者加蒼朮8g,山桅、鮮藿香各l0g;汗出肢冷、血壓下降者去生石膏、黃芩、西洋參、金銀花,加紅參 15g(另炖)、制附子12g,乾姜6g、煅龍骨30g、五味子6g;痰多壅盛,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9g(後下)、天竺黃12g,可配合清開靈20ml加入5%GS250ml 靜脈點滴,2次/d;如氣陰兩虛,可以用參麥注射液50ml,1次/8h靜脈點滴。如四肢厥冷,陽氣欲脫,停清開靈靜脈點滴,加參附注射液40一60ml,加入5%GS 250ml,每1次/8h靜脈點滴。

2‧3 氣陰兩虛、氣虛血瘀
  證見胸悶氣短,動則尤甚,汗出心悸,神疲乏力,舌質淡黯,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治宜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藥用西洋參l0g,麥門冬、北沙參、生黃耆各15g,丹參30g,五味子6g,炙甘草、生地黃各10g,黃精15g。水煎服,每劑煎2袋(150ml/袋),2次/d,每次服1袋。可加用百令膠囊,5粒/次,3次/d;六味地黃丸,6g/次,2次/d。

2‧4 肺脾氣虛、餘邪未清
  證見氣短乏力、納谷不香、胃脘作脹、大便不調,舌質淡黯胖齒痕,苔薄白或膩,脈細滑。治宜理肺健脾、清利餘邪。藥用生黃耆20g,黨參15g,陳皮l0g,茯苓15g,丹參、焦三仙各30g,砂仁6g(後下),制半夏9g,炒白朮12g,金銀花15g,水煎服,每劑煎2袋(150ml/袋),2次/d,每次服1袋。可加服參苓白朮散,6g/次,2次/d;諾迪康膠囊,3粒/次,2次/d。

  隨證加減:心慌失眠重者加炒棗仁15g、琥珀粉3g(分沖);肝功檢查異常者加茵陳、雞骨草各15g;兼挾濕熱,苔黃膩者加黃芩12g、桅子10g;五心煩熱加玄參15g、地骨皮12g;大便溏泄者加川黃連4g、炮姜8g;氣短咳嗽,動則尤甚,胸X光片示病灶未完全吸收者加炙百部12g、石韋15g、水蛭粉3g(分沖);食慾不振者加焦三仙30g、雞內金12g。

3 小結
  通過臨床觀察,筆者認為,充分發揮中醫優勢,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SARS,對於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有較積極的作用。在診治SARS過程中,要始終抓住病機,辨證施治。

  在早期發熱階段,宜用清熱解毒、宜肺止咳之湯劑,且每天應服4次,保持血液一定的藥濃度,有效地抑制病毒復制,進而達到減輕肺損傷,以盡量不用或少用激素。這是治癒SARS、降低死亡率最重要的環節。

  中期因熱毒內陷,熱毒致瘀,瘀毒致濕,氣機不暢,本虛標實。故治宜益氣活血、清熱利濕、升降清濁。藥物可用益氣養陰的參麥注射液、活血化瘀的川芎嗉注射液、清熱解毒的清開靈注射液靜脈點滴,以最大限度地減輕各臟器的損傷,尤其是肺損傷。

  後期則由於耗氣傷陰,氣陰兩虛,肺脾氣虛,餘邪未盡。治當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理肺健脾、清利餘邪,並配合扶正固本中藥,如百令膠囊、六味地黃丸、參苓白朮散和活血化瘀藥通心絡等。對部分患者應盡快撤掉激素,縮短康復周期,防止肺損傷的後遺症(肺纖維化),這是西藥不可替代的治療手段,是中醫的優勢。值得注意的是,初期大量用苦寒之劑,以致不能透邪開閉,寒涼冰伏,損傷脾胃病難痊癒。所謂"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脾胃一敗,百病難療"。另外,在有濕熱明顯的情況下,不要用滋膩之品以免留邪。

  總之,本病病位在肺,病因是熱毒挾濕,病機是濕熱之毒,閉阻肺絡,肺失宣降。本病傳變是由表及裡,治療上應始終貫穿以清熱解毒、宣降氣機、益氣活血、利濕泄熱之法,則熱易清,氣機通暢,肺氣得以宣發肅降,呼吸順暢,病則易癒。
(收稿日期:2003-06-10)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7月 第10卷 第7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