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針剌治療局部肥胖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汪慧敏 黃志真*
(浙江中醫學院 杭州310008)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藥學部
當人體脂肪過度積聚,體重超過正常標準20%以上時稱為肥胖。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肥胖的人越來越多,很多人選擇藥物減肥,目前流行的減肥藥多含有芬氟拉明、利尿劑和麻黃素。通過抑制食卻和利尿達到減肥效果,有可能造成心臟瓣膜損傷,導致心率失常;而以瀉為主的減肥藥嚴重者可使水、電解質紊亂,導致酮中毒,甚至心肌梗、腦血栓形成。
針炙治療單純性肥胖的效果已被許多臨床實踐所証實,而且無副作用,反跳小。近年來,選擇針炙減肥的婦女越來越多,很多婦女體重超過標準不多,而是要求減去腰腹部魯肪,縮小腰圍,或使腿部、臂部變細。筆者用局部選內為主,加用電針、耳針,能夠有效縮小腰圍,使婦女凸出的胃脘部和下腹部收緊平坦,臨床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來自浙江中醫學院門診部針炙科,共46例,均為女性,年齡21~43歲,平均29.4歲,其中中度肥胖27例,輕度肥胖19例。
2 肥胖診斷標準
2.1 標準體重法
成人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 × 0.9
實測體重超過標準20%以上者為肥胖;超過標準30%~50%者為中度肥胖;超過標準50%以上者為重度肥胖。
2.2 胸腰指數法
用皮尺量胸圍(乳實上2cm圓周)、腰圍(肚臍圓周),然後計算胸腰指數[胸圍(cm)-腰圍(cm)]。胸腰指數在5cm以內為重度肥胖;10cm以內為中度肥胖;15cm以內為輕度肥胖。
3 治療方法
3.1 體針
3.1.1 局部選穴 1、腰腹部肥胖取腹部八針:天樞(雙側)、水分、陰交、滑肉門(雙側)、外陵(雙側)。2、上臂粗取臂臑、臑會。3、小腿粗取委中、承山。4、大腿粗取足陽明骨經排剌,或剌梁丘、陰市、伏兔。5、胃部凸出取中脘、梁門。6、下腹部凸出取關元、水道、中極、歸來。選同側2~3對穴位,用電針,斷續波,留針30min。
3.1.2 美身選穴 曲池、支溝、三陰交、陰凌迫、豐隆、肉庭。均用瀉法,間隙動留針30min。
3.2 耳針
主穴:肺、胃、飢點、內分泌。方法。每次選用一側耳穴,用磁珠貼壓,並于食前或飢餓時在內位上按壓,以加強針感,減少或推遲進食。2~3d後換另一側耳穴。
4 療效判斷
針炙治療每日1次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1個療程後判斷療效。顯效:體重減少3kg以上,腰圍減少5cm以上,體重指數減少1.2以上;有效:體重減少2~3kg,腰圍減少3cm以上,體重指數少0.75以上;無效:體重減少不足2kg或無變化,腰圍亦無改變。
5 療效總結表1 針刺治療後肥胖療效觀察
症 狀 | n | 顯效 | 有效 | 無效 | 總有效率(%) |
中度肥胖 | 27 | 21 | 6 | 2 | 92.3 |
輕度肥胖 | 19 | 9 | 8 | 3 | 84.2 |
合 計 | 46 | 30 | 14 | 5 | 89.1 |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體重超過標準越多、肥胖程度越大、腰圍越大(胸腰指數越小)者針剌減肥效果越好。
6 典型病例
某女,37歲,肥胖6年,曾試過藥物減肥,但效果不顯。檢查患者腹部膨隆,身高160cm,體重71kg,胸圍99cm,腰圍90cm,體重超過標準體重30%,胸圍指數為9。患者月經量少,胃納好,舌質淡,苔白膩,脈滑。診斷為中度肥胖。針剌用腹部八針:天樞(雙側)、水分、陰交,滑內門(雙側)、外陵(雙側),配曲池、支溝、三陰交、陰陵泉、豐隆、內庭,並加用耳穴(肺、胃、飢點、內分泌),磁珠貼壓,2~3d換另一側耳穴。以上治療隔日1次,經過10次治療,患者體重減至63kg,腰圍84cm,繼續治療20次,體重減為56kg,腰圍79cm,患者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
7 討論
中醫認為肥胖是由於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水液代謝失常,痰濕內阻,日久痰、瘀、脂阻塞經絡而形成肥胖。針炙治療肥胖以祛濕化痰、通經活絡原則,如天樞、支溝、曲池能通腑導滯;豐隆能祛濕化痰,且能降血脂;水道、水分能利水化濕;血每能活血化瘀。關於針炙減肥機理的研究很多,現代醫學証明針炙治療能通過剌激神經系統,使內分泌,代謝功能得到調整,而產生減肥效果。針炙可提高交感神經功能,抑制抗進的副交感神經功能;針剌耳穴胃點可阻斷下丘腦信息,抑制飢餓感,減少食物攝入量;針剌耳穴肺點可通過走神經抑制食慾、增強人體代謝,從而達到減肥效果;還有研究証明,針炙可低胰島素水平,提高胃泌素分泌量,進而產生減肥效應;針炙可通過增加垂體激素、甲狀腺素等的合成,促進新陳代謝及激活脂肪酶,從而促進魯肪分解。總之,針炙通過調整多種器官、組織和物質、種代謝途徑的綜合性作用,促進神經、內分和物質代謝的正常,從而產生減肥效應。
(收稿日期:2002-12-17)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6月 第10卷 第6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