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論壇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余桂清治療食管癌經驗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閆洪飛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 北京100053)
余桂清主任醫師長期致力於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尤其在食管癌的治療方面經驗獨到,現介紹如下。
1 病因重內虛 內因重情志
余主任認為,腫瘤病因是研究的關鍵問題。腫瘤發生不外乎外內二因,外因即外來之邪,風寒暑濕燥火及穢濁之氣客於經路,留滯不去,而成惡疾;內因是指正氣之虛,大致為情志、飲食內傷、年老體衰等因素致機體陰陽失和,痰瘀毒聚而生。在腫瘤的發病因素中,內因更為重要。
對腫瘤的發病,中醫學重視情志之因,如《素問‧通評虛實論》曰:“膈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情志因素致癌的理論亦得到充分肯定。有資料表明,約70%腫瘤患者發病前有較長期嚴重的精神抑郁經歷。
2 診斷重舌脈 病機重虛實
余主任認為,本病病位在食道,涉及脾胃、肝、腎。病機以內傷積損、精氣虧虛為本,痰瘀為標,並進一步擾亂氣血,損傷髒腑,氣血津精難以上輸布達,使食管失清陽之助,津液之濡、精血之榮,加之痰瘀為患,蘊化濁毒。
舌、脈診在腫瘤診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舌象表現(常見色紅絳、苔厚膩或剝苔,甚至無苔,舌脈曲張等)不僅為早期階段辨証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準確地辨証提供重要條件。此外,舌、脈診(脈象多見弦、滑、細、虛四種)亦可作為判斷病情及指導治療的重要指標,並對預後判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3 治療重脾胃 古今方並用
余主任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承東垣之脾胃學說,注重後天之本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強調培補脾骨為要。方藥以四君子湯合二術郁滅丹加減:太子參、白術、莪術、茯苓、郁金、威滅仙、丹參、急性子、石見穿、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等。血虛者加當歸、生地黃、雞血藤;血瘀者加桃仁、赤芍、丹參;腎虛者加枸杞子、女貞子、菟絲子;痰濕者加清半夏、玄參、夏枯草;熱毒者加金銀花、菊花、槴子;肝郁者加柴胡、川棟子;陰虛者加麥門冬、玉竹。另外,淋巴轉移加貝母、玄參,骨轉移加狗脊、杜仲,肺轉移加貝母、桔梗、杏仁,出現疼痛加徐長卿、白屈菜、延胡索。二術郁歸丹(白術、莪術、郁金、威歸仙、丹參)為余老治療食管癌的驗方。在臨床上,用於食管癌的治療效果確切。
4 防重於治 中西醫並重
迄今為止,腫瘤的治療仍以外科手術、放化療為主要手段。近幾年來,我國腫瘤學者根據惡性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及其病程特點,採取中西醫結合療法,辨病與辨証結合、治標與治本結合、局部與治本結合、扶正與祛邪結合,創造了優於單用西醫藥療法和單用中醫藥療法的治療模式,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質量,延長了壽命,被余老稱為腫瘤治療的中國模式。余主任認為,中西醫學的有機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還存在差距。臨床上非常需要更接近腫瘤特性的中西醫結合理論(或思維)來指導治療。在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過,注重扶正與祛邪、局部與整體及中西醫結合分階段治療。第一階段要充分祛邪,最大限度地降低腫瘤負荷;第二階段要重視保護骨髓和免疫功能;第三階最再次強化治療,消滅殘存癌細胞;第四階段通過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鞏固病情,使病人得到較好的康復。
(收稿日期:2002-10-17)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6月 第10卷 第6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