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專家論壇

本區公告

 本站代訂《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公眾論壇」歡迎大家踴躍投稿!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專家論壇 >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上一則 | 下一則
王氏保赤丸對嬰兒肺炎喘嗽的治療與調節作用


資料來源: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劉 雲
(江蘇省南通市中醫院 南通226001)

  肺炎喘嗽是小兒呼吸係統疾患中常見的一種疾病,以發熱、咳嗽、氣急鼻煽、喉間痰鳴為主要症狀,當它發生於嬰兒,特別是6個月之內的嬰兒時,其起病急,病情重。現代醫學的毛細支氣管炎、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均屬此範疇。對肺炎喘嗽患兒的治療一般使用抗生素及對症治療,但在使用抗生素三四日後,往往會出現納呆,甚則惡心嘔吐,大便稀溏。化驗室大便常規檢查:性狀或稀或溏,鏡檢為不消化食物,或脂肪球,甚則出現霉菌。以上這些現象臨床稱之為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調現象。為防止出現以上症狀,筆者在患兒入院時即使用王氏保赤丸治療,現將結果報導如下

l 臨床資料
  病例均來自我院住院病人,為1一12個月以內的嬰兒,治療組與對照組按2:1隨機取樣,治療組58例,對照組29例。入院時臨床上均有發熱、咳嗽、氣急、喉間痰鳴,大便正常;聽診兩肺均聞及哮鳴音及細濕羅音;全胸片提示兩肺紋理增多,有斑片狀影。中醫診斷:肺炎喘嗽:西醫診斷:毛細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

2 治療方法
入院後兩組均給予抗生素及對症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予以王氏保赤丸。給藥劑量,滿1個月服5丸,每增1個月加服1丸,每日1次;對照組予以乳酉每生口服,每次0‧3g,每日3次。

3 療效標準
肺炎喘嗽的療效標準,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疾病診斷療效標準》,痊癒:臨床症狀與體徵全部消失;好轉:症狀減輕,體溫正常,X光攝片肺部斑點部分吸收;無效,症狀體徵無改善,甚則加重。
4 治療結果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出現腹瀉症狀,在服藥3、5、7d後通過聽診對兩組肺部濕羅音的吸收情況進行觀察,結果治療組3d的部分吸收病例和治療5、7d的完全吸收病例與對照組之間比較並經統計後,上均<0.01,兩者有顯著性差異。見表1。
表1 兩組藥後肺部濕羅音的吸收情況
組別
完全吸收
部分吸收
不吸收
3d
5d
7d
7d
3d
5d
7d
7d
3d
5d
7d
7d
治療組
0
39
53
53
41
19
5
5
17
0
0
0
對照組
0
0
11
11
2
29
18
18
17
0
0
0

5 典型病例
  毛某,男,5個月,因發熱咳嗽氣急2日於2002年4月14日來診,以毛細支氣管炎收住院。入院時體檢:T39℃,P140次/min,R60次/min,WT 7.5Kg,鼻煽,咽部中度充血,扁桃體不腫大,兩肺呼吸音粗,兩肺聞及哮鳴音及細濕羅音,腹軟,肝脾脅下未及。入院時攝全胸片:兩肺紋理增粗增濃,右下肺中外帶見斑片狀模糊影,心膈影正常。中醫診斷為肺炎喘嗽(風熱夾痰型),西醫診斷為支氣管肺炎。入院後予吸氧,青霉素抗炎,喘定、地塞米松平喘,並同時口服王氏保赤丸8粒。3d後喘平,喉際痰鳴音消失,因哮鳴音消失,停用喘定及地塞米松,其它同前。繼用2日,第5日兩肺濕羅音消失。在住院期間,患兒未出現食慾下降、嘔吐與腹瀉症狀。

6 討論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正如《溫病條辨‧解兒難》所云:"小兒機體柔嫩,氣血未足,脾胃薄弱,腎氣未充,腠理疏鬆,神氣怯弱,筋骨未堅……"尤其是脾常不足,肺常虛,當小兒受外邪侵襲後,肺失宣肅,累及脾,致使運化無權,而脾為後天之本,萬物生化之源,亦為生痰之器,所以在治療小兒咳嗽痰鳴的同時,要處處顧護脾胃。

  王氏保赤丸中的大黃、黃連等入胃大腸經,南星、川貝等入肺經,大腸與肺相表裡,一並清熱化痰、健脾消食,加速肺部濕羅音及痰鳴音的消失;萬中還有生姜澱粉、荸莽粉等健運脾胃。藥埋研究表明,王氏保赤丸具有清熱化痰、抗菌消炎、補益脾胃、助消化、助生長發育等功能。少量大黃粉對多種革蘭氏陽性與陰性菌在體外均有抗菌作用;黃連具有較廣的抗菌譜;川貝中的生物碱貝寧具有良好的擴張支氣管及化痰作用;制南星中的三萜皂苷有鎮靜袪痰作用。另據動物實驗證明,王氏保赤丸對小鼠胃蛋白酉每活性有促進作用。本組臨床觀察結果顯示,嬰幼兒所患肺炎喘嗽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的同時予王氏保赤丸或乳酉每生口服,在大便性狀的改善與食慾的增加上無明顯差別,但在咳嗽、喉間痰鳴等症狀的改善以及肺部濕羅音體徵的消失上有著明顯的優勢,而且咳嗽、喉間痰鳴症狀在前3天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收稿日期:2003-02-17)
摘自《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3年7月 第10卷 第7期》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http://www.aptcm.com/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