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新聞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醫藥新聞 > 醫藥新聞
臺北人心血管疾病死亡知多少?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十大死因已轉變為慢性疾病為主之型態
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國人的十大死因中已轉變為以慢性疾病為主之型態,其中以心臟、腦血管及高血壓之心血管疾病最為重要。近十年來,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在臺閩地區每年約在25,000人至28,000人左右,死亡率約在每萬人113人至133人之間,為僅略低於惡性腫瘤死亡率之主要死亡原因;其中臺北市約占1成,每年死亡2,700人至3,200人左右,每十萬人死亡率較高雄市高出許多,與臺閩地區比較,則原較臺閩地區略低,惟近兩年則死亡率較高。
臺北市市民死亡者一半以上是死於心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
93年臺閩地區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共27,006人,占所有死亡人數133,679人的20%,死亡率為每十萬人119人;其中臺北市心血管疾病死亡3,139人,占臺北市所有死亡人數13,733人的23%,死亡率為每十萬人120人,較惡性腫瘤死亡4,202人,死亡百分比31%、死亡率每十萬人160人略低,而惡性腫瘤與心血管疾病二者合計占54%,亦即本市市民死亡者一半以上是死於心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平均每天市民有9人因心血管疾病死亡,有12人因惡性腫瘤疾病死亡。
近五年來臺北市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有下降趨勢,心臟疾病則逐年增加
近五年來臺北市心血管疾病仍為增加趨勢,其中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略有下降,惟心臟疾病則逐年增加;而在93年死亡人數中,以心臟疾病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55%最多,較臺閩地區、高雄市心臟疾病之48%、53%高,其次為腦血管疾病占40%,較臺閩地區、高雄市腦血管疾病之46%、41%略低。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男性為女性之1.6倍
93年臺北市市民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3,139人中,男性居多數計1,914人占61%,女性1,255人占39%,其中心臟疾病死亡人數男女差異較大,男性占64%,女性占36%,腦血管疾病男女死亡百分比約為6比4,至於高血壓性疾病則男女相當。死亡率男性為每十萬人148人,為女性92人之1.6倍,其中心臟疾病死亡率男性為女性之1.8倍最高。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隨年齡增加呈快速上升
93年臺北市市民因心血管疾病死亡者,集中在65歲以上老人占8成,中年(45-64歲)占16%。在死因排序上,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分別為壯年死因的第4、6名,中、老年則排名提高至第2、3名,高血壓性疾病亦進入第9名。死亡率則隨年齡增加呈快速上升,壯年人口(25-44歲)死亡率為每十萬人11人,中年(45-64歲)增至每十萬人77人,65歲老人更增加至每十萬人898人。
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較92年回升,宜提高注意
為避免死亡率高低受人口結構變化影響,以1976年世界衛生組織標準人口結構為基準,計算標準化死亡率,近年來標準化死亡率均見下降。93年臺北市心臟疾病及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分別較92年減少0.1%、11.1%,惟高血壓疾病標準化死亡率較上年回升11%,顯示其死亡率增加與人口老化較無關係,宜提高注意。
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低於南韓、香港、新加坡與日本
93年臺北市心臟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低於日本、新加坡與歐美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略高於南韓與香港;腦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則為最低;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則高於日本與英國。
成立心血管疾病防治網提供市民理想醫療服務
為讓市民提早發現心血管疾病,衛生局於社區針對40歲以上市民進行血脂、血糖、血壓三高篩檢,並自91年起建構一個跨專科、跨專業、基層級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網,推動心血管疾病防治網醫事機構及人員認證,期使病人得到早期發現、妥善治療、長期追蹤、全面照護的理想醫療服務。現值入冬,氣溫持續下降,又進入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高峰期,市民如能定期篩檢與良好控制則可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生與死亡,進而達到全民健康的健康城市願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