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醫藥新聞 活動看板 歷史電子報 文章搜尋
 

醫藥新聞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醫藥新聞 > 醫藥新聞

上一則 | 下一則
經外奇穴應系統整理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經外奇穴是指未包括在十四經穴之中,具有固定名稱、位置和主治的一類穴位。同時,一些特殊的經穴組合成固定的配伍,亦稱之為經外奇穴。經外奇穴在針灸臨床治療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療效卓越,是針灸腧穴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針灸研究者多注重于經穴的研究,而對於經外奇穴缺乏深入的探討和系統的整理。同時臨床應用經外奇穴出現了兩種傾向,一是將奇穴泛化,達到全身無處不穴的境地;二是對奇穴採取保守態度,以致奇穴的功效未能得到應有的發揮。所以筆者以為現在應該認真地對經外奇穴進行深入地研究探討。並在研究中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經外奇穴源流
  1.經外奇穴的起源:《黃帝內經》是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奇穴的典籍。《素問》裏以折草法取背部的腧穴,這些穴即是奇穴。此外一些特殊刺法如“刺十指頭”、“兩眉間”、“刺舌下兩脈”、“舌下少陰”等記載,在歷代針灸文獻乃至現代針灸學中均能找到與其相應的奇穴。在春秋戰國時期奇穴已廣泛應用於臨床,但大多未予以命名。

  2.經外奇穴的發展:隋唐時期,一部分奇穴在原有定位主治的基礎上又被賦予穴名,同時也出現一批有定名、定位、主治的內容完整的新的經外奇穴。奇穴名稱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千金方》不僅收錄了當時的經外奇穴,而且還新增加了許多奇穴,其所載奇穴累計達187個,但均散見於各類病證的治療篇中。南宋·王執中《針灸資生經》在卷首中雖列入“《銅人》不載”的24穴,但近一半以上是經穴的別名,大部分奇穴仍散載於各篇中,在理論上尚未作深入探討,奇穴也沒有專門歸類記載。

  3.經外奇穴的成熟: 明代洪武年間刊行的《奇效良方》在55卷中首設“奇穴”一門,收載26穴,開創了奇穴集類之肇始,至此奇穴的地位已被確立。楊繼洲著《針灸大成》,專列“經外奇穴”一門,載35穴。明代張介賓撰《類經圖翼》,也專列“奇俞類集”一篇,載84穴;清代廖潤鴻撰《針灸集成》,彙集奇穴144穴。清代官修《醫宗金鑒》承襲了《類經圖翼》的內容,未予增刪。此時的奇穴已經在形式上與十四經穴發生分離,成為明確的有實用價值的穴位系統。

  4.經外奇穴的現代發展:建國以後,更有大量奇穴被發現,上世紀50年代池清澄《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載入奇穴324穴;《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載奇穴207穴;1963年出版的《針灸經外奇穴圖譜》收載588個奇穴。10年後出版的續集又收集了1007個奇穴。另有個人或不同派別發現的奇穴,如740個董氏奇穴、澤田穴等,大大豐富了針灸腧穴內容。但1998年實施的《腧穴國際標準化方案》中僅選入48穴,其數位是經穴的13.3%。

  二、經外奇穴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穴名、定位不規範:由於奇穴歷史久遠,多有一穴多位或一位多穴的現象,致使定位混亂,主治不明。如以“太陽”命名的穴位有《銀海精微》中記載的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中國針灸學》記載的頭前部當瞳孔直上前發際上1寸處的兩種位置。而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又有太陽、當陽、前關等名稱,如是造成穴位定位和主治的混亂,這也是諸多療效卓越的奇穴被忽視的重要原因。經外奇穴的規範化、準確化已經成為奇穴研究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2.經外奇穴與經絡、經穴關係混亂: 經外奇穴雖是未被包括在十四經穴中的腧穴,卻無法脫離經絡系統,它與經穴互為補充,互相聯繫,有很多奇穴直接分佈在經絡循行線上,如印堂穴;還有很多奇穴逐漸歸入十四經穴系統,如風市、眉沖;有的雖名為奇穴,其實就是經穴,如胞門、子戶穴,實際就是水道穴,四花穴就是左右膈俞、膽俞。所以有些醫家致力於將經外奇穴劃歸入十四經中的工作。

  3.經外奇穴的作用機制研究不夠: 雖然有些奇穴與經絡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繫,但它的特異性作用卻很難僅從經絡角度解釋。全息理論的出現為奇穴作用機制的解釋提供了新途徑,但目前也是僅限於某些特殊穴位。如果從此角度研究將大有作為。
  隨著對經外奇穴的重視和應用,人們渴望對奇穴進行系統的整理及評估,由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李瑞教授在其多年的腧穴學教學和研究工作基礎上,主編出版的《經外奇穴彩色圖譜》及《經外奇穴掛圖》,正是適應了形勢的需要。作者對經外奇穴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及定位考證等,篩選出古代及近現代常用的、有實效的經外奇穴600餘個,採用真人彩色照片與線條圖結合的形式,對每個奇穴進行了準確、詳細的位置標定,並對奇穴與相關經穴的位置關係作了詳細的論述,同時對奇穴的主治作用進行了訂正,力求通俗實用。內容準確,資料完整,一目了然,美觀實用,對奇穴的廣泛應用和今後的規範化、標準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希望隨著經外奇穴的深入研究,能夠有更多醫家重視奇穴,在針灸臨床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研究。

摘選:中國中醫藥報/穀世喆 王娜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