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陽(井穴)
〔穴名解釋〕 "商",五音之一,意思和少商的"商"相類似,因為大腸經和肺經表裡;"陽",本穴在少商穴的外側,又屬於陽經的穴位,所以稱陽。
〔取穴方法〕在手食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約1分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0.1~0.2寸,或點刺出血。
〔主治病症〕中風昏迷、咽喉腫痛、牙痛、昏厥。
〔注意要點〕同中沖穴。
2.二間(滎穴)
〔穴名解釋〕 "二",指此穴為本經的第二個穴位;"間",間隙,因穴位在隙陷處,所以稱二間。
〔取穴方法〕微握拳,在手食指本節(即第二掌指關節)前,橈側凹陷處。約在食指指掌橫紋端。
〔刺灸方法〕直刺0.2~0.3寸,局部有脹痛感;或艾條溫灸5~l5分鐘。
〔主治病症〕咽喉腫痛、牙痛、鼻出血。
〔注意要點〕針刺時,宜令患者微握拳,進針宜快,刺激可略強。
3.合谷(原穴)
〔穴名解釋〕"合",會合;"谷",山谷。因該穴在拇、食指相合,形如山谷之中間,故稱合谷。
〔取穴方法〕有三法:
(1)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2)拇食二指合併,虎口部隆起最高點為穴。
(3)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所指處即是合谷。
〔刺灸方法〕
針刺法有三種:
(1)直刺:深0.8~1.2寸,局部酸脹感,有時可向指端放散。
(2)透刺:向勞宮或後溪穴方向進針,約2~3寸,針感為手掌有麻脹感或向指尖放散。
(3)斜刺:針尖向上,沿第二掌骨骨膜刺入,進針1~1.5寸,可有酸脹感向上擴散,有時可上達肘肩關節。
艾炷灸3~5壯,或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感冒、顏面神經麻痺、中風偏癱、頭痛、牙痛、三叉神經痛、扁桃體炎。
〔注意要點〕
(1)取穴時,以第一法最為準確,後面二法較為簡便,可互相參照。
(2)針刺時,手宜呈半握拳狀,注意防止刺傷動脈或主要的靜脈,深透時更須避免刺及掌深動脈弓。如刺破背側淺筋膜內的頭靜脈屬支,可能會形成局部血腫,當損傷主要動脈時,往往因出血過多,而引起手部肌肉攣縮且發生畸形。穴位注射不當或電針刺激過強也會引起手部肌肉攣縮,特別是小兒患者,更易發生。故應謹慎從事。
[復習題]
1.間使、內關、大陵取穴有何特點?
2.比較前面所介紹的二組不同經脈穴位的主治特點。
3.合谷穴在取穴和針刺時應注意什麼?
4.陽溪(經穴)
〔穴名解釋〕"陽",陰陽的陽,該穴在手背屬陽;溪",山溪,穴在筋骨之間的凹陷處,類似山間小溪。故稱為陽溪。
〔取穴方法〕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上翹時,在二肌腱(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進針0.5~1寸,局部酸脹。艾炷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頭痛、牙痛、腱鞘炎、急性結膜炎。
5.手三里
〔穴名解釋〕"里",此作"寸"解釋。因為該穴在手部,又在肘端(肱骨外上髁)下三寸處,故名手三里。
〔取穴方法〕在前臂背面橈側,陽溪和曲池的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刺灸方法〕直刺,深1.2~2寸,局部酸脹,有時針感可擴散至前臂、指端。
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肘臂痛、潰瘍病。
〔注意要點〕本穴除治療局部病症(肘臂部癱瘓、疼痛等)外,尚可治療腹部病症,但一般作為輔穴,須加配主穴。
6.曲池(合穴)
〔穴名解釋〕 "曲",屈曲;"池",水池。屈曲肘部,橫紋端處出現凹陷,形似淺淺的水池,所以稱為曲池。池,尚有另外一個涵義,因本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是氣血匯合之處,似水流匯入池中。
〔取穴方法〕
有二法:
(1)屈肘部,在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取穴。
(2)屈肘部,在肘橫紋橈側端凹陷處取穴。
〔刺灸方法〕
有三種刺法:
(1)直刺:令患者屈肘,針尖略斜向肘關節的內屈面,深0.8~1.2寸,局部酸脹,並會有麻電感放散至指端。
(2)透刺:屈肘,直刺透至少海穴,進針2~2.5寸,局部強烈酸脹感,有時針感可上達肩部,下至手指。
(3)斜刺:針尖略斜向肩部,進針1.5~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上達肩部。
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高熱、蕁麻疹、感冒、高血壓、肋骨外上髁炎、扁桃體炎。
〔注意要點〕取穴以第二法較簡便,宜二法互參,針刺時,應按不同病種選擇刺法:第一法適於一般病症,第二法適於中風偏癱,第三法適於肩關節周圍炎。
7.臂臑
〔穴名解釋〕"臑",原意牲畜的前肢,此指上臂內側處。因穴在上臂肱骨內側(橈側),故名臂臑。
〔取穴方法〕
有二法:
(1)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 連線上,曲池上7寸,在三角肌止點處取穴。
(2)舉臂平至肩,在三角肌下端上方凹陷中取穴。
〔刺灸方法〕
有三種針刺法:
(1)直刺:深0.8~l.2寸,局部酸脹。
(2)透刺:針尖向肱骨前後緣透刺,進針1.2~1.5寸,局部有較強烈酸脹感。
(3)斜刺:向上刺入三角肌中,進針1~2寸,局部酸脹。
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10~l5分鐘。
〔主治病症〕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眼病。
〔注意要點〕本穴取穴,宜二法互參。其針刺法中。直刺法多用於上肢癱瘓、疼痛;透刺法多用於肩關節周圍炎,斜刺法多用於治療眼病。
8‧肩
〔穴位解釋〕"肩",肩部;" ", 骨,肩胛骨肩峰端。穴在肩峰的前下方,所以名為肩 。
〔取穴方法〕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者向前平伸時,肩峰下會出現兩個凹陷,其中前下方凹陷處就是本穴。
〔刺灸方法〕
其刺法有四種:
(1)直刺,刺入1~l.5寸深,局部酸脹感。
(2)透刺:令病人略抬肩,針尖朝向腋窩部極泉方向,進針1.5~2.5寸,局部強烈酸脹感。
(3)斜刺:向肩 穴方向刺入,深約1.5~2.0寸,亦可將針退至皮下向三角肌、肩前部等方向斜刺,酸脹可擴散至整個肩關節周圍,或向上臂放散。
(4)平刺:上臂平放,向三角肌方向平刺,進針2~3寸,局部酸脹。
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中風偏癱、肩關節周圍炎、高血壓、蕁麻疹。
〔注意要點〕四種刺法適宜不同病症,初學者及治療一般病症宜用第一法,肩關節周圍炎宜用第二、三法,中風偏癱可酌用第二、四法。
9.天鼎
〔穴名解釋〕"天",指上部、高部;"鼎",古代炊具,它的形狀特徵為有三足。該穴在頸部,又位於頭、頸椎及胸鎖乳突肌三者之間,故名天鼎。
〔取穴方法〕正坐,微仰頭,在頸外側部,喉結旁,在扶突穴與缺盆穴連線中點取穴。
〔刺灸方法〕令患者取坐位,頭轉向對側,直刺 0.3~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至背部肩部,有時會出現麻電感傳導至手指。艾條溫灸5~l0分鐘。
〔主治病症〕上肢癱瘓麻木、肩關節周圍炎、扁桃體炎。
〔注意要點〕本穴不可針尖向下深刺,以免造成氣胸。據我們經驗,中風偏癱或肩關節周圍炎病人,往往可以在天鼎穴區觸摸到壓痛點,針刺壓痛點,並激發出向肩或手指傳導針感,多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0.扶突
〔穴名解釋〕"扶",為兩旁相攙;"突",指高處。該穴位於二筋(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鎖骨頭)高突相合之處,二筋相合形同攙扶,故名扶突。
〔取穴方法〕正坐,微仰頭,喉結旁,在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即在與結喉同一水平的胸鎖乳突肌的肌腹上取穴。
〔刺灸方法〕向下方斜刺0.5~1寸或直刺0.5~0.8寸。
艾條溫灸5~15分鐘。
〔主治病症〕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咳嗽、哮喘、咽喉腫痛以及甲狀腺手術針刺麻醉。
〔注意要點〕本穴不可以針刺過深或使用高頻率的電針刺激,否則易引起心跳減慢、血壓下降、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等迷走神經反應。
11.口禾
〔穴名解釋〕"禾",指糧食,此指食物;" ",指孔穴。穴近口旁,口為進食的地方,內對凹陷(門齒及尖齒牙根凹陷)處,故名。因經穴同名禾 有兩處,所以本穴又稱為口禾 。
〔取穴方法〕鼻孔外緣直下,於上唇部,在與水溝穴同一水平處取穴。
〔刺灸方法〕
針刺有二法:
(1)直刺:進針0.2~0.3寸,局部脹痛感。
(2)透刺:從一側禾 透向對側,進針0.8~1.5寸,脹痛感。
〔主治病症〕顏面神經麻痺、鼻炎、黃褐斑。
〔注意要點〕透穴一般用於顏面神經麻痺後遺症。本穴不宜直接灸。
〔復習題〕
1.試述曲池、肩 的取穴方法和主治病症?
2.天鼎和扶突穴在針刺時應注意哪些方面?
12.迎香
〔穴名解釋〕"迎",迎接;"香",香味,這裡泛指各種氣味。因為本穴主治不聞香臭的病症,所以定這一穴名。
〔取穴方法〕在兩側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上面取穴。
〔刺灸方法〕
針刺有三法:
(1)直刺:進針0.2~0.4寸,局部脹痛感。
(2)透刺:向鼻通穴進針0.8~1寸,局部脹痛、流淚,針尖可擴散至鼻部。
(3)平刺:成15度角進針,進針後放平針身,貼近皮膚,向下眼眶方向刺入0.8~l.2寸。
〔主治病症〕鼻炎、鼻竇炎、顏面神經麻痺、膽道蛔蟲症。
〔注意要點〕直刺用於急性鼻炎和顏面神經麻痺急性期,透刺用於慢性鼻炎或鼻竇炎;平刺用於膽道蛔蟲和顏面神經麻痺後遺症期。
‧本經小結‧
取穴要點:筋間、紋端、凹陷、鼻翼。
筋間:是指腕部二肌腱(拇長、短伸肌腱)之間取陽溪穴;
紋端:屈肘橈側橫紋頭取曲池;
凹陷:向前平伸或外展肩臂時,肩峰前下凹陷取肩 ;
鼻翼:鼻翼下緣下方平齊水溝穴取禾膠,鼻翼外緣中點旁取迎香。
主治重點:口面疾病、局部病症及皮膚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