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骨折
鎖骨呈細長形雙彎曲,內側彎曲凸向前,外側彎曲凸向後,內2/3處之橫斷面為三角形,外1/3為扁平形。內側端與胸骨柄連接,構成胸鎖關節,外側揣與肩胛骨之肩峰相接,構成肩鎖關節。鎖骨骨折為常見骨折之一,小兒尤其多見。
【病因病理】造成骨折原因除極少做為直接暴力打擊外,大多數病例為間接暴力,即跌倒時手掌觸地或肩部外側觸地,暴力傳達到鎖骨引起骨折。骨折部位多在鎖骨中段。骨折後斷端除有重疊畸形外,近側骨折端因受胸鎖乳突肌的牽拉而向上、向後,遠側斷端主要因上肢重力的牽引而向下移位。骨折多為橫斷型,但幼年可為青枝型(斷端向上成角如弓狀);青少年、壯年,偶爾為斜斷或粉碎型。
【臨床表現】一般有明確的外傷史,骨折處腫脹、疼痛、壓痛均明顯,肩部活動受限,患側上肢外展,上舉尤其困難。如發生移位,則可在皮膚表面看見畸形,但小兒骨折後移位,因局部脂肪較多,骨折畸形不易發現。遇到幼兒有不願運動患肢和穿衣袖有啼哭疼痛表現時,即應注意有無鎖骨骨折。如斷端發生向下向內移位,易壓迫甚至剌破鎖骨下動、靜脈,使內出血增多,腫眠亦增劇;如斷端向上、向外移位,可刺破皮膚而形成開放性骨折。X線檢查能顯示骨折類型及移位程度(圖6-34)。
【治療】鎖骨骨折經治療後,一般都能獲得癒合,不連接者極少,部分病例發生畸形癒合,但並不影響上肢的功能。因此,多採用非手術治療,只有當骨折斷端壓迫或剌傷神經血管而產生較嚴重的併發症狀時,方考慮手術切開復立,以解除壓迫。
(一)青枝骨折 只需將患側上肢屈肘90度,用三角巾作頸腕懸吊1~2週,同時外敷傷藥即可。
(二)無移位之橫斷骨折局部敷傷藥後,囑患者兩肩後伸,兩上臂外旋和輕度外展,在兩側腋部前下方用棉墊保護,然後將兩肩用繃帶作“∞”形固定在上述位置約3~4週,繃帶外可加用等寬的膠布粘貼,加強固定。
(三)有移位骨折 應先復位。患者取坐位,先在骨折血腫肉注入1%普魯卡因2~5毫升作局部浸潤麻醉,然後囑患者努力將兩肩後伸,上臂外旋及輕度外展,醫者立於患者背後,一足踏於凳上以膝抵住患者兩肩胛間,兩手把住兩肩部,協助患者加強兩肩後伸、內旋動作,醫者用手指作提按手法直至畸形消失為止(圖6-35),然後將兩肩維持在高度後伸、內旋、輕度外展位,腋下加腋墊保護,並給予繃帶膠布固定或“T”字形夾皮固定;∞字形及膠布繃帶固定。先用∞字繃帶3~4層,然後用寬10厘米的膠布長條按上述途徑包紮一次以加強固定(圖6-36)。患側上肢作屈肘390度,頸腕懸吊固定3~4週解除固定,可逐步參加輕便工作。 (四)外敷藥 初期外敷消瘀退腫止痛類藥膏;如消瘀止痛藥膏(26);中期外敷接骨續筋類藥膏,如接骨續筋藥膏(29);後期貼堅骨壯筋類傷膏藥,如堅骨壯筋膏(85)等。
(五)內服藥 初傷時治以消瘀活血為主,可肉服奪命丹(96)、七厘散(17)等藥。全身症狀較重,應以活血止痛湯(67)加減。傷勢穩定疼痛減輕後,治以接骨續筋為主,可內服接骨丹(29)、接骨紫金丹(103),或以新傷續斷湯(78)、續骨活血湯(104)加減。
(六)練功活動 在初期固定後臥床靜養的同時囑患者作手腕及肘關節活動。隨著腫痛減輕,鼓勵患者及時進行練習適當的肩部活動,防止肩關節因固定太久而致功能受限制。
肱骨外科頸骨折
肱骨解剖頸很短,約1厘米,肱骨外科頸位於肱骨解剖頸下2~3厘米內。由於該處係較大的肱骨頭收縮成為較細的肱骨幹的轉變部位,而肱骨頭為鬆質骨,肱骨幹則為堅質骨,因此在解剖上是一弱點,成為易於發生骨折的基本原因。肱骨頸內側有橈神經通過,外側有豐富的肌肉(主要是三角肌)包裹。本病多發生於壯年及老年人。青少年因肱骨頭骨拓,於18~19歲才融合,故以骨垢分離為主。
【病因病理】除少故病例為直接暴力如跌倒時肩部著地,或其他直接打擊力作用所引起外,大多數病例為間接暴力引起,如跌倒手撐地,暴力沿肱骨幹傳達到外科頸處即易造成骨折。
骨折後可分三型:即外展型(跌倒時患肢呈外展姿努),內收型(跌倒時患肢呈內收姿勢)及無移位的嵌插或裂縫型骨折(跌倒時患肢伸直著地,身體未發生傾斜),其中以外展型為多見。
【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內出血可呈現大片的紫斑,肱骨大結節下有壓痛,及縱向叩擊痛。肩部功能障礙,如係移位骨折,可觸及骨擦音。
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並區別骨折類型。嵌插型骨折可見骨折斷端相互嵌插無移位;外展型骨折可見骨折下段外展,上段內收。向內側成角,在外側兩斷端可互相嵌插而內側分離;內收型則相反,下段內收,上段外展,向外側成角,兩斷端可在內側互相嵌插外側分離。
肱骨外科頸完全性骨折無相嵌時骨折移位很多,近側斷端因受崗上肌、崗下肌的牽拉而呈外展外旋移位,遠側斷端受三角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和喙肱肌的牽拉而向前、向內、向上移位。
本病應注意與肩關節脫位相鑒別:肱骨外科頸骨折局部膨隆飽滿;而肩關節脫位呈現“方肩”,畸形明顯,且患肢肘部貼胸時手不能觸及對側肩部。
【治療】嵌插型或裂縫骨折,骨折移位不明顯,僅有輕度成角者,不必復位,只需用夾皮固定,或僅將患肢以三角巾作頸腕懸吊2~3週,及早進行功能鍛鍊,肩關節在2週後可開始活動。移位明顯的骨折,尤其是青少年患者應盡可能進行手法復位,一般均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一)復位手法及固定方法
1.復位前作針刺麻醉或局部浸潤麻醉。
2.一助手用布帶繞過腋窩,向上提位肩部,另一助手握肘部,沿肱骨幹縱軸方向作相反牽引。
3.術者按骨折移位的方向進行斷端整復:
(1)外展型骨折,助手將患肢先外展牽引,順其勢拉開重疊後,再作內收牽引,術者兩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側,其餘各指握骨折遠端內側向外拉,直到取得良好對位。
(2)內收型骨折:助手將患肢先內收牽引順勢拉開重疊後,再改外展方向牽引,術者兩拇指抵住骨折部,將骨折近段斷端向內推,其他四指拉骨折遠段外展,至對位良好。 4.固定方法:在維持牽引下,外敷消腫藥膏,並在骨折端根據移位方向放置一固定墊,隨後用長夾板三塊分別放在上臂的前、後、外側三面,下達肘部,以不妨礙肘部屈曲90度為原則。上端應超過肩部,便於超關節固定,另用短夾板一塊,上至腋窩,下達肱骨內上髁,該夾板的一端以棉花紗布裹成蘑菇頭,內收型放在肱骨內上髁上面,外展型置於腋下,然後用紮帶三條固定四塊夾板,肩部作超關節固定,並將布帶環連一布卷擊於健側腋下,最後屈肘90度作頸腕懸吊。
(二)功能鍛鍊及藥物應用
1.外敷藥:可在局部敷貼消瘀接骨藥膏,如初期用消瘀止痛藥膏(26),中期用接骨續筋藥膏(29)。
2.內服藥:內服接骨片等藥物或新傷續斷湯(78) 、桂枝治傷湯 (106)等方,加煆自然銅、地虌蟲、骨碎補、乳香、沒藥、血竭等續骨藥。
3.功能鍛鍊:肱骨頸部骨折都能迅速癒合,唯肩關節功能常有後遺障礙,故夾縛固定時間不宜過久,應爭取早期練功活動。肩關節的練功活動是骨折癒合後能否完全恢復肩關節功能的重要方法,開始時可在一手扶持下做些握拳、伸屈肘關節與小心地前後擺動、左右旋轉(圖6-40),以後逐步增加動作的幅度,如幼烏受食、雙手托夭、左右開弓、白馬分鬃、背後拉肩等動作;如陳傷後遺上舉困難時,可輔以爬墻(圖5-13)及拉滑車鍛鍊(圖6-41)等動作。功能鍛鍊在第三週活動關節時應泣意逐步增加活動範圍,初期外展型骨折忌作外展活動,內收型骨折忌作內收活動。四週後拆除夾板,應加強肩部鍛鍊。對老年患者更應鼓勵早期鍛鍊,促使功能早日恢復。肱骨幹骨折
肱骨幹為管狀,上端與外科頸相接,下端與肱骨髁相接。橈神經自內上方向外下方沿肱骨幹並行,在肱骨的中下段更與骨幹密切接觸,其長度約佔肱骨的1/3。肩部的肌肉,如三角肌、胸大肌、背闊肌等均始於胸、背部,而止於肱骨的上1/3及中1/3。以上這些解剖上的特點,是骨折後易於併發繞神經損傷及形成某些典型移位的重要因素。肱骨幹骨折較為常見,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80%的病例發生於30歲以下。
【病因病理】骨幹上1/3及中1/3骨折多為直接暴力所造成,如重物的直接打擊,以橫斷及粉碎性骨折佔多數,骨幹下1/3骨折多為間接暴力,如患者跌倒時上肢外展,腕部背屈著地,暴力沿前臂向上傳遞所造成,以斜形或螺旋型為多數。如骨折發生在三角肌止點以上時,近側斷段由於胸大肌、背闊肌等肌肉收縮向前向內移位,遠側段則因三角肌的牽拉向上向外移位。骨折發生在三角肌止點以下時,近側斷段因三角肌的牽拉向上向外移位,遠側段由於肱二頭肌及三頭肌的收縮向上移位。此外,由於骨折後患者常將前臂依附於胸前,可使遠側斷段發生內旋畸形(見圖6-42)。
橈神經由肱骨幹上部內側隨肱動脈經過背闊肌和大圓肌肌腱前側,轉入肱骨幹的下後外側而進入三頭肌內側頭和外側頭間的橈神經溝中,在骨溝中橈神經和肱骨幹緊密相連,並和肱深動脈相平行,故肱骨幹上中1/3骨折時,容易併發橈神經損傷。
【臨床表現】有明顯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壓痛及縱向叩擊痛。移位骨折出現上臂縮短及成角畸形,並有假關節活動,可觸及骨擦音。如銳利的骨折端剌破肌肉、皮膚,可形成開放性骨折。如發現手腕下垂拇指不能外展,掌指關節不能伸直等症狀,提示有合併橈神經損傷的情況存在。X線檢查可明確骨折移位情況。
【治療】以手法復位,局部外固定為主,多數骨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無移位的骨折不須復位,只要用夾板固定即可。
(一)復位手法及固定方法
1.麻醉:可用針刺麻醉或局麻(2%普魯卡因10~20毫升注入骨折血腫及附近軟組織內,待5~10分鐘後復位),亦可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
2.牽引:由兩助手沿上臂縱軸作相反方向牽引,一人用布帶通過腋窩向上牽拉,一人握前臂於中立位向下牽引。用力大小應適宜,過猛易引起過度牽引,有橈神經損傷時更宜動作輕柔,避免加重損傷。
3.復位:待骨折重疊移位矯正後,手術者兩手握骨折遠近兩段,作端提擠按手法,使骨折復位。
4.固定方法:在絲持牽引下,外用敷藥,骨折移位處放置長方形紙平墊,部位與移位方向相同(如移位嚴重,成角較大,可放置三塊紙墊,間接加壓),然後在後及外側放置長夾板,前及內側放置短夾板,並用四根紮帶固定。如骨折近上
1/3者可作超肘關節固定。但仍應使肩、肘關節能保持伸屈活動。固定後屈曲肘關節90度,前臂置於中立位懸吊於胸前。取半臥位。輕度的橈神經損傷在復位後應使腕關節固定於背伸功能位(背屈30度),以防腕下垂,並加強手指活動(見圖6-43)。
(二)手術治療
1.疑有橈神經斷裂,或開放性骨折,或兩骨折端嵌有軟組織使手法復位失敗者,應考慮手術治療,開放性骨折在處理軟組織損傷時可將骨折整復和內固定。合併橈神經損傷可手術探查,將斷裂的神經加以修補,同時將骨復位,神經與骨之間用肌肉層分開,以免將來骨痂生長時,將神經粘住。一般通過肱二頭肌和三頭肌間隙暴露骨折處,用髓內針或接骨板螺絲釘作內固定。
2.伴有橈神經挫傷者,可先觀察4~6週,如無恢復跡象時,再作手術檢查。
(三)功能鍛鍊及藥物應用 同總論。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最常見的肘關節損傷,約四分之三的病例發生在10歲以下的小兒,其中半數以上的骨折為枝骨折,無明顯移位;一小部分病例及成人的骨折可有顯著移位。
肱骨下端扁而寬,前有冠狀窩,後有鷹嘴窩,兩窩之間僅有一層較薄的骨片,肱骨內外髁向前屈曲,所以較易發生骨折。肱動、靜脈和正中神經在肱骨髁前面肱二頭肌腱膜下通過而進入前臂,肱骨髁上骨折時血管神經易被擠壓在腱膜和移位的骨折斷端之間引起損傷。橈神經的深支與肱骨外髁非常接近,尺神經則沿內上髁後側的尺神經溝進入前臂,故髁上骨折時,亦易於被損傷。
肘關節可作屈伸運動,在正常伸直位時,前臂有向外展0~15度的攜帶角,此角對肘關節的功能有重要義意,骨折後的畸形癒合可改變此角而妨礙其功能,影響工作。
【病因病理】肱骨髁上骨折可分為伸直型和屈曲型二類。以伸直型為最多,約佔髁上骨折總數的90%以上,屈曲型較小。
(一)伸直型 當跌時用手撐地面,肘部處於微屈位,則由地向上的暴力經前臂骨將肱骨下端推向後側,由上向下重力則將肱骨幹推向前方。如此,在薄弱的髁上部便造成骨折線由前下方斜向後上方的短斜面型或橫斷型的骨折。骨折端移位時,其前後方向移位,可刺傷或壓迫肱動、靜脈和正中神經。當向橈側或尺側移位時,可傷及橈神經或尺神經。
(二)屈曲型 由直接暴力所致,跌倒時屈曲的肘關節後緣觸地,暴力由後下方向前上方撞擊鷹嘴突造成骨折,其移位方向與伸直型相反。血管神經損傷較少見。
【臨床表現】有明顯外傷史。各型骨折症狀均相似,可有肘部腫脹疼痛,肱骨髁上方有明顥的壓痛及骨擦音,移位大者,症狀嚴重,畸形也明顯,在肘前方能觸及尖銳的斷端。肱骨內、外上髁與鷹嘴的關係正常(即屈曲時成一等腰三角形,伸直時三點成一直線)。測量上臂長度(自肩峰到肱骨外上髁)時,患側一般較健側為短。
患者往往呈現肘半屈,前臂旋前及肘部向後突出的體位,此畸形與肘關節後脫位很相像。但10歲以下小兒肘關節脫位者極少見,且脫位時可觸及後凸的鷹嘴突,髁上部腫脹及壓痛較輕,無骨擦音,正常的肘三角則消失。因此通過仔細檢查、分析,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後脫位仍可鑑別(見圖6-44)。X線檢查時對明確診斷及分析骨折類型有重要意義。
肱骨髁上骨折常見的併發症為:
(一)血管損傷 多見於斷端有嚴重移位的病例。血管破裂極少見。多為損傷剌激而產生的痙攣和骨折端的擠壓,或肘窩血腫引起高度張力再加以肱二頭肌腱膜對張力的限制而致的機械性壓迫造成腕屈肌、指屈肌和手內部肌肉缺血,形成不同程度的壞死和疤痕性攣縮,即缺血性肌攣縮,西醫稱伏克曼氏攣縮。
缺血性肌攣縮為最嚴重的後果,表現為肌肉缺血,水腫,繼之大塊壞死。早期症狀除了橈動脈搏動消失外,尚有手指劇烈刺痛,手指皮膚紫紺、發涼和麻木,其中以手背刺痛為取重要。後期由麻痹而攣縮,呈典型的爪狀畸形。這種併發症多數由於反覆粗暴的整復及不妥當的固定所致,因此,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案,並在治療過程中嚴密注意病情變化,早期發現,及時處理,是十分重要的。
(二)神經損傷 較為多見,以正中神經最多,橈神經次之,尺神經最少。臨床所見髁上骨折造成的神經損傷多為神經挫傷,通常在三個月內均能自行恢復,不必作早期手術探查(圖6-45)。 【治療】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和屈曲型的治療原則及方法均相似,操作時可按具體情況選用下列方法。
(一)無移位或移位很少的骨折 用夾板及三角巾固定即可,二週後開始活動。
(二)復位手法及固定方法 適用於腫脹不甚嚴重、無血管損傷的病例,應在適當麻醉下施行。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屈曲型及肱骨髁間骨折兩髁未分離者,手法復位法均相同。髁間型兩髁間已分離者,則在整復時術者應先以兩手掌在肘部兩側面抱髁,向中心擠壓,並在抱髁情況下繼續牽引,糾正其他移位。
1.牽引:助手分別握住上臂及前臂,在前臂中立位對抗牽引,以糾正重疊畸形。
2.糾正移位:以患肢為右側舉例,在助手牽引配合下,術者左手握骨折近端,右手握遠端,在右手便遠段旋後的情況下,兩手相對擠壓,先使遠端的旋轉和側移位均獲得糾正,繼之兩手在前後方向相對推擠,以糾正前後移位。
3.糾正肘內翻畸形:有骨折遠段向尺側偏斜(即尺偏型)的病例,應予糾正。術者一手固定骨折部,另一手握住前臂,略伸直肘關節,並將前臂向橈側外展,使骨折斷端橈側骨皮質相嵌,以保持正常的攜帶角。最後屈曲肘關節使斷端固定(圖6-46)。 在整復中,不能為了盲目追求解剖復位而反覆施行手法,這樣可能增加軟組織及神經血管的損傷,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殘廢。如輕度的前後移位,在兒童可於日後靠骨組織自行塑型的能力獲得糾正,局部外固定過程中,也可能繼續糾正殘餘的移位。整復後應檢查橈動脈搏動情況。如因肘部腫脹,屈肘後壓迫橈動脈影響血循環,不能摸到動脈搏動時,可逐步伸直肘關節至能摸清動脈搏動後再伸直15度之位置。再作固定或改用牽引治療。
4.固定方法:在整復前,先選好合適的夾板和壓墊,夾板四塊,尺橈及後側板應長於上臂的三分之二,前側板稍短,下端是月牙形。固定墊四個,放在尺、橈側的呈塔形,尺側作用點要求在內髁、橈側在骨折部並略偏高,如此,骨折遠端推向橈側而防止了肘內翻的發生。前側墊呈方形以放在肘窩上作用於骨折近端,置於鷹嘴處的後側墊為梯形。
復位滿意後,敷上藥膏,先放固定墊(圖6-47),後放夾板,以紮帶捆紮,固定肘部於屈曲位,2~3週即可解除夾板,進一步加強功能鍛鍊。伸直型骨折一般屈曲位固定(圖6-47,圖6-48),屈曲型骨折可考慮伸直位固定。除夾板外,也可用後石膏托固定於肘部屈曲位,有時在石膏托的兩端,再用石膏繃帶環形包繞以維持肘關節的屈度,但肘前窩必須暴露,為腫脹留有餘地,一般都不用管型石膏固定。 (三)牽引治療 骨折發生時間較久,軟組織腫脹嚴重,或手法復位不穩定的,可用牽引治療。待一週後腫脹消退,再行手法整復和夾板固定。或牽引持續三星期,直至骨折癒合。肱骨髁上骨折主要作伸直位皮膚牽引,較大的兒童和成人可採用鷹嘴部穿針骨牽引,一般用毛巾鉗代替細鋼針作骨牽引(圖6-49)。
(四)手術內固定 只有在發生缺血性肌攣縮先兆時,方選用手術治療。切開肱二頭肌腱膜,解除壓迫和血管痙攣,然後在直視下整復骨折,用鋼針內固定。在24小時內進行手術效果較佳,3~4天後手術,一般效果不佳。
有的病例因嚴重移位而高度腫脹,或部分血管痙攣,雖暫時摸不到橈動脈搏動,但手指無刺痛而屈伸自如,可早期復位或牽引,必要時用普魯卡因作星狀神經節封閉,或配合使用血管擴張藥,並嚴密觀察手部及橈動脈的變化,一般1~2天後橈動脈即可恢復搏動。缺血性肌攣縮已經形成,則治療困難, 效果不佳。所以應早期診斷與及時處理,以預防其發生。
(五)功能鍛鍊及藥物應用 同總論。
肱骨髁間骨折
肱骨髁間骨折比較少見,多發生於成年人,為關節內骨折,傷後出血及腫脹嚴重,且易產生張力性水泡,骨折的復位與固定均比較困難。整復要求除力線好外,還須保證關節面的完整。 若治療不當,可合併損傷性關節炎或遺留肘關節功能活動障礙等後遺症。
【病因病理】肱骨髁間骨折都係由較嚴重的間接或直接暴力所致,可分為伸直型與屈曲型兩種。伸直型骨折多由高處跌下,肘關節在伸直位置時手掌著地,暴力沿前臂縱軸向上傳導,將肱骨兩髁推向後方。由上而下的重力,將肱骨幹近端推向前方。同時將內外兩髁劈開,造成典型的肱骨下端髁間骨折。如跌下時屈肘著地,由鷹嘴向上頂的力量造成,成人的鷹嘴突大而硬,暴力從中間將兩髁劈裂開,並向前移位,近側骨折段則向後移位者為屈曲型骨折。如骨折遠段破碎成三塊以上時,或有一較大的游離碎片者,則均屬粉碎型。此種骨折移位較嚴重,有時且為開放性骨折。並須注意有無血管或神經損傷。
【臨床表現】肘部有嚴重腫脹、疼痛,鷹嘴部突出,有骨摩擦音,壓痛部位較高,在肘後方觀察,肱骨下端顯著變寬,X線片表現骨折近段向前移位,肱骨下端裂成兩大塊,向兩側移位(圖6-50)。屈曲型近段向後移位。須注意檢查橈動脈的搏動情況,腕和手指的感覺、溫度、顏色和活動功能等。 【治療】
(一)復位方法 以伸直型骨折為例。
患者仰臥,肩外展70~80度,屈肘120度左右,前臂中立位,在臂叢麻醉下行拔伸牽引手法,手法同肱骨髁上骨折伸直型直型骨折。
1.抱髁手法:骨折端重疊移位經牽引矯正後,術者兩手掌分別置於內、外髁處,向中心擠壓矯正內外髁分離移位。
2.矯正側方移位:內外髁分離移位矯正後,可根據遠側骨折段向側方移位的方向加以擠按矯正之。
3.矯正前後移位:手法同肱骨髁上骨折矯正時,握持前臂牽引之助手,徐徐屈肘90度,上臂及前臂均應維持於中立位,防止骨折段產生旋轉移位。
4.向中心推擠:一般的骨折經上述手法即基本復位,但常因遠段的兩髁受關節囊軔帶的牽拉,各自向內外旋轉分離,使滑車關節面不平,因此,術者一手繼續抱髁,由另一手在髁上向中心擠按(圖6-51)。
(二)固定方法 用上臂超肘關節夾板繃帶固定,其規格同肱骨髁上骨折,唯內外側夾板遠端超過肘部1~2厘米。固定墊內外側各放置一個,近端骨折段前側用平墊,遠側骨折段之後側用梯形墊(圖6-52)。夾縛方法與肱骨髁上骨折相似,但夾板包紮後,用膠布條將內、外側夾板的遠端緊貼,以加強內、外側夾板遠端的固定。必要時,外再用鉛絲夾板固定。 術後傷者臥床10~14天,上肢懸吊於輸液架上(上臂兩側以砂袋固定),維持上臂、前臂於中立位,避免骨折段產生旋轉移位。注意傷肢血循環及神經症狀。
(三)練功活動 骨折段纖維連接以前,只作上肢肌肉收縮活動,兩週後拆除鉛絲夾板,開始作肘關節功能鍛鍊。
骨折臨床癒合(約固定3~4週)拆除夾板,加強肘關節及肩部活動,並可用熏洗或熱敷等輔助療法。
(四)藥物應用 同前節。
肱骨內上髁骨折
肱骨內上髁骨折和骨拓分離為常見骨折,較外上髁骨折為多。骨折多發生於少年兒童,多由間接暴力所致。
【病因病理】在跌扑受傷時肘關節往往處於伸直,過度外翻,使前臂屈肌群的驟然收縮而將肱骨內上髁撕脫。
骨折塊移位程度與肘關節內側軟組織損傷的程度成正比。根據骨折塊的不同移位可分為四度:
第一度,裂縫骨折無移位或僅有輕度移位,因其部分筋膜未斷之故。
第二度,骨折塊有分離和旋轉移位,位於肘關節間隙的水平面以上。
第三度,骨折塊有旋轉移位並嵌入於關節間隙內。骨折塊被肱骨滑車和尺骨上端半月切跡關節面夾住。
第四度,骨折塊有旋轉移位並伴有肘關節向橈側脫位,骨折塊的骨折面朝向肱骨滑車(圖6-53)。 【臨床表現】傷者肘關節內側腫脹、疼痛,肘關節屈伸活動功能,明顯受限。肘關節內可伴不同程度的血腫。局部或可觸及骨折塊。嚴重傷者亦可發生尺神經麻痹。X線片可顯示內上髁骨折片移位的情況。
【治療】對第一度骨折可外敷消瘀止痛藥膏後,用上肢直角托板固定3週即可。第二度骨折可用手法復位。若不能達到解剖復位時,可不必再次整復,骨折常在移位後的位置中發生纖維癒合,並不影響肘關節功能活動。對第三、四度骨折也應爭取先行手法復位,如不成功時,可考慮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或切除術。
(一)復位手法
1.適用於第二度骨折:患者仰臥,在局麻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進行。傷肢肘關節屈90度,前臂旋前,腕關節掌屈,使前臂屈肌及旋前肌群鬆弛。術者用拇指將骨折塊向後上方推壓,須注意勿損傷尺神經。
2.適用於第三、四度骨折:
(1)傷肢屈肘至1000左右,助手握住其手掌及前臂遠端,與術者配合,使前臂極度旋前、外展。
(2)術者右手握住前臂近段,將尺骨鷹嘴處向外側推擠,左手握住上臂遠端,固定肱骨下端,使肘關節內側間隙張開,而造成肘關節向外脫位(第四度骨折可免除此段手法)。此時術者左手拇指在肘關節內側處觸摸,若觸到骨折塊的邊緣時,令助手強度背伸傷肢手指及腕關節,使屈肌緊張(有時骨折塊即被牽拉脫出關節)(圖6-54)。然後前臂極度旋後,使骨折塊被排擠於尺骨半月切跡之內緣,此時術者左手向外推肱骨下端,右手向內推橈骨頭和尺骨鷹嘴,同時肘關節可作外展、內收輕微搖晃動作,骨折塊可隨著肘關節的復位而被尺骨半月切跡內緣擠軋而脫出肘關節。然後將骨折塊向後上方推壓整復。傷肢肘關節屈曲90度,前臂固定於旋前位。 (二)固定方法 固定墊須安置於骨折塊的前內下方,切不可置於骨折塊之上,以免屈肌牽拉後發生再移位。然後夾板固定2~3週。
(三)練功及術後處理
1.注意觀察有無尺神經損傷症狀。
2.傷後一週內只作輕度伸屈手指活動,一週以後可逐漸加強手指伸屈活動,並開始作腕關節伸屈活動。禁忌作握拳及前臂旋轉活動。肩關節功能鍛鍊從傷後即可早期進行。
3.二週後可逐漸作肘關節伸屈活動。
(四)藥物治療 同前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