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腓骨幹骨折
小腿骨由脛、腓兩骨構成,兩骨的上下端都有關節相連,兩骨間為骨間膜附著,脛骨較粗大,上端兩側有內外兩髁與股骨的內外髁連接,並構成膝關節,下端騎在距骨之上成踝關節,直接負擔體重。脛骨幹的中下1/3交界處骨幹細弱,且下部無肌肉附著,血液供應較差。脛骨內側面表淺只有皮膚覆蓋。腓骨較細小,四週有很多肌肉附著,不負擔體重。腓總神經由膕窩外側下行至腓骨頭後緣繞向前,進入小腿上部肌肉中。脛腓骨這些解剖上的特點,造成脛骨較腓骨易於骨,且多折斷於中1/3及下1/3部。骨幹下部的骨折,因周圍肌肉附著少,血供應不良,常發生遲緩癒合或不癒合,骨折時斷端易刺破皮膚形成開放性骨折或壓迫皮膚引起壞死。腓骨則不易單獨骨折,且骨折後移位不多,癒合良好,但腓骨上端骨折易損傷腓總神經。
脛腓骨幹骨折較常見,多發生於10歲以下兒童,其中以脛骨幹單骨折最多,脛腓骨幹雙骨折次之,腓骨幹單骨折最少。
【病因病理】常因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引起。但以直接暴力多見,如重物打擊、踢傷、擠壓等,骨折以橫斷型、短斜形為最多,亦可為粉踤型,如係隻骨折則兩骨折線多在同一平面,骨折後可發生重疊及向內、向後成角畸形,足的重力可引起骨折遠段外旋。間接暴力如由高處墜跌、扭傷或滑倒等,骨折多為斜形或螺旋型,如係隻骨折,則兩骨折線多不在同一平面,腓骨的骨折線一般較高,骨折後亦可有重疊、成角或旋轉畸形。脛骨幹骨折如發生在中上1/3處,由於股四頭肌及內側膕繩肌的牽拉,可使近段發生向前、向內移位。單純腓骨幹骨折由於有脛骨的支撐,很少移位。兒童患者可發生青枝樣骨折。
膕動脈於脛腓骨上端的各側分成脛前與脛後動脈,脛前動脈即在脛腓骨間膜上緣穿越進入小腿前側,故脛腓骨上端骨折易損傷血管,如不及時處理可造成小腿缺血性壞死。小腿骨折後極易發生水腫,甚至於骨折癒合拆除外固定後,仍有再發生水腫傾向。
【臨床表現】有明顯外傷史,骨折局部腫脹、疼痛及壓痛,可觸及骨擦音,沿小腿縱軸方向叩擊足底則骨折處劇痛,移位明顯者出現小腿成角、縮短及足外等畸形,有假關節活動。功能明顯障礙(如僅腓骨骨折,仍能勉強步行)。如骨折併發足下垂,不能背伸及足背外側麻木,表明有腓總神經損傷。X線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並了解骨折移位情況,但在發現脛骨中下1/3骨折時,檢查必須包括小腿上部,以免遺漏腓骨1/3骨折。
【治療】小腿骨骨折脛骨是主要的,因此其復位及固定均以脛骨為主,腓骨為次。脛骨必須有良好骨折復位和癒合,在治療時,盡可能糾正其成角和旋轉移位。
(一)局部外固定 適用於無移位的橫形或斜形骨折,以及裂縫骨折。在局部敷藥後,用五塊夾板分別置於小腿前(2塊)、後、內、外側(各1塊)給予固定;如係髁下骨折或接近踝上的脛腓骨幹骨折,可用超關節固定法。一般橫折於1~2週後即可下地試行活動,斜折宜臥床4~6週後下地試行活動。
(二)手法復位及局部外固定 適於有移位的穩定性骨折,如橫斷型、鋸齒型骨折,不穩定性骨折如長斜形、長螺旋型骨折亦可採用,但不易達到解剖復位。
1.手法復位方法:(1)麻醉--移位小的可用局麻,移位大的可用腰麻。(2)牽引--患者平臥,患膝自然屈曲,兩助手分別握膕窩部及足部,沿小腿縱軸方向對抗牽引5分鐘後,術者糾正重疊及成角畸形。(3)在助手持續下,術者沿脛骨前緣觸摸到骨折處,再用端提擠按手法矯正側移位(圖6-95)。腓骨骨折可不需另行復位。復位時應與健側小腿比較,使其生理弧度恢復。

2.固定方法:在持續牽弔下敷藥,按移位方向加用固定墊,用木夾板五塊,並使其烤成適合小腿的生理弧度,在小腿前緣置兩塊狹長夾板,餘三置內、外、後三側給予固定。上或下1/3骨折均應超關節固定(圖6-96)。
(三)手法復位及局部外固定配合骨牽引法(圖6-97),適用於難以整復或難以維持其整復位置的極不穩定骨折,如粉碎型、短斜形及一骨多段骨折,或嚴重的開放性骨折。 1.跟骨牽引法,助手固定踝部及足背,在局麻及無菌操作下,向跟骨(取內踝至跟骨結節的連線中點)穿一鋼針,針尖由內向外上斜行(使外側較內側高1厘米,約呈15度斜角),這樣使骨折線對位更穩定,並可恢復小腿的生理弧度。
2.跟骨牽引術完成後,將小腿置於下肢牽引架上進行牽引,在X線檢查後如尚未完全復位 ,可如前述用端提擠按手法進一步矯正移位,最後用夾板加壓墊作局部外固定。
3.如係開放性骨折,應嚴格給予清創縫合,並同時對骨折進行整復利用跟骨牽引維持骨折對位,待傷口癒合後再用夾板壓墊固定。
4.牽引一般於4週左右解除,以後帶夾板扶拐下地活動。
5.如合併腓總神經損傷者,須將踝關節背屈90度固定,以防足下垂如觀察1~2月仍不恢復者,應進一步檢查和治療,必要時手術探查。
(四)藥物應用及功能鍛鍊 同前節。
踝部骨折
踝關節由脛、腓骨下端及距骨共同組成,其主要活動是背伸和跖屈。腓骨下端又稱外踝,因其較長,防止距骨外翻的力量亦大;脛骨下端的內側突稱內踝,前緣稱前踝,後緣稱後踝,因內踝較短,防止距骨內翻的力量也較弱。又由於踝部的內側韌帶(三角韌帶)較外側韌帶(腓距、腓跟韌帶)堅強,因此增強了阻止距骨外翻的力量。脛腓骨下端有堅強的韌帶連繫(脛腓韌帶),可將距骨牢固地控制在踝穴內。距骨體前寬後窄,當踝背伸時,踝穴略增寬(約1.5~2厘米),可容納較寬的距骨體前部,同時使踝關節穩固不再能生左右搖擺;反之,當踝跖屈時,內外踝間距離變窄,較窄的距骨體後部進入踝穴,雖仍能與兩踝密切接觸,但踝關節較鬆動,距骨能側向活動。因此,踝關節易在跖屈時(如下樓梯、下坡時)發生損傷,並以內翻損傷為多見。踝部骨折為常見骨折之一,以青、壯年多見。
【病因病理】踝部骨折包括單踝、雙踝、三踝及踝上骨折等,並可合併踝關節的內外側韌帶或下脛腓韌帶斷裂或撕脫,及距骨向外、向內、向後脫位。引起骨折的原因多為間接暴力,亦有直接暴力,由於損傷原理複雜,骨折種類亦繁多,實際上造成一踝、雙踝(內、外踝)、三踝(內、外、後踝)骨折。最常見的類型有五種,其中外旋、外翻、內翻骨折又可按其受傷程度分為一度、二度、三度骨折。
(一)外旋骨折(圖6-98) 當足部不動,小腿強力內轉時,或小腿不動,足部強力外旋時,可發生外旋骨折,出現腓骨下方呈斜形或螺旋型骨折,也可發生內側韌帶撕裂或內踝撕脫骨折,甚至產生後踝骨折及距骨脫位或踝上骨折。 (二)外翻骨折(圖6-99) 由足強力外翻所引起,如由高處墜跌,足內側著地,或小腿外下方受暴力直接打擊等可發生外翻骨折。出現內踝橫斷或斜形骨折,亦可發生腓骨下方(踝上)橫形或斜形骨折,嚴重時可合併後踝骨折,距骨脫位。 (三)內翻骨折(圖6-100) 由足強力內翻所致,如由高處跌下,足外緣先著地,或小腿內下方受暴力直接打擊,或步行時足底內側踏在高凸處致使足突然內翻等。骨折後出現外踝撕脫骨折或骨折線向上的內踝骨折(距骨與足部強力向內側撞擊所致),嚴重時可合併後踝骨折,距骨脫位。 (四)縱向擠壓骨折 由高處跌下足底著地,而引起踝縱向擠壓骨折,可出現踝上粉碎型骨折、脛骨前踝、後踝骨折。
(五)直接暴力骨折 骨折發生在暴力作用的部位,多為粉碎型,其次為橫斷型骨折。以雙踝骨折為最多,常合併皮膚穿破傷。
【臨床表現】有踝部扭傷或受暴力直接打擊的病史。踝部一側或兩側有明顯的腫脹、青紫和疼痛。如屬雙踝或三踝骨折,或合併距骨脫位,則局部有明顯的畸形。踝部壓痛明顯(圖6-101),由足底縱向叩擊則骨折處劇痛。一般足表現為外翻狀就是外翻骨折,表現為內翻狀就是內翻骨折。無移位的骨折,應注意與踝部扭傷鑑別。骨折患者其壓痛與腫脹以內踝或外踝本身最明顯,扭傷則多在踝的前方或下方最明顯,且多局限於一側,如將足向有壓痛的一側推壓時,骨折者疼痛加劇,扭傷則痛減輕。X線檢查可以明確診斷並了解骨折移位情況。 【治療】踝部骨折,除踝上骨折外,其他各型都是關節內骨折,要求正復必須十分正確,因為即使遺留極輕度的移位 ,亦會妨礙關節功能,或日後引起創傷性關節炎。
(一)無移位的踝部骨折 在局部敷藥後,用超關節夾板固定4~6週即可(圖6-102)。 (二)有移位的踝部骨折 在腰麻下手法復位,其步驟:
1.患者平臥屈膝90度,助手以一前臂夾住大腿,另一手扶膝部向上牽引,術者一手托住跟部,另一手握住前足,先徐徐用力與助手對抗牽引。
2.在持續牽引下,依骨折移位方向按反傷力的方向,遠端湊近端的原則,進行正復,術者翻轉踝部:即外翻骨折使踝部內翻,內翻骨折使踝部外翻,力求矯正內外翻畸形。
3.術者用手觸摸踝部骨折線,推擠遠端骨折片,並用兩手掌心擠壓使之與脛腓骨下端密切平正對位。
4.如有後踝骨折,可在最後用一手握脛骨下端向後推,另一手握前足向前拉,並慢慢背屈使之復位。
復位後,如移位不顯著或穩定的踝部骨折,用小夾板固定,如移位明顯者,應在復位後用夾板固定6~8週。因為固定的目的不僅在保持整復後的理想位置,而且要使踝關節有一定的活動範圍,使骨折和軟組織傷同時得到治療。應用夾板作超關節固定可達到以上要求。其方法:在牽引下,局部敷藥,內外兩踝的上方各放一塔形墊,下方各放一梯形墊〔內翻骨折,在內踝下方的梯形墊要適當加厚,使足在放置夾板後能保持外翻位(圖6-102);反之,外翻骨折,應加厚在外踝下方的梯形墊,使足保持內翻位〕。然後用夾板五塊進行固定,其中內、外、後三板上自小腿上1/3,下至足跟下,兩塊前側板自小腿上1/3至踝關節上2厘米處。為了加強踝部的內翻位或外翻位,在末端加用寬膠布條以協助其固定(圖6-103),或加用托板。 (三)切開復位與固定法 下列情況可考慮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未成功者,或有骨膜等軟組織嵌入以及局部腫脹嚴重,不宜手法復位者;
2.踝部有多數骨折,脛腓骨分離,不易復位者;
3.開放性骨折,清創縫合後不宜安放夾板者等。
切開復位按不同部位骨折選擇不同的切口,一般均切開關節囊,以便在直視下將骨折片的軟骨面完全對齊,在復位後,將骨折斷段固定,用毛巾鉗鉗住,從脛骨內踝尖端與水平線成60度角,用搖鑽向脛骨內鑽一孔,隨後由下端向內(外)上方斜行擰入一合適的不銹鋼螺絲釘。如有脛腓下韌帶撕裂,置於施行外踝手術時,由腓骨下端外側向脛骨橫行擰入一螺絲釘,其長度以通過脛腓骨兩側骨皮質為宜。如骨折片穩定,骨膜完整,也可縫合骨膜不再用螺絲釘固定。如踝部骨折片甚小手法未能復位,又無法內固定時,可將該骨片切除,反可使機能迅速恢復(圖6-104)。 術後應暫以石膏托固定足部於直角位,由腳趾至膝下,並抬高患肢,10~14天後拆去固定及創口縫線,再上一石膏靴,逐步鍛鍊扶拐下地活動。
(四)功能鍛鍊及藥物應用 同概論。
一般於4~6週解除外固定,加強關節活動功能的練習。最初可在平地上練習步行,並在扶持下練習起蹲動作。必須注意踝部骨折多合併有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甚至韌帶撕裂,所以應及早進行功能鍛鍊,早期局部按摩,配合中草藥應用,以期活血舒筋,皮膚恢復彈性,肌腱韌帶舒展平滑,肌肉攣縮消失,這一切對骨折的癒合及關節功能的恢復均有重要意義。
距骨骨折
【病因病理】主要為間接外力所致損傷,如從高墜下時足向背側屈曲著地,因外力沿脛骨縱軸向前下方衝擊,而來自地面的抗力還擊脛骨前緣而造成距骨骨折(圖6-105)。如同時將距骨下關節的韌帶和後關節囊撕裂,跟骨和前足沿距骨體向前移位,則形成距骨頸部折和距下關節脫位。因此,其骨折面移向外側而距骨體的後部移向內側,且可與跟骨的載距突形成交鎖。 【臨床表現】足踝部疼痛劇烈、腫脹,皮下瘀斑和功能障礙,屈伸時疼痛更劇。觸診時由於劇痛,很難得到滿意診斷,需借X線片顯示下確診之。
【治療】
1.無移位者:用夾板或石膏托固定於足踝關節蹠屈位6~8週。木板固定墊安放位置:距骨前及跟腱後應各放一塔形墊,兩側踝部上下各放一梯形墊(圖6-106),足部活動宜早開始,但負重行走宜較晚進行。
2.有移位者:先行復位,患者在腰麻下取仰臥位。因後骨片向後下方旋轉,先使膝屈曲。助手握住踝部,術者盡力將腳向下拉,同時適當跖屈,即可復位。夾皮固定如上述。
3.手法復位失敗者可行手術切開復位,必要時作螺絲釘內固定。
4.藥物治療:同概述。
跟骨骨折
跟骨為一鬆質骨,主要功能為負重,並與距骨構成跟距關節而產生足的內翻、外翻運動。跟骨後緣的突起稱跟骨結節,為跟腱附著處。跟骨結節後上緣與跟距關節面構成35~45度的角度,是跟距關係的重要標誌。
跟骨骨折較常見,損傷後處理不當可引起功能的嚴重喪失,而影響活動能力,鑒於目前對本病治療還缺乏良好的方法,今後應進一步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新的治療途徑,為提高勞力者這一常見疾病的療效而努力。
【病因病理】多由高處跌下或跳下,跟骨首先著地而造成骨折。常見的有骨折涉及跟距關節和不涉及跟距關節兩種類型,以前者為嚴重且最常見。骨折後由於關節面破壞可繼發創傷性關節炎,跟骨可變寬、變短,跟骨結節上升,結節關節角減小甚至變成負角,若不糾正將影響足的活動功能,跟腱鬆弛而無力。如骨折不涉及跟距關節,則對足的功能影響不大(圖6-107,6-108)。 【臨床表現】有明顯外傷史,足跟部腫脹、疼痛,擠按痛劇烈,骨折涉及關節面者則內翻外翻活動明顯受限制。X線檢查可進一步了解跟骨的變化、骨折的類型及嚴重程度。
跟骨骨折往往合併脊椎壓縮性骨折或下肢其他部位的骨折,檢查時應予注意。
【治療】應加強高空作業的工作保護,在意外情況發生時,要機智勇敢地使足尖或前足著地,以緩衝暴力對跟骨的擠壓作用。治療以矯正骨折造成的病理改變為主,使跟骨的寬度、高度、長度及結節關節角恢復正常為原則。
(一)一般可使用骨折牽引加手法復位 將髖、膝屈曲置於下肢牽引架上,於局麻及無菌操作下,在跟骨結節上穿一粗鋼針,助手固定脛骨下端,術者先利用鋼針沿脛骨縱軸方向牽引,使結節部下移併恢復結節關節角至正常範圍,然後再與助手對抗牽引下,向後向下牽引跟骨恢復其長度,如跟骨寬度加大可用雙手掌對向擠壓跟骨使其恢復(圖6-109)。復位後用石膏靴固定,並注意使足弓恢復正常。 (二)結節部骨折可用手法復位 膝屈曲,足盡量跖屈,跟腱放鬆,用拇指沿跟腱兩側將骨折片向下推擠使其復位,用石膏靴固定患足於跖屈位4~5週。如手法復位失敗者,可用切開復位螺絲釘內固定(橫行骨折)或鋼針牽引(縱行骨折)法復位,石膏靴固定如前。如患者年齡較高,結節部移位不多,底部凸出不嚴重,可臥床休息,局部外敷消腫接骨藥膏,早期功能活動,並於4~6週後逐漸載重步行鍛鍊。
(三)跟骨骨折(如全部跟距關節塌陷骨折)後長期殘留步行疼痛嚴重者可施行跟距關節或三關節固定術,
(四)藥物應用 參照概論。
跖骨骨折
跖骨前連趾骨,後接跗骨,由內向外側分別為第1~5跖骨。跖骨之間有堅強的韌帶連接,第1~3跖骨和跟骨、距骨、楔骨、舟骨組成內縱弓,第4~5跖骨和跟骨、骰骨組成外縱弓,五個跖骨與楔骨連接一起,組成橫弓。足弓在人體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完整的足弓起彈簧作用,在人行走或跳躍時,輔助推動軀幹並可以吸收震蕩,保護足以上的關節和內臟,因此,跖骨骨折處理不當易影響足的功能恢復。
跖骨骨折比較常見,佔足部骨折的第一位。
【病因病理】多由直接暴力引起,如重物打擊,骨折常屬粉碎型;也可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扭傷等,骨折線多為斜形,骨折部位以基底部最常見,跖骨幹部次之,頸部骨折最少。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為臨床所常見,多因滑跌足內翻時腓骨短肌牽拉所致。
跖骨骨折移位多不明顯,僅有少數骨幹骨折發生跖側成角畸形,或重疊畸形,單一跖骨骨折者較少,常為多發性,合併跖跗關節脫位者也較多見。
【臨床表現】有明顯外傷史,局部腫脹、疼痛、擠壓痛及縱向叩擊痛均較明顯,如為單一跖骨骨折時,仍能勉強行走,但要依靠足跟及其他跖骨的支撐。如為多根骨折,則不能步行,骨折合併脫位者出現足部畸形。多可觸及骨擦音。X線檢查可進一步確診。
【治療】
(一)復位手法 復位的要求在於努力恢復足的解剖位置,使骨折癒合後維持足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合併脫位者應予整復,骨折有跖側成角畸形者應予糾正,使足的長度復原。
患者取平臥位,患膝稍屈,在腰麻下,助手固定小腿中部,術者一手握住並固定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作對抗牽引,同時慢慢向趾背牽拉(與跖骨縱軸約呈20~30度),待重疊拉開後,再反轉向跖側屈曲(與跖骨縱軸約呈10~15度),同時用一手拇指在跖側推擠骨折遠段使之復位。如有側移位,可用一手拇指及其餘四指分別在骨折的跖背側作對向夾擠骨間隙,同時用另一手拇指沿跖骨幹捋骨,使側向移位糾正。
跖骨骨折合併跖跗關節脫位者,先整復脫位。如向外側脫位,術者以一手掌頂住足的內側面,另一手掌置於足前部的外側面,在牽引下由外側推脫位之遠側向內,使之對位。如向背側脫位,可用拇指由背側向跖側推按使之復位。其骨折整復手法同上。
(二)固定
1.木板鞋固定法:在維持牽引下,先敷消腫藥膏,放準分骨墊,再放扇狀(順跖骨方向)小竹帘,分別以繃帶和膠布固定後,穿上事先製成的合適木板鞋(鞋板當中靠內側有一突起,大小符合正常縱弓;前部中間有一小突起,大小符合橫弓,鞋板兩側各有一塊弧形活動側板),給予布帶結紮固定(圖6-110)。 2.小夾皮結合石膏足托固定:足底包石膏足托,便於塑好足弓(縱弓、橫弓),若跖骨之間有側方成角移位者,應在足背部加一杉樹皮或硬紙板,並加分骨墊。小夾板近端應剪成半月形。遠端應達趾蹼,寬度與足背等寬。外用繃帶及“8”字形膠在條固定(圖6-111)。 (三)功能鍛鍊及藥物應用 可參照概論。一般初復位後,抬高患肢,並作踝關節的背屈活動,和抬腿練習膝關屈曲動作,可扶拐不負重步行,3週後逐步改為單拐或棄拐活動,4~5週解除外固定。改換有平足墊的鞋,繼續鍛鍊。有脫位者,按具體病情可推遲1~2週解除外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