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課程目錄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線上教學 > 中醫傷科學(下)


線上教學

歡迎進入 <<中醫傷科學(下)>> 的課程

課程主頁 |  課程目錄  | 與講師聯絡 | 我要報名


第六章第二節 上肢骨折(二) 

肱骨外髁骨折和肱骨小頭骨拓分離

  肱骨外髁骨折和肱骨小頭骨拓分離也較常見,多發生於兒童。

  【病因病理】本病多由間接暴力所致。跌倒時,肘關節於輕度屈曲位中以手掌著地,外力沿橈骨向上衝擊肱骨外髁引起骨折。分離的骨折塊,包括肱骨小頭骨拓及滑車的鄰近一部分,以及部分幹拓端的骨質,前臂伸肌群附著於肱骨外上髁,外髁發生骨折後,由於伸肌群牽拉,骨折塊可發生不同程度的旋轉移位,包括前後軸、左右軸和上下軸上的旋轉移位。

按骨折塊移位的程度可分為三種類型:
  1.無移位。
  2.輕度移位或僅向外側移位。
  3.旋轉移位(圖6-55)。因為骨折的旋轉移位不但發生在前後軸上,而且還發生在左右軸及上下軸上,所以骨折塊的骨折面可以旋轉而朝向外前上方,骨折塊的滑車端朝向內上前方,骨折塊的肱骨小頭端朝向外下後方。

  【臨床表現】肘部外側腫脹、疼痛,肘關節多處於輕度肘內翻及微屈位,功能活動障礙。有明顯移位者,可在肘部外側觸到移位的、活動的骨折塊。X線片可顯示骨折塊移位倩況。

  【治療】骨折無移位者,不需手法復位,僅在敷藥後用上肢直角托板固定即可。骨折有側方移位或旋轉移位者,在新傷患者均應先行手法整復。如傷後超過一週,在試行手法復位失敗時,應作切開復位內固定術,一般可作縫合固定或細鋼針固定法。以往骨科資料上認為肱骨外髁旋轉骨折手法整復很困難,因此均主張手術治療,但通過中西醫配合在不斷實踐中,初步摸索出一套手法整復及夾板局部外固定的治撩方法,降低了手術率。

  (一)復位手法 患者仰臥,傷肢屈肘120度左右,前臂中立位,腕關節背伸,使前臂伸肌群鬆弛。在局麻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用手細摸骨折塊的內、外側面,及骨折面的前、後緣,以及肱骨外髁近側骨折端骨脊處之位置。

  1.以右側肱骨外髁旋轉骨折一為例,術者左手置於傷肘的後方,根據骨折塊上下軸旋轉程度,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扣住骨折塊的滑車端,拇指扣住骨折塊的肱骨小頭端,將滑車端按上下軸方向向後、外側旋轉,便滑車端頂住近側骨折端的外側緣,再用左手拇指或食指將骨折塊的外後邊緣稍向後下扣壓(等於旋轉)。
  2.然後再將扣住骨折塊肱骨小頭端的右手拇指向外上方推,即矯正前後軸的旋轉移位;再用右手拇指將骨折塊向關節內擠壓,同時伸屈肘關節,並內收、外展前臂,以利於矯正殘餘移位。
  3.骨折塊納入原位後、將右手拇指壓於骨折塊的後外側,使勿再脫出。若復位確已成功,則肱骨外上髁骨脊已恢復其連續性,在其上並可摸得一骨縫,傷側肘關節伸屈活動好,且無響聲,骨折塊亦不易再脫出,有穩定感。
  4.前臂旋後,並略外展,肘關節置於伸直150度位,夾板包紮固定。

(二)固定方法 固定墊用三個,在外髁處加一平墊,其中部略成窩形,內側兩端各加一平墊(圖6-56)。隨後用超肘小夾板包紮固定(圖6-57,6-58)。
  (三)練功及術後處理
   1.一週內不作前臂旋前、握拳及伸屈腕關節活動,以免引起骨折再移位,但可作手指輕微活動。
   2.一週後逐漸增加指、堂、腕等關節活動。二週後逐漸將肘關節屈由至90度位固定。三遇後拆除夾板逐漸開始肘關節屈伸活動,並外用四肢熏洗方熏洗或溫水熱敷浸泡。
   3.注意複查,了解骨折塊有無再移位,尤其是整復後3~5天內,若發現有再移位,應及時糾正。

  (四)藥物治療 同總論


尺骨鷹嘴突骨折

  尺骨鷹嘴是肱三頭肌的止點,是構成肘關節滑車的一部分。因之,尺骨鷹嘴的骨折必然影響滑車關節面光滑性,如不達到正確的解剖復位,以後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病因病理】多由於間接暴力所致,其次為直接暴力所引起。
  間接暴力發生於跌扑時手掌先著地,身體重量經肱骨作用於尺骨半月切跡,同時肱三頭肌急劇收縮,前臂屈曲,易造成鷹嘴骨折。近側骨折片有時很小,有時可能包括整個鷹嘴,其骨折片可有不同程度的移位,有時分離很遠(圖6-59)。
  直接暴力發生於跌扑傷損時的屈肘位,鷹嘴直接看地。如該部被暴力擠壓於肱骨下端與地面之間,多可造成鷹嘴粉碎性骨折。由於兩側纖維膜組織尚完整或僅有輕度損傷,故一般移位不大。

  【臨床表現】傷者肘關節疼痛顯著,腫脹明顯,肘部主動伸直功能障礙。可見皮下瘀斑。觸診時可有骨擦音,以及摸到分離的骨折塊和上下骨折端的間隙。X線片可明確骨折性質和程度。

  【治療】對無移位骨折僅需作骨折一般處理,敷藥後用上肢直角托板固定患肢三週。

  對有移位的骨折可先進行手法整復,不成功時則行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一)復位手法及固定方法
   1.在局麻下,傷肢肘關節位於微屈位,術者一手固定遠側骨折段,另一手拇指及食指分別置於近側骨折塊上緣之內、外側,將分離的近側骨折塊推回遠側骨折端,用擠按合骨手法即可整復。
   2.復位後在尺骨鷹嘴上端用合骨墊固定,以防止斷骨再向上移位,再敷上消瘀、接骨藥膏,隨用前、後側超肘小夾板包紮固定肘關節於160度位(圖6-60)。
  (二)練功療法及術後處理 術後應作肩關節及手指的功能鍛煉,十天後逐步加大肘關節屈曲角度進行固定。3~4週後拆除小夾板繃帶,進行肘關節功能鍛練。

  (三)內服藥物 內服接骨丹(片)等藥物,詳見前節。

尺骨上段骨折合併橈骨頭脫位

  尺骨上段骨折多合併橈骨頭脫位,現代醫學稱為孟泰奇氏骨折,多發生於兒童。本症骨折症狀明顯,但橈骨頭的脫位常易被忽視,因此,臨床工作時,凡遇到尺骨上段骨折有明顯成角或重疊移位者,均應注意上尺橈關節有無脫位。

  【病因病理】間接暴力與直接暴力均能引起骨折,以間接暴力所致者為多,可分為伸直型、屈曲型與內收型三種,但以伸直型為多見(圖6-61)。
  (一)伸直型 折斷的尺骨向前並向外成角,橈骨頭向前、向外脫立。
  (二)屈曲型 折斷的尺骨向後成角,橈骨頭向外側脫立。
  (三)內收型 極少見,骨折多呈青枝型並向橈側成角,橈骨頭向外側脫立。

  【臨床表現】患部腫眼、疼痛,屈伸的功能活動完全喪失,有嚴重移位者,可摸出尺骨有成角畸形,在肘關節的前外或後外方,常可摸到脫出的橈骨頭。伸直型尺骨骨折端都向前突出,壓之有骨擦音,肘窩外側能摸到橈骨頭。而屈曲型尺骨骨折端向後突出,在肱骨外髁處能摸到橈骨頭。

  X線攝片檢查有助於內收型骨折的診斷。在正位片上橈骨從軸線應通過肱骨小頭的骨化中心,如有偏移,就屬脫位表現;在側位X線片上,橈骨頭的一半應該與尺骨喙突陰影重疊,若橈骨頭向掌側移位而不與尺骨喙突重疊,或與尺骨喙突完全重疊,則屬橈骨頭脫位的表現。

  還應注意如X線片上,僅有尺骨骨折而無橈骨頭脫位者,應注意有可能是橈骨頭脫位後,已自動還納,仍應按尺骨上段內收型骨折合併橈骨頭脫位處理。

  【治療】應根據骨折具體情況決定復位手法步驟,如尺骨為穩定性骨折應先整復骨折,再整復橈骨頭脫位。如尺骨為不穩定性骨折,則應先整復橈骨頭脫位。

  (一)復位手法
   1.牽引:伸直型骨折肘關節90度屈曲位牽引。屈曲型骨折肘關節伸直牽引。牽引3~5分鐘,以矯正重疊移位(圖6-62,6-63)。
   2.矯正橈骨頭脫位:用擠按手法使橈骨頭復位,有時可聽到或感覺到橈骨頭復位的滑動,復位後囑牽引近段的助手,用拇指固定橈骨頭。兒童患者橈骨頭復位困難時,可加作前臂回旋活動。
   3.矯正尺骨側方移位:助手著重牽引傷肢的第3,4,5,手指,將牽引力移到尺側。術者用擠壓分骨手法再用輕微的反折或擠按手法矯正側方移位。尺骨向橈側移立有時不易完全矯正,只要力線排列好,橈骨頭不脫位即可。
   4.維持固定好已經手法復位的尺骨及橈骨頭,屈肘70~80度前臂旋後位。再作前臂超肘小夾板包紮固定。屈曲型骨折復位後屈肘120度固定。一週後逐漸加強屈肘程度,繼續固定。

  內收型骨折復立手法、固定同伸直型。

  (二)敷貼夾縛
   1.在維持牽引、分骨、捏住骨折斷端,穩定橈骨頭的情況下外敷消瘀止痛膏,在掌、背側放妥分骨墊。
   2.在分骨墊外,骨折部的掌背側各放固定墊一個(伸直型掌側墊略厚於背側,防止向掌側成角,屈曲型反之)。
   3.將葫蘆型固定墊放於橈骨頭的前外側環抱橈骨頭(屈曲型放在後外側)。
   4.在尺骨幹的尺側土、下兩端各放一固定墊(圖6-64)。
   5.夾縛包紮方法同尺橈骨骨幹雙骨折,但包紮完畢後,再在上臂及前臂腕部用“∞”,字形繃帶包紮,將肘關節固定於相應的屈曲位置中。
  (三)練功活動及術後處理 基本上與前臂雙骨折一樣。觀察過程中要防止尺骨再向橈側成角,成角較大時有迫使橈骨頭向外脫立的可能,應及時矯正。

  三週後拆除“∞”字形繃帶,逐步作肘關節活動,6~8週後,可拆除夾板,加強肘部主動功能鍛鍊。

  (四)藥物治療 內服外用詳前節。

橈骨頭骨折和骨垢移位

  橈骨頭骨折可發生於成年人和兒童。成年人的骨折按骨折形式可分為四型:即裂縫骨折,邊緣骨折,頸部骨折和粉碎骨折,兒童的骨折多為骨垢移位骨折(圖6-65)。
  【病因病理】損傷主要為間接外力所致。如跌扑時肘關節伸直或半屈曲位,以手掌著地,外力沿橈骨向近端傳導,使肘關節過度外展,橈骨頭和肱骨頭互相撞擊而造成橈骨頭骨折。

  【臨床表現】在肘關節部疼痛、壓痛、腫脹。前臂的旋轉和關節的屈伸運動受限,均因骨折類型和關節腔內積血的程度而異。肘關節腫脹以外側較明碩。X線片可明確骨折程度。

  【治療】裂縫骨折和無移位的邊緣骨折,僅需作一般骨折處理。粉碎性骨折和移位的頸部骨折、邊緣骨折如手法復位失敗均需作橈骨頭切除術。

  (一)復位手法
   1.術者將患孩的患臂盡量伸直牽引,以拉開肘關節;
   2.術者拇指放於移位的橈骨頭骨垢的前方;
   3.前臂在內收位時,術者拇指用力向上和向背側壓迫橈骨頭骨垢;
   4.然後將前臂旋後,並極度屈曲進行夾板包紮成石膏托固定。

  (二)術後處理 二週後解除夾板、石膏托並開始逐步功能活動。
  完全恢復肘關節的屈伸功能是比較緩慢的,大約要經三個月期間的鍛鍊。
  
  (三)切開整復 對粉碎骨折和移位的頸部骨折、邊緣骨折,如手法復位失敗,應作切開整復。
  (四)藥物治療 內服外用詳前節。

前臂雙骨折

  前臂骨由尺骨和橈骨並列形成,尺骨近端與肱骨構成肘關節的主要部分,尺骨骨幹的背側面全長皆位於皮下,因此直接暴力易產生骨折,且常為開放性。橈骨由上向下逐漸粗大,下端與腕骨相對應構成腕關節主要部份。尺橈骨遠近端均構成關節,橈骨能圍繞尺骨作150度左右的旋轉活動,使前臂和手具有靈活的旋轉活動功能。兩骨間有一堅強致密的纖維膜稱為骨間膜,當作用於橈骨下端的外力如沿其縱軸向上傳導,可惜骨間膜傳至尺骨,而發生兩骨幹共同骨折。當前臂位於中立位,兩骨幹幾乎平行時,其骨間隙才最寬。因此在處理前臂骨折時,為了保持骨間膜的最大寬度和前臂旋轉機能,預防骨間膜攣縮,應在骨折復位後,置前臂於中立位。行經前臂的神經有橈神經、正中神經和尺神經,後兩者常在骨折時併發損傷。前臂雙骨折較常見,患者以青少年及幼年為多。

  【病因病理】引起前臂雙骨折的外因有三種:
   1.直接暴力,如重物打擊前臂,便在力作用點上發生骨折,一般為橫斷或粉碎性骨折,兩骨折線多在同一或相近平面;
   2.間接暴力,如患者跌倒,掌心著地,外力使前臂雙骨折斷,如小兒前臂中
1/3青枝骨折,成人的斜形骨折等,一般兩骨折線多不在同一平面,尺骨斷面較低;
   3.扭轉暴力,如前臂在劇烈旋前時跌倒所造成的螺旋型骨折,其橈骨幹骨折線在下,尺骨幹骨折線在上(圖6-66)。
  骨折發生的部位與移位的情況有關係。如骨折發生在旋前圓肌止點以上者,近側斷端因旋後肌作甩而處於旋後位,遠側斷端因旋前圓肌與旋前方肌的作用而處於旋前位。如骨折發生在旋前圓肌止點以下時,則因旋前圓肌的旋前作用抵消了旋後肌之作用,使近側斷端處於中立位,遠側斷端仍呈旋前位。

  除上述青枝、橫斷、螺旋及斜型骨折外,尚有粉碎、多段型骨折,多因複雜暴力所致,骨質在兩處以上發生斷裂,由於骨間膜破壞,骨折段可以產生異向分離。

  【臨床表現】有明確外傷史,局部腫脹、青紫,明顯疼痛及壓痛,患肢功能喪失,可有縮短及成角畸形,出現骨擦音及假關節活動。X線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及了解骨折的重疊、成角、旋轉及側方移位等情況。

  【治療】前臂尺、橈兩骨關係密切,功能複雜,骨折後又可出現重疊、成角、旋轉及側方移位等畸形;只有使尺、橈兩骨之遠近骨折段正確對立,方能矯正這些畸形,因此復位要求高。過去採用西醫方法復位及石膏固定或手術內固定,往往均不能獲得較好效果。近年來用中西醫配合的方法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充分顯示了中西醫配合治療骨折有極大的前途。

  (一)背枝骨折 只需略加牽引矯正成角畸形,外用夾板固定4~6週即可。

  (二)復位手法及固定方法 凡屬閉合性骨折有移位的橫形、螺旋形骨折,開放性骨折傷口在2~3厘米以內者,均可在麻醉下先行手法復位,再用局部外固定。
   1.麻醉:針刺麻醉或臂叢神經阻滯麻醉。
   2.牽引:患者平臥,肩關節外展70~80度,並屈肘90度,前臂處於中立位,即手掌與前臂掌側與地面平行,上1/3骨折稍旋後位,即與地面呈45度角,兩助手分別沿前臂縱軸作相反方向牽引約3~5分鐘、術者先矯正重疊、成角及旋轉畸形,牽引力要持續穩準、均勻,切勿忽鬆忽緊,如前臂肌肉比較發達,肌肉腫脹明顯而牽引拉不開重疊移位時,可在分骨以後用折頂手法矯正。
   3.分骨:是整復前臂雙骨折的重要手法。術者用兩手拇指及食、中、無名指分別置於患處掌背兩側的骨間隙,並同時進行夾擠,使尺、橈骨斷段向兩側分離,使骨間膜緊張,這樣骨折的遠近兩段分別形成兩個整體,為進一步矯正畸形創造有利條件。
   4.折頂:本法既能比較省力地整復殘餘重疊,又能順利地矯正側方移位。術者兩手拇指由背側推按突出的骨折端,兩手其他四指托提向掌側下陷的骨折另一斷端,慢慢加大成角,等待感到突出的皮質骨與下陷的皮質骨相碰時,驟然向回反折。反折時,拇指繼續向掌側推按向背側突出的遠端段斷端,而餘指向背側托提,其方向可正、可斜,力量可大、可小,完全以骨折斷端移位的方向及程度而定。
   5.擠按端提:在分骨的基礎上,用擠按端提法矯正骨折殘餘的側移位,掌尺側的移位須向中心推擠,掌背側移位須向上提托下陷的骨折斷端,若兩者均有移位時,可斜向用力。並仔觸摸直至對位良好。前臂雙骨折合併下尺橈關節脫位者,應在牽引後先整復下尺橈關節脫位,用合骨墊繃帶固定後再進行復位。
   6.固定方法:在牽引下外敷消瘀藥膏,然後放置分骨墊,掌側放在掌長肌與尺側屈腕肌間;背側放在尺骨背面的橈側緣。用粘膏固定再放平墊,一般上及中1/3骨折在前臂掌側面相當骨折斷端放置一個,在背側上下端各放置一個固定墊。施行三點擠壓。必要時,在骨折移位方向加一平墊間接加壓,然後放四塊夾板於前臂四面。其長度要求:背側板上端達鷹嘴突,下端達橈骨莖突平面;尺側板自鷹嘴到掌指關節,外用四條紮帶捆紮。用托板托前臂於中立位,並懸吊肫前(圖6-67)。
  (三)功能鍛鍊及藥物應用 復位固定後臥床時,一般固定6~8週,應抬高患肢,注意手指、手背的顏色、溫度和感覺。最初1週內透視1~2次,如有移位應及時糾正。功能鍛鍊在麻碎消退後即可開始作“抓空增力”,即握拳動作,待腫脹基本消退,手可完全握拳時,約在第2週作屈伸肘關節運動時,應避免前臂旋轉活動外,其他各項及藥物應用均同總論。

橈骨下端骨折

  橈骨下端與腕骨組成腕關節,其掌面光滑有旋前方肌附著,背面凹凸不平,形成骨脊與溝,為伸肌腱所通過,外側面莖突基底有肱橈肌附著,內側面與尺骨小頭形成下尺橈關節,參與前臂的旋轉活動。橈骨下端為鬆質骨組成,所以容易發生骨折。在正常情況下,橈骨下端關節面向尺側傾斜20~25度,向掌側傾斜10~15度,橈骨莖突較尺骨莖突長1~1.5厘米,如發生骨折,可改變這種解剖關係(圖6-68)。
  橈骨下端骨折比較常見;成年及老年患者為多,骨折通常發生在橈骨下端的3~4厘米以內者均屬之。絕大多數為伸直型骨折(背側移立型,亦稱柯雷氏骨折)。屈曲型骨折(掌側移位型,亦稱史密斯氏骨折)較少見。

  【病因病理】多係間接暴力所致,如患者走路時向前跌倒,手掌撐地,地面的作用力向上傳導,便形成橈骨下端骨折;此外直接暴力,打在橈骨下端亦可造成骨折。但以間接暴力最為多見。

  間接暴力輕時僅發生無移位骨折。暴力持續作用時,則發生骨折遠端的移位,並使
腕關節的正常關係改變。如尺骨莖突骨折,下尺橈關節之三角形纖維軟骨盤可隨骨折片
移向橈側背側。直接暴力多造成粉碎型骨折(圖6-69)。
  【臨床表現】有外傷史,局部腫脹、疼痛、壓痛,腕關節功能喪失。骨折遠段向背
側及橈側移位,因此由側面觀察傷處,可呈典型的餐叉樣畸形。X線檢查應了解骨折端移位情況及骨折線是否通過關節,尺骨莖突是否骨折,下尺橈關節是否分離等。

  【治療】橈骨下端骨折可改變關節面之正常解剖關係,並使橈骨背側腱溝錯位,肌腱亦發生移位或斜行,如未能爭取良好的復位,可造成腕關節功能障礙,而影響活動。

  (一)無移位的骨折 只需敷藥後以夾板四塊固定,並將前臂懸吊胸前。
  (二)復位手法及固定方法(適用於有移位的骨折)
   1.麻碎:針麻,成局部浸潤麻醉(2%普魯卡因6~10毫升注入骨折血腫內,注入前先抽回血,確已在血腫中方可注入。尺骨莖突有骨折時,該處也須注少少許)。
   2.復位:助手握前臂骨近段,手術者握腕部作拔伸牽引73~5分鐘以上,使骨折斷端脫離嵌插,並稍旋後10~15度,糾正其旋前畸形。然後在繼續牽引下沿前臂縱軸方向猛牽抖骨折處數次,使牽引力加大以矯正重疊移位,同時迅速尺側掌屈;如未完全整復,則再用端提擠按法矯正側方移位。最後可用推拿按摩法按揉骨折部,達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3.屈曲型(掌側移位型):骨折的復位手法,與上述手法相反。
   4.青少年因橈骨遠端骨垢未閉合,故表現為骨垢分離,治療與背側移位型骨折相似。
   5.固定方法:在牽引下,外敷傷藥膏,在骨折遠端的橈側及背側放置橫墊,外用四塊夾板分別置於腕部的背、掌、尺、橈側,掌背兩側夾板應較寬,尺橈兩側夾板較窄,放置時橈側及背側之夾板應略超過腕關節,最後以紮帶固定3~4週(圖6-70)。
  (三)功能鍛鍊及藥物應用 詳見總論。

腕舟骨骨折

  舟狀骨是近排腕骨中最大、最主要的一塊,略呈彎曲如舟狀,中段較細為腰部,與橈骨及其他四枚腕骨形成關節,該骨的血液供應和其他腕骨一樣均不充足。骨本身無營養動脈,主要由尺、橈動脈末端的小支借韌帶由遠端部及背側進入骨質,骨折後,近端骨折段血液供應不佳,易引起遲緩連接或不連接而致無菌性壞死。在腕的背外側面,橈骨莖突下有一個三角形窩,名“解剖鼻煙窩”,當拇指伸展時更清楚可見,按此窩可觸及舟骨,因此在舟骨骨折時,此窩可因腫脹變淺或消失。

  在腕骨骨折中,舟骨骨折最常見,某些病例可被誤診為“腕部扭傷”而遺漏,以至治療不及時,產生不良後果。

  【病因病理】多因跌倒時上肢外展,腕部背屈,掌心著地,手向橈側偏斜,以致舟狀骨被擠壓於頭狀骨與橈骨下端之間,且橈骨壓在舟骨的腰部,常暴力過大時,即可引趕骨折。

  骨折後可分為三型,即腰部骨折、近端骨折、結節骨折,以腰部骨折為多見(圖6-71)。
  【臨床表現】有外傷史。症狀輕微,可有腕部疼痛,運動受限制,鼻煙窩因腫脹明顯,以致變淺或消失。在該窩處有明顥壓痛(由於橈神經棧支行經該部位,所以正常人也有輕度壓痛,應加以區別),如將腕關節向橈側屈曲,各手指微屈,以橡皮錘叩擊第二、三掌骨頭部,患者可有劇烈疼痛。X線檢查可幫助診斷,但由於舟骨為長弧形,且斜形排列,骨折線有時在前後位X線攝片時不能明顯查出,宜攝腕部斜位片,較易觀察,倘在斜位片上新傷時亦不能看出骨折線,而臨床檢查有骨折症狀存在時,可在2週後再攝腕部片,因此時沿骨折線之骨質被吸收,骨折線便易於顯露。除少數骨折外,大多數病例無移位。

  【治療】
  (一)新鮮無移位骨折 不需復位,僅作外固定即可。
   1.局部外固定法:在骨折處敷藥後置塑型夾板於腕部掌、背及橈、尺側,並用繃帶將夾板連拇指及腕關節共同固定,使拇指置於對掌位,腕關節置於背屈功能位,並使其運動限制。最後用一帶柱長托板將前臂及手托住,並懸吊於胸前,妥善固定至骨折癒合。
   2.石膏固定:用短臂石膏固定腕關節於背屈25度~30度,拇指對掌並使前臂居中立位。石膏上達肘部,下達拇指近節的遠端及其他各指的掌骨頭部。固定時期:結節部骨折一般固定5~8週即可;腰部骨折需8~10週。但固定時間之長短需視骨折癒合情況而定,如癒合差,應延長固定時間(圖6-72)
  (二)手術治療
   1.有移垃骨折,目前尚無良好方法,有主張作早期近端骨折段切除術。
   2.陳舊性骨折治療效果不佳,骨折已久,症狀輕微,關節功能尚可者,不需要作進一步處理。骨折時間不久者,可考慮石膏固定或植骨術;有嚴重損傷性關節炎,或骨折經久不癒,近端壞死者,可作舟朋切除或橈骨莖突切除術。

  (三)功能鍛鍊及藥物應用
   1.除拇指外,應早期自由活動各指關節。
   2.藥物應用,除按概論所述外,可加服猴骨粉,每日三次,每次五分。

掌、指骨骨折

掌骨由五個小管狀骨組成,自大拇指向小指分別為第一至第五掌骨,第一掌骨活動較大,受損傷引起骨折的機會也多,且常合併有掌骨頭脫立。指骨除拇指為兩節外,其餘各指均為三節,並按部位分為近節、中節、末節。

掌、指骨骨折最常見,由於掌、指骨是手的重要組成部分,損傷機會又多,如處理不當,可造成不良後果而影響手的活動功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病因病理】多由於直接暴力所致,如直接打擊、撞擊等,也可因間接暴力的扭轉引起。最多見的為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第五掌骨頭骨折,其他掌骨骨折方可發生。指骨骨折中以近節指骨幹骨折為最易發生。

  第一掌骨基底骨折:骨折多位於第一掌骨基底1厘米處,橫斷及粉碎型較多。由於屈肌的牽拉,使骨折遠段向掌側及內側移位,而拇長展肌則使骨折近段向背側及外側移位,在骨折處形成向背、橈側的成角畸形(圖6-73(1))
  掌骨頸骨折:多見於第一及第五掌骨。由於肌內的牽拉骨折遠段常向背側成角畸形,手指愈伸直,畸形愈明顯。

其他掌骨骨折;由直接暴力引起的,多為橫斷或粉碎型,由間接暴力引起的,多為斜面或螺旋型。骨折均以向背側成角為多見。

  指骨骨折:可分為橫斷、斜形、粉碎型三種,而粉碎型多為開放性骨折,骨折端常向掌側成角。

  【臨床表現】局部腫脹、畸形、疼病及壓痛明顯,活動時疼痛加劇,有時可聞及骨擦音、如合併脫位,則功能完全喪失。X線檢查可明確診斷,並了解移位情況。

  【治療】
  (一)復位手法及外固定法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在局麻下進行手法復位,術者一手握腕,並將拇指放在骨折斷端的背面,另一手握掌指關節作相反方向的對抗牽引,同時使掌骨逐漸外展,並用一手的拇指按壓骨折背側成角畸形的凸出部〔見圖6-73(2)〕,一般均易整復,且不易在整復後再移位。然後將拇指外展、掌指關節略屈曲,用30度弧形夾板及小座墊給予固定3~4週(圖6-74)。早期進行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的功能鍛鍊。
  掌骨頸骨折:在局麻下手法復位,在牽引下先屈曲掌指關節至直角位,移位的掌骨頭因受近節指骨基底部的壓迫被推向背側,此時術者以一手拇指按壓骨折近段的背側,便可使成角畸形糾正,骨折完全復位。然後用直角竹片放在手背,固定掌指關節於90度屈曲位約3~4週(圖6-75)。
  其他掌骨骨折:在局麻下,術者分別握腕部及患指作相反方向的對抗牽引,並按骨折段向背、向掌或側方成角畸形,分別以拇指壓迫手背、手掌,或由掌背側夾擠骨折部兩側骨間腕,糾正成角畸形(圖6-76)。然後按原來骨折成角方向,在骨折的背側或掌側,放置小壓墊,並在背側骨折之兩側分別放分骨墊一個、膠布固定後,再用木板兩塊分別固定於骨折的掌背兩側,最後用繃帶包紮,固定約3~4週(圖6-77)。
  指骨骨折:在局麻或指根神經阻滯麻醉下,術者分別握骨折的遠近兩端,作相反方向牽引,以兩拇指頂住骨折的掌側,屈曲指間關節,並向背側擠壓骨折部,矯正成角畸形。如有側方移位,可固定近段,在牽引下左右移動遠段,使之與近段對位。按原來成角移位情況放置小壓墊,以小夾板兩塊固定骨折的掌背兩側(不超過遠近兩側關節)。如係斜形骨折有移位者,應在尺橈兩側加小壓墊,及側方小夾板固定。或用回形針拉開,覆於膠布中間,彎成所需的功能位,貼於患指掌側,再用膠布圍繞固定,固定期為3週(圖6-78)。或用鋁條板、鉛絲夾板(圖6-79)固定,加上紗布棉墊做成有襯墊夾板,適用於所有手指損傷。
  (二)藥物治療 內服接骨片、接骨丹等藥物,以加速斷骨的接續。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