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課程目錄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線上教學 > 針灸入門(一)


線上教學

歡迎進入 <<針灸入門(一)>> 的課程

課程主頁 |  課程目錄  | 與講師聯絡 | 我要報名


第十三課 必須熟悉的腧穴-足太陽膀胱經穴 

*足太陽膀胱經穴


1.睛明
〔穴名解釋〕"睛",眼睛;"明",明亮。本穴有使眼睛明亮的作用,故名。

〔取穴方法〕面部,在目內眥角(即內眼角)稍上方凹陷處取穴。

〔刺灸方法〕刺法有二種。
(1)淺刺:直刺入0.2~0.3寸,局部酸脹感。
(2)深刺:囑病人閉目,左手將眼球推向外側,取30~32號平直的細毫針,快速進針後,沿眼眶邊緣緩緩刺入1~1.5寸。局部酸脹,並可擴散到眼球後面及四周。

〔主治病症〕急性結膜炎、視神經萎縮、中心性視網膜病變、近視、慢性單純性青光眼、早期輕度白內障。

〔注意要點〕本穴深刺極易引起出血而導致眼部血腫,初學者宜淺刺而不用深刺法。深刺時必須用細針緩慢送針,如感到針尖部有阻力,應轉變方向再進至出現針感後,即留針,不能作提插或撚轉,亦不可刺得過深。出針時宜慢,針尖離開穴區皮膚,要用消毒乾棉球按壓l~2分鐘。特別要注意觀察針眼有無出血,如有,多表示已損傷血管,宜先進行冷敷止血,再行熱敷以促進瘀血消退。本穴一般不灸。

2.攢竹
〔穴名解釋〕"攢",聚集;"竹",竹葉,形容眉毛。穴位在眉頭,皺眉時此處好像竹葉聚集,所以稱為攢竹。

〔取穴方法〕在面部,眉頭凹陷中(這裡也稱眶上切跡)取穴。

〔刺灸方法〕有三種針刺法。
(1)淺刺:直刺0.2~0.3寸,或向下斜刺透睛明穴進針0.5~0.8寸。局部或眼周圍酸脹感。
(2)深刺:沿眶上孔用30號毫針緩緩刺入l~1.5寸,眼眶及眼球有酸脹感。
(3)平刺:針尖向眉毛中部,進針1.2~1.5寸,局部及眼眶周圍脹痛。

艾條溫灸3~5分鐘。

〔主治病症〕頭痛、急性結膜炎、顏面神經麻痺、視神經萎縮。

〔注意要點〕本穴淺刺主要用於治療頭痛、急性結膜炎。深刺用於視神經萎縮等眼底疾病;平刺則用於顏面神經麻痺。深刺時也容易出血,其注意要點和睛明穴相同。本穴亦不宜用直接灸。

3.天柱
〔穴名解釋〕"天",指頭部;"柱",柱子,項肌隆起就像柱子一般,好像擎天之柱,穴位在它的上面,所以稱為天柱。

〔取穴方法〕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髮際凹陷中,大約在後髮際正中旁1.3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深0.5~1寸,局部有酸脹感或向頭頂部擴散。

艾條溫灸5~10分鐘。

〔主治病症〕後頭痛、落枕、咽喉炎、神經衰弱。

〔注意要點〕本穴不宜向上方深刺,以防誤傷延髓。一般不作直接灸。

4.風門
〔穴名解釋〕"風",指風邪;"門",門戶,古人認為此處是風邪出入的門戶,所以稱為風門。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刺法。
(1)斜刺:向脊柱方向刺,可在穴位外1釐米處刺入,成45度角,進針1~1.5寸,局部酸脹感,或向肋間擴散。
(2)平刺:自上向下沿肌層透刺,進針1.5~2寸,局部酸脹為主。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感冒、支氣管炎、肺炎、百日咳、蕁麻疹。

〔注意要點〕本穴對初學者來說不宜垂直刺,如過深可能會刺傷肺臟,引起氣胸。

5.肺俞(背俞)
〔穴名解釋〕"肺",肺臟;"俞"指背俞穴(下同),即臟氣轉輸之處。本穴為肺臟之氣轉輸之處,所以稱肺俞。

〔取穴方法〕背部,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刺灸方法〕同風門穴。

〔主治病症〕支氣管炎、哮喘、百日咳、肺炎。

〔注意要點〕同風門穴。

6.厥陰俞(背俞)
〔穴名解釋〕"厥陰",指手厥陰心包,意為本穴和心包相對應(心包是心臟的外圍部分),是心包氣血輸注的地方,所以稱為厥陰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斜刺,針尖向胸椎方向,深度1.5~2寸,以針尖觸及椎體為宜。針感可放射至前胸。

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肋間神經痛、風濕性心臟病。

〔注意要點〕本穴直刺過深,可能會傷及肺臟,一般用斜刺法,對初學者更是如此。

7.心俞(背俞)
〔穴名解釋〕"心",心臟,本穴為心臟之氣轉輸的地方,所以稱作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同厥陰俞。

〔主治病症〕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肋間神經痛。

〔注意事項〕同厥陰俞。

8.膈俞(背俞,血會)
〔穴名解釋〕"膈",橫膈膜,本穴與橫膈相對應,所以稱為膈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l.5寸處。

〔刺灸方法〕向下或脊椎旁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感。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l0~15分鐘。

〔主治病症〕呃逆(膈肌痙攣)、神經性嘔吐、咯血。

〔注意要點〕同厥陰俞。經解剖觀察,此穴的肌肉層最薄,不可深刺。

9.肝俞(背俞)
〔穴名解釋〕"肝",肝臟,本穴為肝臟氣血轉輸之處,所以稱為肝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同膈俞穴。

〔主治病症〕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眼病、神經衰弱。

〔注意要點〕不宜針刺過深,以免損傷肺臟引起氣胸。

10.膽俞(背俞)
〔穴名解釋〕"膽",膽腑,本穴為膽的背俞穴,故稱膽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同膈俞穴

〔主治病症〕膽囊炎、肝炎、膽道蛔蟲症。

〔注意要點〕同肝俞。

【復習題】
1.睛明、攢竹在針刺時應注意什麼?
2.目前為止所介紹的背俞穴有哪些?針刺背部穴位應注意什麼?

11.脾俞(背俞)
〔穴名解釋〕"脾",脾臟,本穴為脾臟的背俞穴,所以稱為脾俞。

〔取穴方法〕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在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微斜向椎體,深0.8~1寸,局部酸、麻、脹感。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5~20分鐘。

〔主治病症〕胃炎、消化性潰瘍病、胃下垂、子宮脫垂、肢體乏力。

〔注意要點〕本穴不能針刺過深,以免傷及腎或肝臟。

12.胃俞(背俞)
〔穴名解釋〕"胃",胃腑,本穴為胃的背俞穴,所以稱為胃俞。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同脾俞穴。

〔主治病症〕胃痛、消化性潰瘍病、胰腺炎、胃炎。

〔注意要點〕同脾俞穴。

13.腎俞(背俞)
〔穴名解釋〕"腎",腎臟,本穴為腎臟之氣轉輸之處,故名腎俞。

〔取穴方法〕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微斜向椎體,深度可達1.5~2寸,腰部酸脹,或有麻電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腎炎、腎結石、尿路感染、小兒遺尿、腰部扭傷、腰腿痛。

〔注意要點〕在進針時,針尖應偏向脊椎,不可偏向外側,以免刺傷腎臟。

14.大腸俞(背俞)
〔穴名解釋〕"大腸",大腸腑,本穴為大腸之氣轉輸之處,所以稱大腸俞。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刺法。
(1)直刺:深1~2寸,局部酸脹。
(2)斜刺:針尖略向外,進針2~3寸,有麻電感向下肢放散。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20分鐘。

〔主治病症〕急慢性腸炎、遺尿、腰扭傷、坐骨神經痛。

〔注意要點〕直刺法用於一般病症,斜刺法用於坐骨神經痛。

15.次
〔穴名解釋〕"次",第二;"",孔穴,這裡指骨後空。因為本穴在第二骨後孔中,所以稱次

〔取穴方法〕部,髂後上棘內下方,在第二後孔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將針刺入後孔,深約1~2寸,針感以部酸脹為主,可向小腹或下肢放射。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閉經、痛經、尿失禁、下肢癱瘓。

〔注意要點〕針刺時須摸準孔,垂直或略向上刺入,如刺不進孔,可在穴位周圍探尋,直至進入。不宜刺得太深,以免損傷直腸、膀胱等組織。

16.承扶
〔穴名解釋〕"承",承受;"扶",扶持,指本穴有承受上身扶持下肢的作用,所以命名承扶。

〔取穴方法〕伏臥,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2~2.5寸,局部酸脹,或有麻電感向足部放散。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17.殷門
〔穴名解釋〕"殷",有深厚、正中的意思;"門",指經氣出入的門戶。本穴正當大腿後正中肌肉豐厚處,所以稱殷門。

〔取穴方法〕在大腿後面,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2~2.5寸,局部酸脹感,或有麻電感,上傳至臀,或下擴散到足部。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注意要點〕本穴在治療腰痛時,針尖可略向上,使針感向上傳導;治療其他病症,可直刺或針尖略向下,使針感下傳。但要注意,如出現麻電感,刺激不可太重,提插2~3下即略提針。

18.委中(合穴)
〔穴名解釋〕"委",彎曲,這裡指膝彎部;"中",中央。穴位在膝彎的正中,所以稱為委中。

〔取穴方法〕在膕橫紋的中點,兩筋(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深0.5~1寸,局部酸脹,或有麻電感向足底放射;三稜針點刺出血;

艾條溫灸5~7分鐘。

〔主治病症〕急性腰扭傷、中風偏癱、坐骨神經痛。膝關節腫痛。

〔注意要點〕為獲得向下傳導針感,可令病人仰臥抬腿(不能自己抬腿者,可由他人幫助將腿抬高),在穴位正中進針0.5~0.8分,多可出現麻電感放射至足,但應注意,刺激2~3下即可。本法用治坐骨神經痛和中風偏癱。三稜針點刺,多用於急性腰扭傷。

19.膏肓
〔穴名解釋〕"膏",指膏脂;"肓",指肓膜。古人認為心下部位稱"膏",心下膈上稱"肓"。該穴是膏脂肓膜之氣轉輸的地方,所以稱為膏肓。

〔取穴方法〕在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外處取穴。

〔刺灸方法〕斜刺,從背側前外方刺入,深0.5~1寸,局部酸脹,有時可擴散至肩脾部。

艾炷灸7~~15壯,艾條溫灸15~20分鐘。

〔主治病症〕支氣管炎、哮喘、久病體虛。

〔注意要點〕本穴一般以灸法治療為主,如用針刺,深度直刺不可超過1寸(本穴經解剖觀察到,極限深度為3.5釐米),否則易傷及肺臟。

20.志室
〔穴名解釋〕"志",意志;"室",處所。根據中醫理論,腎藏志,該穴在腎俞的兩旁,又為腎氣輸注之處,所以稱為志室。

〔取穴方法〕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刺法。
(1)直刺:深度為0.5~0.8寸,局部酸脹。
(2)斜刺:向腎俞方向,進針2~3寸,局部酸脹,可放射至臀部或下肢。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20分鐘。

〔主治病症〕腎下垂、腰痛、腎炎、前列腺炎。

〔注意要點〕本穴直刺深度極限,不可超過1寸。斜刺法主要用於腰痛。

【復習題】
1‧試述脾俞、膏肓、次的定位。
2‧般門和委中在主治和刺法有何共同點?

21.秩邊
〔穴名解釋〕"秩",次序;"邊",邊緣。本穴為膀胱經中背部排列在最下邊的穴位,所以稱為秩邊。

〔取穴方法〕臀部,於第四椎下,管裂孔旁開3寸處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刺法。
(1)直刺:進針2~3寸,局部酸脹,酸麻感可向足部放射。
(2)斜刺:向內成45度角刺,進針2.5~4寸,針感可向小腹及會陰部放散。

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5~20分鐘。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陽痿、功能性射精不能。

〔注意要點〕直刺用於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斜刺用於生殖系統疾病。

22.承山
〔穴名解釋〕"承",承接;"山",山谷。小腿部腓腸肌下端,形如山谷,穴在它下方凹陷中,所以稱為承山。

〔取穴方法〕小腿後面正中,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取穴。

〔刺灸方法〕直刺1~1.5寸,局部酸脹感。

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痔。

〔注意要點〕承山針刺時不宜作過大幅度的提插或撚轉,否則容易遺留明顯的酸脹不適感。

23.崑崙(經穴)
〔穴名解釋〕"崑崙",原指高山,這裡形容外踝高突和山一樣,穴位在它的旁邊,故名。

〔取穴方法〕足部外踝後方,在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取穴。

〔刺灸方法〕針刺法有二種。
(1)直刺:深0.5~1寸,局部酸脹並向小趾放散。
(2)斜刺:針尖向上刺,深1~2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足跟或足趾。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l5分鐘。

〔主治病症〕頭痛、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甲狀腺腫大、胎位不正、坐骨神經痛。

〔注意要點〕本穴直刺用於一般病症;斜刺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

24.申脈(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蹻脈)
〔穴名解釋〕"申",其意思和"伸"相通,可以治療屈伸困難的疾病;"脈",這裡指陽蹻脈,該穴通於陽蹻脈。所以稱為申脈。

〔取穴方法〕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取穴。

〔刺灸方法〕有二種針刺法。
(1)直刺:深0.3~0.5寸,局部酸脹感。
(2)斜刺:針尖向下刺入0.5~0.8寸,局部酸脹感。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主治病症〕內耳性眩暈、癲癇、踝部扭傷、頭痛。

〔注意要點〕斜刺用於踝部扭傷。

25.至陰(井穴)
〔穴名解釋〕"至",到達;"陰",這裡指足少陰腎經。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在此穴脈氣與足少陰經相接。所以稱為至陰。

〔取穴方法〕在足小趾末節的外側,距離趾甲角0.1寸(指寸)處取穴。

〔針刺方法〕斜刺向上,進針0.l~0.2寸,或點刺出血,以局部疼痛為主。

艾條溫灸10~30分鐘。

〔主治病症〕胎位不正、滯產、頭痛。

〔注意要點〕灸法主要用於胎位不正的治療。

 ‧本經小結‧

取穴要點:脊椎、臀紋膕紋、分肉、踝部。

脊椎正中旁開1.5寸取第一側線的背俞穴,旁開3寸取第二側線穴;
臀紋中點取承扶,
膕紋中點取委中;
腓腸肌下界兩頭分歧處取承山;
踝尖與跟腱間凹陷處取崑崙等。

主治重點:臟腑病、頭面病及局部病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