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中醫智庫 > 醫藥新知
中國針灸大全-古代鍼灸的醫療學說(一)

資料來源:本站編輯部
所屬地區:台灣
 古代鍼灸的醫療學說
第一章 鍼灸專書的介紹針灸療法是我國醫學獨立的一科,也是世界醫學出的一種醫療技術,經過數千年的悠久歷史,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無疑地是無數民眾在踐生活中遭遇到的體驗保留傳下來,中國蘊藏偉大的智慧和創造能力,無論對歷史土、文化士都是提出研究的價值,不僅屬於醫事方面。
中醫書籍,當以秦漢時代的內經(紀元前二世紀) 和難經( 紀元後第一世紀) 出現最早,而針灸的記載佔看極大比重,其次是中藏經( 隋唐時出現) ,對於灸法的記載比較完整,雖然這幾部著作鄀是託名黃帝,扁鵲( 秦越人) 和華佗做的,受看時代的影響,存有哲學思想和傳統神秘的氣恩,但總結當時及以前的醫療技術是無可否認的。後來甲乙經( 第三世紀) 便以內、難為依據成為針灸專書,其他如子午經( 南唐何若愚) 和針灸圖經( 宋王惟一) ,以及流行最廣的針灸大成( 明楊繼洲) 等,都是從古代的成就,推進針灸技術的發展,實有相當的功績。
所以要鑽研古代的針灸學說,只有從內、難、中藏和甲乙經入手,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靈樞又稱針經,針灸的重點,鄱在靈樞部分,共分八十一篇。關於解剖,生理方面的,有陘脈篇、經別、經筋篇、骨度篇、本輸篇、背愉篇、本臟篇、脈度篇、營衛生會篇、陰陽二十五人篇等,說明了經絡、別脈、俞穴、骨骼、臟腑、氣血的部位、尺寸和性質、功能。關於病理方面的,有囗問篇、海論篇、五亂篇、五變篇、賊風篇、百病始生等,說明了內在和外在條件的發病因素。它在一般治療芀面,有四時氣篇、五邪篇、終始篇、周痺篇、玉版篇、行針篇、制節厧邪篇等,指示補潟手法和誘導療法,在疾病處理方面,有寒熱病篇、癲狂篇、熱病篇、脹病篇、廱疽篇等,提出專題討論,其中有很細緻的,如寒熱篇載瘰藶的治療和預後;也有與藥物結合的,如經筋篇的顏面神經痳痺用白酒和枉外塗之類。此外針灸工具的種類和技術操作等,另有九針十二原篇、官針篇、九針論等反覆指導,內經是最早的針灸科古典著作,我們不能不佩服遠在二千年前古人對於醫學創造的偉大成就。
難經共八十一難,分做八十一篇,專論針灸的只有二十難,自六十二難至六十八難講經穴,六十九難至八十一難講針法,它雖然發明了內經以外的某些問題,但原則是與內經一致性的。中藏脛的內容,注重內外科的方藥,僅在內照法裹特別指出應灸不應灸的病症,對應灸的病症,又指出灸的部位和方法,書中曾說:「針有一月之功,灸有終身之效」,可見對溫灸療法的重視,也可見針灸並稱,實際應用上各有獨立存在的價值。
甲乙經,晉朝皇甫謐作,內經以後的第一部針灸專書,大部份採自內、難,而獨具優越的特點,理論力面做好有系統的分類,孔穴方面提出三五人穴,分為頭部、頸部、胸部、腹部、背部、上肢、下肢部等分別敘列,不僅學習便利,而且符合現代科學形式,我們熟悉日本的針灸是由中國傳去的,日本出版的針灸圖,有不少是不用經絡聯繫穴位,而採用頭面、胸、背、腹、上下肢等分配方式,近來我國出版的針灸新書,也趨向這道路,分為正中線、第一例線、第二側線等等。倘使看了甲乙經後,便會認識這些芀式方法,是由甲乙經脫胎而加以改進的,不是日本人的創作,這在發揚中國文化遺產上必須指出的,同時甲乙經的編製,是前人在臨床經驗和教學心得相結合起來的一種事實表現,我們在鑽研古代針灸學說的立場上,也應該鄭重注意的。
因此,本編郋以內、難經為主體,主要就其思想上作為研究的對象,希望古代的基礎醫學原理,獲得有系統的整理。
第二章 鍼和灸的經驗交流
針灸治病,究竟產生在那一個時代,經過不少人的考證,目前仍難肯定答覆。就內經記載,那時已有多種多樣的醫療方式方法,而針灸佔看主要地位,便可明白秦漢以前已經廣泛應用了。內經上不僅說明針和灸的應用,還說明了針和灸的出處。
「南方是熱帶地區,地勢很低,還多河流,經常有霧露籠罩看,居民們喜歡吃豆鼓、醬、柮一類酸腐的東西,容易發生神經、肌肉方面的拘攣、疼痛和麻木病症,他們需要針刺來治,所以針是可以確定它從南方傳來的。」
「北方高原地帶,氣候寒冷,居民們吃的都是獸肉和乳酪,很容易引起內臟脹滿,由於需要溫灸方法來幫助運化,所以溫灸是可能從北方傳來的。
1內經是總結了過去多方面的經驗寫成的,它所說的方位,從歷史引證,當是以河南為中央,南方指湖北,北方指河北,在現在看來,距離並不甚遠,但在當時限於交通工具,文化運輸受看相當阻磚,針灸療法隨看地方病而發展,再流傳到中洲,綜合應用起來,作為共同的治療方法,可說是最早的醫學經驗交流了,因針灸的簡便繁用,深入民間,逐漸成立為一個獨立科目。
從徑驗交流裹,內烴還提出東方即現今山東一帶虳醫學情況:
「東方沿海,魚塭的出產最富,居民們食魚喜鹹,已成習慣,常有內熱和血液凝滯現象,極易發生紅腫的外瘍,他們多用砭石來放血排膿,所以砭法是從東方傳來的。」
2這說明針是一種刺法,砭是一種切開術,針和砭是兩種不同的治療工具,應用在兩種不同的症狀上面,黃帝在改良九針的時候,曾經申述了他的意見。「希望今後不用毒藥,也不用砭石,只取微針來流通經脈,調和氣血。」
3這種想法,可能為了當時掌握藥物的用量不夠妥善,常會引起中毒事故,也看到原始砭石的粗糙形式,難免使用時增加一定的痛苦,但是藥物和砭石又不可能廢除,於是把藥物另行研究外,把砭石改製,歸併在九針裹面,從歷史進化來看,砭石雖屬九針之一,然而決不是針的前身,極為明顯,現今針灸家都因古時針灸並提,認為砭石治病就是針灸的起源,也有人說:「砭石是用石頭尖在身上札」。以後逐步發展到以鋼、銅、銀、金、馬口鐵等金屬製成針。」這樣推測,我們既存討論古代學說,似乎應該特別提出留供參攷的。
至於針和灸的具體操作雖然不同,但通過神經末稍或深部神經分枝的刺檄,促進高級中樞神縪發揮調整作用,達到治病的目的,在基本是一致的,儘可分工不分家。
內經原文
1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氏 嗜酸而食腑(腐也) 。故其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孿、痺,其治宜微針,故九針亦從南方來,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冷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同爇烎,音屑,燒灼也。) 故灸蓺苂亦從北方來。(異法力宜論)
2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塙之地,濱海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塙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廱瘍,其治宜砭石,故礎石亦從東方來。(異法力宜論)
3余欲勿使被毒藥,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九針十二原篇)
第三章 九鍼的組成
九針包括九種形式,據內經是由黃帝改革制定的,我國自有歷史到黃帝時代,已由石器陘迵銅器進入鐵器時代,人民的物質生活均在逐步提高,醫療器械當然不能例外,這種改革必然選取各種不同的方法和經驗,通過好多次的實踐而成功的,因由官家正式制定,亦稱「官針」,當開始頒佈使用時,曾經明確地告訴了醫生。
「用針來治療疾病,只有官針最為妥善,官針分做九種,有長的、短的,也有大的、小的,可以隨心所欲的跟看症狀施用」。
1「九針的形式是:
1.錢針--長一寸六分,針頭稍大末銳,好像巾針。
2.圓針--長一寸六分,針身粗勁,申間較細,如截斷的竹管,針尖作卵圓形,好橡絮針。
3.鎳針--長三寸半,針體粗,鋒利尖銳,好像黍粟的鋒芒。
4.鋒針--長一寸六分,針身如三稜而銳利。
5.鈹針--長四寸,闊二分半,好像劍鋒。
6.圓利針--長一寸六分,圓而且銳,好像氂針。
7.毫針--長一寸六分,針體細如蚊喙。
8.長針--長七寸,針身特長,好像綦針。
9.大針--長四寸,如鋒針而尖端微圓。」
2內經敘述九針,不止一處,上面所舉的,僅僅說明九針的形式,針有九種的原因,內經認為天地大數,始於一而終於九,更借天、地、人、時、音、律、星、風、野來證實,全屬主觀的唯心論,不足置信,其在九針的應用方面,則有如下說法:
1.錢針的所以頭大末銳,用在身體淺層,溈陽氣而不要它深入。
2.圓針的所以筩身圓末,用在分肉之間,防止它損傷肌肉。
3.鍉針的所以體粗圓末,不要它過深而傷害血肮。
4.小鋒針的所以三稜快利,要它瀉熱出血。
5.三鈹針的所以像劍鋒,要它割肌肉出膿。
6.圓利針的所以又圓又銳,要它瀉走經絡的痺氣。
7.毫針的所以尖如蚊喙,要它慢慢地散邪而不傷元氣。
8.長針的所以身長末銳,要它能夠深入蠲痺。
步大針的所以粗大鋒圓,要它能利關節的氣分。
3於此可見九針的組織是綜合性的,包括看多種治療技術的器械,最顯著的鋒針、鈹針屬於砭石部分;圓針根本不能針刺,當是替代局部按摩所用,那末包括了導引按蹻一部分。不是針也做針的理由,可能如藥物的包含動、植、纊三類,因植物特多而稱做本艸,也未可知。我們再看到現今所用的針,主要只有毫針和圓利針兩種,而毫針的應用尤廣,最近所有的短針、長針和中等針,實際士都是
毫針的變相。
1.凡刺之要,官針最妙,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官針篇)
2.鑱(音鑱) 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員(同圓)針,取法於紫針。篇(音勇,斷竹也)其身而卵其鋒,長一寸六分。鍉(音提)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 半,鋒針取法於絮針,及三隅,長一寸六分。鈹(音帔)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
員利針取法於氂(音毛)針,徵人其末,反小其身,長一寸六分。毫針取法於毫毛,長一寸六分。長針取法於綦針(巾針、絮針、氂針、綦針,皆古針名),長七寸,大針取法於鋒針,其鋒微員,長四寸,針形畢矣,此九針大、小、長、短法也。(九針篇)
3.一者天也,故為之治針,必以大其頭而銳其末,令無得深入市陽氣出;二者地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員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三者人也,故為之治針,必大其身而員其末,令可以按脈勿陷以致其氣,令邪氣濁出;四者時也,故為之治針,必筩其身而鋒其末,令可以瀉熱出血而痼疾竭;五者音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其末如劍鋒,可以取大膿;六者律也,故為之治針,必令尖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徵人,以取暴氣;七者星也,故為之治針,令尖如蚊虻(音盲,齧人的飛蟲)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氣固之,真邪俱往,出針而養者也;八者風也,故為之治針,必長其身,鋒其末,可以取深部遠痺,九者野也,故為之針,令尖如挺,其鋒微員,以取大氣之不能過於關節者也。(九針篇)
第四章 鍼灸與病人的類型
內經上說:
「過去善於針灸的醫生,先觀察病人的五種不同形態,然後再予醫治,五種形態是:太陰的人,多陰而無陽;少陰的人,多陰而少陽;太陽的人,多陽而少陰;少陽的人,多陽而少陰;只有陰陽和平的人,氣血調和。」
1內經又解釋怎樣丟辨別這五種不同的形態:
「太陰人的形態,皮黑不明,卑躬有禮,少陰人貌似清白,行動鬼祟,陰險殘忍;太陽人仰腰挺腹,妄自尊大,少陰人志高好動,歡喜暴露長處;陰陽和平的人,雍容自得,尊嚴謹慎,他既靠攏群眾,群眾也都敬愛他的做人。」
2以前大家不注意內經所言,甚至目為空談,無補實際。自從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學說傳出後,明白人類有各種神經類型的特徵:有興奮型的,勇敢果斷,容易發生暴躁情緒;有抑制型的,缺乏決心,膽怯,感情不易流露;有靈活型的,能適應環境,在複雜的情況下具足智多謀的表現;也有安定型的,態度堅定,行動的轉變遲緩,不易發脾氣。把巴甫洛夫的學說來說明內經的所謂五態,便是人類的五種神經類型了,巴甫洛夫也曾指出:「這些類型中,有非常容易發生神經系統的機能障礙和受病原體的侵害,所以瞭解人類神經類型,對預防疾病土是有看一定意義的。」那末針灸的作用,基本是對神經的一種刺檄,尤其不可忽視哩。
我們再看內經對於治療上的應用是:
「太陽的人,應當採取急瀉方法,少陰的人,須注意氣血易脫;太陽的人,須防其發狂,而且容易暴死,少陽的人,不宜過份的瀉,恐有氣脫危險;陰陽和平的人,根本沒有虛實的偏向,只要在袪邪扶正兩方面加以調整。」
3誠然,內經不是只顧五態而不辨病症,是指疾病的處理中應該留心五態,所以中醫治病,向來注意體質,往往同樣病症,會有不同的治法,這是值得我們今後重加研究的,至於內經還有陰陽二十五人的狀態,把金、木、水、火、土作為五形,再就五形中分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雖然分析得愈加細緻,難免牽強附會,暫置不論。
但有特別應予提出討論的,內經所說暴死和氣脫,可能是指暈針,暈針都由病人體弱或恐懼心理造成。--陸瘦燕先生曾經把它分為三個主要原因:
(1)病人在接受刺激時感覺到突然,或者是刺檄力過程,使病人生理狀態驟然改常;
(2)病人過於衰弱,一時不能應付突然的刺滶;尚病人體溫升高時,其適應刺激的能力因之減弱,其它多見於神經質的人,總的說來是神經系統呈現了過敏性的異常現象所致,陸先生對暈針的理由說得非常扼要,尤其是把神精系統呈現過敏性的異常現象作為總結,故暈針現象輕度的是眩暈、煩悶、惡心、嘔吐;重度的是心悸亢進、汗大出、血壓下降、顏面蒼白、四肢厥冷皇現假死狀態,內經遂把假死狀態稱做暴死和氣脫,其實並非真死和虛脫,立即急救,悠然自醒,然而我們為了這種可以避免的事故發生,對神經類型應該加以注意。
1、 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太陰之人,多陰而無陽;少陰之人,多陰少陰;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通天篇)
2、 太陰之人,其狀黮懃然(黮音禪,黮黮然色黑不明貌),念然下意,臨臨然(臨下貌)長大,膕然末僂,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窈然(如鼠雀貌),固以陰賊,士而躁險(同險),行而似伏;太陽之人,其狀軒軒(高大貌),儲儲(蓄積貌),反身折膕;夕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兩臂兩肘常出於背: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雍容自得貌),隨隨然(和氣光明貌):顒顒然(顒音儂,尊嚴謹慎貌),愉愉然(喜樂貌),嫙嫙然(嫙音旋,周旋貌),豆豆然(磊落不亂貌)眾人皆曰君子。(通天篇)
3、太陰之人,不之疾寫(同瀉,急瀉也),不能移之;少陰之人,其血易脫,其氣易敗;太陽之人,無脫其陰而寫其陽,陽重脫者易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少陽之人,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不起也;陰陽和平之人,不盛不虛,以經取之。(通天篇)
第五章
一般的技術操作
怎樣使用針刺來治療,亦即對於一般病症的用針方式,包括部分的技術操作問題,古時簡稱針法,內經根據疾病的在表、在裹、在氣、在血、和淺深、大小、久暫、移動等症狀,分為三類,二十六個方式。
第一類九種,以應九變,變是跟著症狀的不同而隨機應變的意思"
「1.輸 刺--刺各經的井、滎、經、合一類,以及背部的臟腑輸穴。
2.遠道刺--上病取下的遠隔部位誘導刺法。
3.經 刺--刺大經的結聚。
4.絡 刺--刺淺層的小絡。
5.分 刺--泄肌肉的邪氣。
6.大瀉刺--破腫瘍,排膿。
7.毛 刺--刺在皮膚最淺部分。
8.巨 刺--病左刺右,病右刺左的誘導刺法。
9.焠 刺--用燒針散寒,即後世火針一類。」
第二類十二種;以應十一一經。
1.偶刺--偶是成雙的意思,如胃痛的前後同刺。
2.報刺--刺上下移走性的疼痛,就處下針,留置勿拔,待有痛處,再出前針復刺,是一種重刺方法。
3.恢刺--恢是恢廓的意思,如治筋痺,直刺後又提針向前後反覆刺檄。
4.齊刺--齊是三針齊用,也叫三刺,用一針直入,兩針旁刺,治肌肉深部的痺氣。
5.揚刺--用正中一針,周圍入針的淺刺,揚散廣大的寒邪。
6.直刺針--用手引起皮肉,然後再刺,治最淺的寒氣。
7.輸 刺--少刺深入,直入直出的方法,可以瀉大熱。(輸是輸瀉,與上面刺輸穴的輸刺,名同而意義不同)
8.短 刺--按尋痛處,漸搖入深,所以治骨痺。
9.浮 刺--皮下針的淺刺法,能散肌表寒邪。(和上面的毛刺相似)
10.陰 刺--取足少陰經的穴位,左右同刺,以治寒厥。
11.針刺--一正一旁的刺法,正是刺其經,旁是刺其絡,治頑固性的留痺。
12.贊 刺--贊是贊助的意思,多刺、淺刺,幫助腫瘍出血消散。」
第三類五種,以應五脈。
「1.半 刺--淺刺速出,像拔毛樣子,不傷肌肉,專泄肺氣。
2.豹文刺--豹文是形容多的意思,左右、前後針刺,靠它放血。
3.關 刺--關是關節,刺左右四肢,以治筋痺。
4.合谷刺--三入攢合的刺法,形如鶢足,取其面積廣大,治肌肉痺痛。
5.輸 刺--直入直出,深至骨部,所以治骨痺(與上面第二類輸刺有類似地方)」
就二十六種方式加以歸納的話:毛刺、浮刺、直針刺和半刺,都是刺激皮膚的;分刺和關刺,都是刺檄肌肉的;絡刺和贊刺,都是刺激血管的;輸刺、經刺、陰刺和短刺,都是刺激神經的;又添出遠道刺、巨刺、偶刺、報刺、恢刺、齊刺、揚刺、傍針刺、豹文刺和合谷刺,以及近乎灸的焠刺和類似砭石的大瀉刺等多種多樣方式方法。這些隨症使用的技術操作,皆出前人經驗積累。現今多數主張弱刺、強刺,由繁化簡,但是仍有結合地方,即仍有講求的必要。
關於灸法,我們曉得的以艾炷最通俗,內經上說:
「用火灸的方法來補,不要把人次熄,等它自然熄滅;用灸來溈,須用艾絨慢慢薰藀。」
是古代的灸,有用火直接燃燒的,所以外台秘要有「凡灸,忌用松、柏、桑、棗、竹、柿、楓、榆八木,把它灸人,害人肌肉,筋脈骨髓」的說法,外台上叉說:「可用陽燧火珠映日取火,倘若天陰無日,可鑽槐木,以菊莖延火。」陽燧火珠即凹形透光鏡,把菊莖燃看來灸,自比松、柏等柴火的火力要和緩,同時也可見灸的用艾,發明甚早,故本徑別錄載:「艾葉氣味,苫、微溫、無毒,士灸百病。」現今我們更知道艾含特殊的植物體的蛋白,葉和莖的細朐具有油腺,用作灸料,熱度溫和有力,最為適合。
古代怎樣用艾來灸呢?千金方上說:「灸不滿三分,徒增痛苦,至於小兒,只宜像雀屎大。」外台上說得最清楚:「艾炷根下廣三分,長亦三分,過小不能遮蓋孔穴,不能刺檄到經脈,而且熱力太弱,也不能除病。」這是說明每次的艾量,古人對每灸一次叫做一壯,每一次可灸數壯至數十壯,甚至數百壯(見中藏經和扁鵲心書),一般都要灸到皮膚起泡,發生無菌化膿,叫做灸瘡,認為不如此不能達到醫療目的,這樣灸法,當然是痛苦的,故扁鵲心書上說:「文弱扚人們,不可能忍耐的痛苦,可先服睡聖散,然後再灸。」所說睡聖散,用山茄花和火麻花,是一種麻醉劑,現在既不用,也就不談了。
凡刺有九,以應九變:一曰輸刺,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臟輸也;二囗遠道刺,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輸也;三日經刺,經刺者,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四日絡刺,絡刺者,刺小絡之血麻也;五曰分刺,分刺者,刺分肉之間也;六日大寫(同瀉)刺,大寫刺者,刺大膿以鈹針也;七曰毛刺,毛刺者,刺浮痺皮膚也;八日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九日焠(音翠,即燒針)刺,焠刺者,刺燔(音凡,燒也)則取痺也。(官針篇)
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一口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後,以治心痺,刺此者傍針之(即斜針以入,恐傷內臟)也;二日報刺,報刺者,刺痛無常處也,上下行者,直內無拔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乃出針復刺之也;三曰恢刺,恢刺者,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痺也;四巨齊刺,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或日三刺;五日揚刺,揚刺者,正內(同納)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傅大者也;六日直針刺,直針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氣之淺者也;七日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稀發針而深之,以治氣盛而熱者也;八日短刺,短刺者,刺骨痺,稍搖而深之,至針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日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日陰刺,陰刺者,左右率︵統也︶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後少陰也;十一曰傍針刺,傍針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痺久居者也;十二日贊(助他)刺,贊刺者,直入直出,數(音朔,頻也)發針而淺之,出血,是謂治癰腫也。(官針篇)
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一口半刺,半刺者,淺內而疾(速也)發針,無針傷肉,如拔毛狀,以取皮氣,此肺之應也;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後針之,中脈為故,以取經絡之血者,此心之應也;三口關刺,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上以取筋痺,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或曰淵刺,一口豈刺(淵刺,豈刺皆古名)-四日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於分肉之間,以取肌痺,此脾之應也;五日輸刺,輸刺者,直入直出,深內之至骨,以取骨痺,此腎之應也。(官針篇)
以火補之,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蔓延的意思)其艾,須其火滅也。(背腧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