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中醫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中醫智庫 > 醫藥新知

上一則 | 下一則
消化道癌為何多從淋巴轉移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消化道癌為何多從淋巴轉移
  由哈醫大解剖學教研室完成的一項課題--"消化系器官內淋巴管的分佈、結構特徵、淋巴管前通路及腸黏膜免疫的研究",獲得了有關淋巴管分佈和超微結構的大量新資料,解決了國外有爭議的問題。此項榮獲2000年度中國高校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成果,為探討淋巴生成途徑和癌轉移的機理,以及對臨床癌症的治療奠定了重要的形態學基礎。  

  消化系統包括空腔性器官和實質性器官兩類器官。消化系統的癌症最為多見,其中消化道癌以淋巴轉移為主,而消化腺癌則以血道轉移為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要搞清上述兩種轉移途徑的機制,必須明確淋巴管的解剖學特點。就此,哈醫大解剖教研室主任趙玲輝教授等人在長達10年間,連續承擔了3項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他們應用光鏡、電鏡技術,對多種動物消化系各器官淋巴管的微細分佈和顯微結構進行了系統研究。特別是在國內首先應用酉每組化技術及免疫組化技術,使淋巴管辨認變得容易起來;並用標記脂肪追蹤觀察大分子物質進入淋巴管的途徑,闡明了淋巴管前通路的存在和特徵。  

  此項研究結果表明:空腔器官的淋巴生成以淋巴管內皮細胞連接開放的途徑為主,實質性器官則以淋巴管內皮細胞的空泡轉運為主;淋巴管前通路廣泛存在於各器官,途徑有長有短,它們僅屬於起始淋巴管周圍的組織間隙,而非全部組織間隙;用傷寒桿菌作有效刺激物,證明腸黏膜既是免疫表達場所,也是誘導場所,且回腸集合淋巴結區的絨毛上皮細胞比其他部位更容易接受抗原刺激。在此認識基礎上,目前課題組已轉入動物癌模型的淋巴管研究階段,培養淋巴管內皮細胞,並進行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探索。
(記者衣曉峰 / 健康報)


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提供
亞太中醫藥資訊網 彙編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