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中醫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中醫智庫 > 專題講座 > 打鼾與呼吸暫停症候群

上一則 | 下一則
肥胖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關係密切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肥胖病與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關係密切
            肥胖就是指機體脂肪組織絕對量增多或相對比例增加。一般認為,若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或體重指數大於每平方米24千克,可以診斷為肥胖病。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一個國家由貧窮走向富庶的時期,是肥胖病發病的高峰期,我國目前正處於這一時期,統計數位顯示,我國近年來肥胖病患病率顯著增高,肥胖已成為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與正常人相比,肥胖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症、腦血管病的危險性明顯增加。肥胖還會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在夜間睡眠時,出現呼吸暫停;在白天,引起肥胖低通氣綜合徵。

            雖然並非每個肥胖患者都會在夜間睡眠時出現呼吸暫停,也不是每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都肥胖,但肥胖與睡眠呼吸暫停確實存在密切的關係。

            頸部脂肪沈積可以縮小上呼吸道口徑,氣道更易塌陷、阻塞。國外的許多研究都發現,睡眠呼吸暫停的發生與脖子的周徑關係密切,頸部脂肪沈積越多、脖子越粗,越易發生睡眠呼吸暫停。磁共振檢查發現,肥胖者氣道周圍的脂肪沈積增加,我們應用咽喉鏡對肥胖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檢查發現,他們咽喉部的軟組織皺褶增多,上氣道內徑明顯縮小。

            肥胖患者胸腹部脂肪沈積引起呼吸負荷增加、胸廓順應性下降、膈肌上抬、呼吸效率下降,所以許多肥胖患者稍一活動即氣喘呼呼,大汗淋漓。

            睡眠呼吸暫停與肥胖互相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可以肯定地講,隨著體重減輕,患者的睡眠呼吸暫停可以明顯好轉。但在臨床工作中發現,讓肥胖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減肥實非易事,有些患者體重增加的速度反而較正常人更為明顯。

            隨訪了100例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患者在長期的持續氣道正壓通氣治療過程中的體重變化情況,發現近半數患者體重下降5千克以上,其中包括許多其他減肥手段無效者。我們也有一例36歲的男性患者,試用各種減肥辦法都無效,應用氣道正壓通氣治療20天,體重下降2.5千克。這些都提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可以加重患者的肥胖。

            長期的缺氧及睡眠不好導致大腦內控制攝食及機體代謝的中樞功能紊亂,加上患者嗜睡、活動量減少、能量消耗下降,肥胖的加重不可避免。反過來,肥胖又加重睡眠呼吸暫停,周而復始,形成惡性循環。因而在強調控制體重的同時,積極通過正壓通氣來治療呼吸暫停,打斷這一惡性循環,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肥胖不僅會影響人在睡眠狀態下的呼吸功能,大約5%。10%的肥胖者還會出現白天通氣量不足,醫學上稱之為肥胖低通氣綜合徵。具有該疾患的人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
            .肥胖。
           .白天嗜睡。
           .憋氣,通氣量減低。
           .血中的紅細胞增多,血紅蛋白增加。
           .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受阻,含量明顯增加。
           .絕大多數在睡眠時出現呼吸暫停。
           .嚴重者出現雙下肢水腫,有心功能衰竭。

            當夜間睡眠呼吸暫停與白天的肥胖低通氣合併存在時,通常稱之為PickWick綜合徵。我們曾經提到,在英國小說家狄更斯的小說《匹克威克外傳》中塑造的文學形象喬(Joe)患的就是這種病。

            直到認識了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以後,人們才發現,夜間睡眠呼吸暫停與白天肥胖低通氣之間關係密切,二者不僅在臨床特點上十分相像,而且經過治療,去除夜間睡眠呼吸暫停後,白天的通氣狀況可以改善,嗜睡、憋氣等症狀消失,血氣可以恢復正常。因而認為夜間的呼吸暫停是引起白天通氣不足的原因之一。由於長期缺氧,引起繼發性紅細胞增多,血紅蛋白常超過正常範圍,病人可表現為紫組,病情不斷發展,出現了右心功能不全後,可表現為下肢浮腫。

            我們曾發現十餘例類似的患者,經過長期應用夜間正壓通氣,症狀消失,白天通氣功能改善,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對肥胖低通氣綜合徵患者多主張應用長期家庭正壓通氣治療。如果輔以成功的減肥措施,有可能徹底治癒。

            可見,睡眠呼吸暫停不僅引起夜間的通氣不足,而且可以累及白天的呼吸功能。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