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中醫智庫 專家論壇 文章搜尋
 

中醫智庫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中醫智庫 > 專題講座 > 子宮肌瘤

上一則 | 下一則
子宮肌瘤的變性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台灣

  1、退行性變。子宮肌瘤的繼發改變常由於供血不足引起。子宮肌瘤本身的供應血管並不豐富,當子宮肌瘤不斷增大、血循環供應障礙,則易於發生各種類型的退行性變。

  a.透明變性。又稱玻璃樣,是最常見的退行性變,60%以上的肌瘤均可發生。主要由於結締組織成分中血管逐漸減少引起,故在肌瘤組織中最先累及的是結締組織。因此,含纖維組織成分較多的肌瘤透明變性較明顯。平滑肌纖維及血管也可發生透明變性。肉眼觀察肌瘤的切面呈灰白色,質地較軟,透明變性區均質性外觀與肌瘤中未變性的漩渦狀結構形成明顯的對照。光學顯微鏡下顯示變性區胞排在一起,成為無結構的嗜伊紅性團塊,有時可見到散在的肌細胞殘體。有時可見肌瘤內有寬帶狀透明結締組織,並可出現區域性囊性變。也可見到組織的壞死,組織無結構。

  b.囊性變。子宮肌瘤透明變性繼續發展,肌瘤細胞液化即可發生囊性變,成為膠樣透明液體。此時子宮肌瘤瘤體變軟,很難與妊娠子宮或卵巢囊腫區別。肌瘤可出現大小不等的囊腔,數個囊腔也可融合為一大囊腔,囊壁內層無上皮覆蓋,切面變性區呈棉絮狀,大小不等,囊內液為無色或血性。任何物理性擠壓或體力負荷均有可能使囊腔中的液體驟然流出,排入宮腔、腹腔或腹膜後間隙。實際上肌瘤囊性變所形成的囊腔是一種假性囊腔,鏡下可見囊性變區染色呈淺藍色雲霧狀,也可見到有小簇性肌細胞殘細,在變性肌細胞周圍也可有肌細胞增生。

  c.紅色變性。多見於妊娠期或產褥期,紅色變性又稱肉樣變性,這是一種少見的特殊類型的壞死,常為急性發作,其發生機制不清。可能是由於肌瘤內小血管發生退行性變,引起血栓或溶血,血紅蛋白滲入肌瘤內,切面為暗紅色如未熟的牛肉,有腥味、質軟,漩渦結構消失。鏡下可見組織高度水腫、充血、血管明顯擴張,廣泛性出血並有溶血,肌細胞胞漿淡染,輪廓不清,肌細胞減少,細胞核常溶解消失,並有較多脂肪小球沉積。

  d.脂肪變性。在肌瘤變性中為少見類型。一般病灶較小,少數可見到脂肪小顆粒,主要為肌瘤內脂肪顆粒增多。鏡下見肌細胞內有空泡,脂肪染色陽性,其發生原因可能是肌瘤間質化生為脂肪組織,也可能是脂肪組織浸潤,肌瘤內全部為黃色脂肪時稱脂肪瘤,但極罕見。

  e.鈣化。子宮肌瘤鈣化較少見。主要發生於絕經後或老年肌瘤患者。多見於蒂部細小血供不足的漿膜下肌瘤,當肌瘤細胞中脂肪球沉積後形成脂肪酸,並發生皂化,分解成甘油三酯,再與鈣鹽結合,故肌瘤鈣化是以磷酸及碳酸鹽的形式在肌瘤內沉積,堅硬如石。早期肌瘤切面的鈣化沉積僅為沙礫狀,或猶如一薄層外殼,此後整個肌瘤轉變成一鈣化石,稱為“子宮石”。X線攝片可清楚看到鈣化陰影。鏡下可見鈣化區為層狀沉積,呈圓形,有深藍色微細顆粒。

  f.感染。子宮肌瘤中黏膜下肌瘤最易發生感染,漿膜下肌瘤感染見於血源性或鄰近器官感染蔓延。肌壁間瘤感染多見於囊性變性後。黏膜下肌瘤感染多見於囊性變性後。黏膜下肌瘤因覆蓋肌瘤的黏膜特別菲薄,生殖道的致病菌極易由此侵入;由於感染的黏膜脫落形成潰瘍,炎症可蔓延至深部,以至可能發生單個或多個膿瘍。黏膜下肌瘤感染常發生於宮腔操作、流產或產後,帶蒂黏膜下肌瘤脫出宮頸口或陰道口感染更為明顯,細菌逆行進入宮腔與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合併存在。漿膜下或肌壁間肌瘤發生感染的機會很少。

  g.壞死。可發生於任何類型的肌瘤,由於血液供應不足或嚴重感染引起,肌瘤較大時其中心部分血供最差,更易發生壞死。帶蒂漿膜下肌瘤扭轉或黏下肌瘤脫垂易致壞死,甚至併發感染性壞疽。壞死區呈黃色軟糊狀,伴有因變性引起的不規則囊腔。

  2、惡性變。主要為肉瘤變,多見於較大年齡的患者。惡變時肌瘤迅速增大,組織脆而軟,呈黃色,頗似生魚肉或腦組織。據文獻報導,子宮肌瘤的惡變率約為0.2%~0.4%。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