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課程目錄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線上教學 > 中醫傷科學(下)


線上教學

歡迎進入 <<中醫傷科學(下)>> 的課程

課程主頁 |  課程目錄  | 與講師聯絡 | 我要報名


第八章第一節 傷筋概論 

  傷筋,現代醫學稱為軟組織損傷。傷筋是傷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多見於青壯年勞力者和運動員。人體骨骼周圍有軟組織環繞。人體皮膚、皮下組織、肌肉、肌腱、筋膜、韌帶、關節囊、滑膜囊和神經、血管等統稱為軟組織。當其受到外界某些外力因素的作用時,都可以引起損傷。本章重點介紹肌肉、肌腱、筋膜、韌帶和關節囊等損傷(周圍神經損傷另立專章介紹於後)。

  凡是人體各個關節、筋絡、肌肉受外來暴力撞擊,強力扭轉,牽拉壓迫,或因不慎而跌扑閃挫,或體虛,勞累過度以及持續活動,經久積勞等原因所引起的損傷,而無骨折、脫位或皮肉破損的,均稱為傷筋。但嚴重的扭傷常伴有骨折,而關節附近發生骨折時亦同樣可伴有扭傷,嚴重的關節扭傷往往潛在自行復位的關節脫位,術語稱為“傷筋動骨”,這三者相互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我國醫學對傷筋的診治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例如在《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腰骨”一節中說:“若跌打損傷瘀聚凝結,身必俯臥,若欲仰臥側臥皆不能也,疼痛難忍,腰筋僵硬宜手法。”又在“踝骨”一節中則有“或馳馬墜傷,或行走錯誤,則後跟骨向前,腳尖向後,筋翻肉腫,疼痛不止,先用手法撥筋正骨”等記載。說明我們早已掌握了它的病因、症狀及療法,目前中醫傷科所採用的治療方法是繼承了我國歷代醫家的治療經驗,再結合臨床實踐加以創造發展而來的。

傷筋的原因

  1.由突然而來的暴力最易造成扭傷,如腳踏於高低不平的地上等。
  2.凡有關節損傷史的部分患者,由於韌帶或關節因宿傷而鬆弛酸軟乏力,容易扭傷。
  3.關節本身具有過度活動的因素存在,易造成扭傷,例如踝關節在腳內翻下垂時易引起扭傷。
  4.年老體賀衰弱的人,肌肉力量較軟弱,肌腱比較鬆弛。
 5.增生性關節炎由於增生骨贅磨擦韌帶所引起的韌帶斷裂。另如骨折對位不良,由於骨斷端突起,附著肌腱受到磨損而發生肌腱斷裂等。

傷筋的分類

  實際上按其受傷的外力性質,可分為扭傷與挫傷兩種:

  扭傷是指關節發生不正常的運動,使局部軟組織扭轉,如牽拉、過度伸展等均可使關節周圍的筋絡肌肉受到損傷,嚴重者可有肌纖維或韌帶的撕裂。挫傷是指軟組織受到快速的、直接作用於體表的鈍力而引起筋絡肌肉局部受到損傷,一般以皮下或深部組織小血管損傷明顯,嚴重者也可有肌纖維斷裂或神經損傷;還可震傷內臟和經脈氣血而引起內傷,也可因擦破皮肉而成為開放性損傷。扭傷多發生於活動較多之關節部位,如四肢關節及腰部。挫傷則以頭及軀幹部較為重要。雖然扭、挫傷所造成的損傷有皮、肉、筋、脈之別,但在臨證方面以治療傷筋為主。  

  傷筋在古代文獻上有筋斷、筋轉、筋歪、筋走、筋翻、筋柔、筋強、筋粗、筋結、筋萎等具體名稱,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主要掌握的是劃分為筋斷與筋不斷兩大類。筋斷是指筋傷後,全部或部分斷裂(肌腱,韌帶、筋膜等的斷裂)而言。筋不斷的筋扭傷是指傷後瘀腫疼痛,甚至於失去原來的正常位置,所謂筋走、筋歪、筋翻、筋轉等。筋強指筋傷後,僵硬強直,多見於陳傷瘀結不化;筋粗指筋脈較正常為粗,多因瘀血阻滯,組織增生變性或痙攣所致;筋結指傷後氣血凝滯,出現囊腫狀的局限性結塊而高突於體表,有酸痛之感,但病變範圍不如筋強廣泛;筋縮指筋傷後出現縮短現象,多見於損傷後關節固定時間較長,發生粘連,或因固定在外翻或內翻的位置上出現外側或內側筋攣縮,而造成關節活動受到限制,功能障礙;筋萎指自後筋腱功能減弱,萎軟無力;筋柔指傷後關節鬆弛乏力。上述分類實際上是臨床對傷筋症狀的概括,也說明歷代傷科醫家對軟組織筋的損傷是很重視的。          
  傷筋按其病程可分為新傷及陳傷兩類;按其暴力的性質又可分為急性損傷與慢性損傷兩類。新傷與急性損傷治療不當,都可轉入慢性或遷延日久而成為陳傷。慢性勞損與陳傷又可稍受外力等誘因而導致急性發作,臨床上須加以鑑別。

傷筋的臨床表現

  損傷局部出現疼痛、瘀血腫脹和功能障礙等症狀。傷筋斷裂時可發生異常的活動(如關節一側的副韌帶斷裂,則關節遠端的肢體向健側的活動)。          

  進行辨症檢查時,應注意如下幾點:                      1.在傷筋的辨症時,必須首先排除其它嚴重損傷疾患如骨折、脫位以及骨結核等其他骨病,必要時應拍攝X線片檢查。           
  2.首先要辨其是新傷還是陳傷,新傷多因氣血受損,經脈瘀阻,營衛不和而致病。其症多見於小血管的破裂,局部腫脹、疼痛劇烈,皮膚有青紫的瘀斑,重者筋斷裂,功能受到一定障礙,如《正骨心法要旨.膝蓋骨》“....如有跌打損傷,膝蓋上移者,其筋即腫大,株連於膕內之筋。膕內之筋上連腿胯,故每有腰屈疼痛之證,或下移衍骨則焮腫,或足腹冷硬,步履後拽斜行”的描述。陳傷一般不腫脹或不及新傷明顯,局部肌肉有廢用性萎縮而肢體變細等症狀。新傷患者經過短期治療,恢復較快;陳傷多
因積瘀不化,敗血留輕,或因傷後又受風寒濕侵襲而致纏綿不癒,反覆發作。
  3.傷筋後局部色澤可呈紅、青、紫、黃等色,新傷多呈紅、青二色,傷皮肉多呈紅腫,傷筋多呈青色,是皮下溢血凝滯,營血離經,一般在韌帶損傷時多見。受傷幾天之後,傷處膚色多呈紫色、黃色,黃色表示瘀血散而未盡。
  4.檢驗損傷區,要尋找損傷部位最大、最敏感的壓痛點。在肌肉、筋膜、韌帶等處觸痛最敏感的壓痛點,常能反映受傷部位。但有時亦可能所發現的最大壓痛點並不一定是韌帶破裂之處。在檢查時必須注意到有幾個韌帶同時發生扭傷的可能。
 5.懷疑有韌帶斷裂時,可在麻醉下作臨床檢查有無關節鬆弛、活動度(側向或前後)增加等情況。
 6.關節的傷側在張力下作X線檢查。如使踝關節在強烈內翻,正位攝影時可以看出距骨有無向內旋轉,來檢查腓側副韌帶是否斷裂而造成關節部分脫位,這種脫位在傷後往往會自行復位,因此容易忽略了治療而造成後遺症。
 7.局部注射1~2%普魯卡因溶液於疑有損傷的韌帶等處,根據疼痛消失來加以證實。

按照以上檢查,常能獲得較正確的診斷。

傷筋的併發症:可在損傷後發生下列幾種。 
1.血管舒張功能的紊亂:在損傷部位顯示持久性局部發熱,皮膚紫紺和腫脹,晚期由於血管功能紊亂呈現慢性充血。
2.營養性紊亂:肌萎縮,它與失去功能作用引起的肌萎縮的程度不相符,可有持續性水腫,骨質疏鬆,以致引起普遍性脫鈣。
3.韌帶鬆弛:主要是由於韌帶部分或完全斷裂的結果,易於引起再發性扭傷和關節過度活動,日後可形成輕度損傷性關節炎。
 4.扭傷後關節炎可分為三種不同程度:
(1)關節力量軟弱,可由韌帶鬆弛引起。
(2)關節周圍腫脹。 
(3)骨關節炎變化。在扭傷處有骨質增生出現。
5.關節周圍骨化:不論是反覆輕度扭傷或嚴重扭傷(即韌帶破裂),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骨化。
6.關節內有游離體:剝脫性骨軟骨炎往往發生於有扭傷史如膝關節的髕骨受到壓力引起,或韌帶斷裂後亦可引起關節內游離體出現。

傷筋的治療

  傷筋由於引起的病因不同,病情輕重不一,病程的長短和癒合也各異,因此治療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目前臨床上常採用綜合療法。一般使用的有水針、理筋手法、針灸火罐、外用藥、內服藥,並囑患者練功,必要時施行膠布、小夾板及石膏固定等等。醫務工作者以全心全意為病患服務,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髒,充分發揮“雙手、針灸、藥物”的作用,應用綜合療法治療傷筋可有較好的療效。

  一、理筋手法
  手法是治療傷筋的主要方法之一。通過手法,可達到消瘀退腫、理順筋絡、舒經活血的作用。具體操作時應按照不同情況,根據總論中手法章所介紹的內容靈活運用,惟在使用理筋手法時應掌握如下幾點:
  1.手法操作時,用力要輕重適當。新傷局部軟組織損傷,如內部出血較多腫脹尚在發展時,不宜在局部立即進行,可在傷處肢體的近端或附近進行。陳傷手法宜重,可在局部加強推拿揉捏等手法。
  2.傷筋如肌腱韌帶的斷裂者忌用屈、伸、旋、轉等手法,只可進行輕擦、輕摩,第一階段的各項手法為鎮靜止痛,以加速消瘀退腫、促進吸收的作用。一般傷筋而無斷裂者則可採用第二階段的手法,以理順筋絡、舒筋活血、解除痙攣為主。
  3.四肢關節傷筋而有粘連時,應以能協助恢復功能活動的屈伸旋轉手法為主。

  二、針灸火罐
  1.新傷急性期一般都“以痛為俞”與循經取穴相結合。在疼痛最劇烈點進針,可收到止痛、消腫、舒筋等功用。對最痛點的針刺,往往使患肢在主動或被動伸屈、旋轉的體位下找到最痛點隨後進針。
  2.慢性期,主要是循經取穴,對症施治。
  3.陳傷而有風寒濕兼邪時多在針刺後加用火罐,作刺絡拔罐的操作法,促使血脈暢通,收效較大。

三、藥物應用      
  【新傷初期】                  
  (一)外用藥物
   1.新傷初期:腫痛甚劇且有繼續腫脹趨勢者,宜敷用消瘀退腫類藥膏,如消瘀止痛藥膏(26)、定痛膏(107)、消腫膏(108)等 。若傷處焮熱紅腫者,外敷金黃膏(31)、 清營退腫膏(32) 。

  腫痛不甚劇烈,或已初步消退者,可改用舒筋活血類藥膏, 如三色敷藥(28)、膜韌膏(27)等,並可結合熏洗或燙藥,如散瘀和傷湯(55)、海桐皮湯(56)、 舒筋活血洗方(109)等。

   2.陳傷及新傷後期:腫痛基本上消散退盡者,宜以溫筋行氣為主,改用熏洗及燙藥,外貼傷膏。熏洗方常用的有逍遙熏洗湯(57)、四肢損傷洗方(58)等。 敷藥可用溫經通絡膏(30),傷膏藥則可貼萬靈膏(40)、損傷風濕膏(38)、狗皮膏(36),或外用舒筋藥水(49)、萬花油(110)或舒筋油(54)。

   3.草藥:
   (1)酢漿草、連錢草、吉祥草、韭菜、蛇莓、墨旱蓮、鵝不食草等任選一種,取其新鮮者一撮(約一兩)搗敷患處。
(2)地錦草加麵粉、黃酒少量,搗敷患處。
(3)落得打(積雪草)、伸筋草、酢漿草各等量搗敷患處。
(4)天胡荽搗爛加燒酒拌和敷患處。

  (二)內服藥物
   1.新傷初期:宜活血消瘀止痛,在扭挫傷腫痛劇烈時,內服七厘散(17),或化瘀活血片(102)、治傷消瘀丸(19)、療傷散(111)、挫傷丸(112)等。胸脅腹部挫傷時,可服三黃寶蠟丸(98)、黎洞丸(10)、跌打丸(21)、活血止痛湯(87)、和營止痛湯(75)、活血化瘀湯(60)、防風歸芎湯(113)加減。腫痛不甚劇烈,或已初步消退者,宜舒筋活血,可改用小活絡片(95)、舒筋活絡丸(20)等,或以舒筋活血湯(80)加減。傷筋嚴重及筋斷者,可內服續斷補筋片(90)、續筋丹(114)等。

   2.後期:腫痛基本上消散退盡,便可停止內服藥。如有風寒濕外邪
襲入引起患肢酸痛,或原有宿傷,因受新傷而引起復發者,宜行氣活絡,
可給服壯筋袪風片(115)、筋風丸(116)、雞血藤浸膏片(117)、健步虎潛丸
(22)、大活絡丹(94)、壯筋續骨丹(89)、熱風伏虎片(118)等藥。

3.草藥:
  (1)木防己一兩煎服。
(2)虎杖根一兩煎服。
(3)虎杖根、金雀根各五錢煎服。
(4)蚯蚓乾一錢,焙乾研末,用鮮對坐草(過路黃)汁一杯送服。
  (5)土茯苓五錢,水煎服。
(6)赤芍、桂枝、白芷各三錢,麻黃一錢,紅花、桃仁各二錢,細 辛一錢,甘草二錢,水煎服。
(7)虎杖根、金雀根、桑枝各四兩,紅花、獨活各五錢,用高梁酒三斤浸一週後,每天飲酒一杯,方可取酒外擦。

   四、水針療法
  是近年來應用了針灸和封閉療法相配合的一種療法,可以彌補外用藥物的透入,以及封閉與針灸單獨應用對某些疾病治療上的不足。

  (一)操作方法 
   1.注射時應嚴格注意無茵操作,皮膚要用碘酊(或硫柳汞酊)消毒,俟乾燥後進行注射。                          
   2.操作時應掌握正確的解剖部位與穴位的深度。如注射應用於腱鞘炎時,針頭要插入腱鞘與肌腱之間,主要依據解剖為主。如以穴位注射為主,則根據穴位深度測得像針刺時得氣的(酸脹)感覺時,再行注射藥液。
  
   3.注射部位與穴位選擇:
   (1)以痛為俞的原則,在局部解剖的基礎上來選擇注射點。 
  (2)接近病變附近穴位選穴。
   (3)循經取穴或選用有全身治療意義的穴位。

  每次選穴一至二個,一般應不超過四個。

  (二)注射藥液 常用的西藥有氫化考的松、普魯卡因及5%葡萄糖溶液,中藥有75%複方當歸注射液等。  

   1.氫化考的松是腎上腺皮質的主要產物,它的局部應用療效較考的松為佳,其適應證是損傷性關節炎、滑囊炎、肌腱滑膜炎、骨關節炎等。劑量:大關節(膝)可注射25~37.5毫克,除特殊情況外每次注射大於50毫克是不適當的;滑囊、腱鞘炎12.5~25毫克;小關節5~10毫克。根據注射後的炎症疼痛消退程度,決定注射部 位的正確與否,可以每5~7天注射一次,以三次為度。    

  2.普魯卡因注射,可與氫化考的松合併注射,濃度為0.25~2%。注射前要詢問病人有無藥物過敏史,並作普魯卡因敏感試驗。用大劑量注射時,術前服魯米那0.1,以減免過敏及中毒。

  3.用75%複方當歸注射液2~4毫升作局部壓痛點注射,隔日或每日注射1次,5次為一個療程。必要時可注射二個以上療程。

  五、練功活動
  傷筋以後早期練功與骨折治療中的練功同樣重要。例如膝關節傷筋以後第二晝夜,就應開始膝關節以外的其他關節的運動,練習趾關節、踝關節的運動,以及股四頭肌的緊張收縮。    

傷筋後期均需加強練功,幫助功能恢復。練功以患部的屈伸旋轉功能為主。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