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醫藥信息

線上展覽

商務特區 市場行情 中醫智庫 醫藥保健 線上教學 入口網站 專家論壇
 
 
 您好  網站導覽 客戶服務 討論園地 企業福利網 文章搜尋
 

課程目錄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線上教學 > 中醫傷科學(下)


線上教學

歡迎進入 <<中醫傷科學(下)>> 的課程

課程主頁 |  課程目錄  | 與講師聯絡 | 我要報名


第六章第一節 骨折概論(二) 

骨折的治療

一、骨折治療的分期原則
  在治療骨折時,首先應掌握骨折修復和治療的分期原則。一般主張分為初朗、中期、後期三個階段。骨折修復和治療的三個階段在理法方藥、夾板固定、練功活動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的特點和要求,茲分述於下:

  (一)初期(消瘀、退腫、正骨復位期,簡稱消瘀退腫期) 新傷骨折後疼痛村烈,肢體內部筋骨絡脈均受損傷,因此血離經脈,瘀積不散,經絡受阻,氣血之道不得暢通,外部瘀血腫脹,斷骨症狀顯著,內則氣血瘀 滯且有發熱等症侯。

  骨折初期一般指傷後1週左右,大的骨折損傷嚴重時可延至10~14天,根據“血不活則瘀不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的理論,治法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在此期間內應爭取盡早把正骨復位問題解決好,為消除畸形,促進癒合以及恢復良好的功能創造先決條件。

  (二)中期(和營生新、接骨續筋期,簡稱接骨續筋期) 骨折經初期診治後,損傷症狀改善,腫脹瘀阻漸趨消退,疼痛逐步減輕,但斷骨動則作痛,骨尚未連接,瘀阻雖消而未盡,治療仍應活血化瘀,和營生新,以濡養筋骨為主,促使斷端迅速連接而癒合。      

  此期時間較長,部分骨折傷後3~4週即可拆除固定,有的需5~7週始基本達到斷骨的初步接續或臨床癒合。 

  (三)後期(補氣養血、堅骨壯筋期,簡稱堅骨壯筋期) 斷骨初步癒合而尚未堅實,夾板固定雖已解除而傷後筋肉萎弱無力,功能尚未恢復;折在上肢則手臂不能完全抬舉,斷於下肢則步履無力,軀幹受傷則俯仰受阻,傷損關節則屈伸不利。骨折後期都因損傷日久而致筋骨氣血虛弱,故治療應以堅骨壯筋)補氣血為主。

  另一方面因筋傷則內動於肝,骨傷則內動於腎,所以治宜調補肝腎,強壯筋骨。筋膜骨節得氣血之濡養則更能迅速勁強、滑利。此期練功活動必須大大加強,為康復創造條件。

  骨折的治法雖可依據三期分治的方法作為理論指導,但臨症時的劃分,不是機械的、絕對的,必須結合病人的體質、年齡、損傷程度等情況而辨症施治,靈活應用。 

二、骨折治療中應注意動靜結合的原則
  “動靜結合”問題是長期以來未得到解決的問間,過去,從形而上學的觀點出發,認為治療骨折必須“完全休息、絕對固定”,因此,採用長時期的大範圍內的石膏固定方法,由於過分強調固定,忽視活動;著重斷骨的處理,輕視筋的作用,著重於借助外力來固定修復骨折,而忽略了肢體本身內在固定力和人在治療中的主觀能動性。這種石膏固定如掌握不好會造成表面上看來似乎穩定可靠,實際上卻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固定效果,當石膏在潮濕時固然可以塑形,但當它硬結後往往和肢體之間總會有一定的空隙,在早期腫脹消退或晚期肌肉萎縮以後,間隙就更明顯,當肌肉收縮活動時,石膏外固定不是隨著肢體一起動,同時骨折部的上下關節都被固定,更增加了對骨折部的剪力,因此骨折端往往在石膏固定內發生變位,這樣不但會造成骨折畸形癒合,還會有骨折癒合慢、治療時間長、功能恢復比較差等缺點。

  中醫傷科對骨折治療比較注意肢體的生理活動及功能恢復,所以局部處理不是絕對的制動,而是從整個肢體的功能出發,在骨折固定後,強調功能活動。正復後只用夾板固定骨折局部,骨折的上下關節仍能活動,所用的外固定用具(木板、竹片、紙固定墊等)質輕而且具有一定的彈性,借著藥膏的柔韌粘著力和布帶的約束力的作用,夾板和骨折部的肢體緊密地貼合在一起。肢體活動時夾板亦隨著肢體一起動。活動時由骨折遠段肢體重力對骨折部所產生的剪力,大部分被骨折部的上下關節所吸收。同時還利用肌肉收縮活動所發生的內在動力和骨折部所放置的紙墊壓力,通過木板的槓桿作用而到達骨折斷端,可以保持骨折在整復後的位置不變。甚至於對一些原來復位稍差,遺留輕度成角和側移位的骨折還可以逐步有所矯正。同時上下關節的伸屈活動使骨折兩斷端之間產生一種生理性的對向擠壓力量,使骨折斷端持續接觸,緊密嵌插,促進骨痂生長,為骨痂會師創造了有利條件。中醫的夾板固定從表面現象上看起來分量很輕,固定力似乎不大,而實質上它的固定作用和優點卻勝過石膏固定,就在於它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固定,符合肢體的生理要求,又充分利用了肢體的內部動力,把肌肉收縮活動,由使骨折移位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維持固定及矯正殘餘畸形的積極作用,是外力通過內力而起作用,因而在固定中骨折斷端對位還可繼續得到矯正,可以越變越好。

三、正骨復位
  運用準確的手法將斷骨通過拔伸接整而復其原位,是治療骨折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手法復位適應症比較廣泛。使用手法時應力求達到“斷者復續,陷者復起,碎者復完,突者復平”的要求,也就是使斷骨得到良好的對線(指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係)與對位(指兩骨折端的接觸面)。亦即使骨折端準確緊密吻合,位置與外形均恢復正常。如果復位不佳,日後傷肢必然遺留畸形,影響肢體的活動功能,降低勞動生產能力,為病人帶來終身殘疾的痛苦。因此,使用手法時要有一定的計劃和步驟,要求術者胸有成竹;要求達到:矯正成角,恢復對線;矯正所有的旋轉移位;恢復長度,對正骨片。復位後要認真復查斷端是否對正,是否滿意,要求加強責任心。如手法正骨有困難或復位失敗時,可作持續牽引或手術切開復
位。

  【正骨復位的標準】最理想的復位是“解剖復位”,就是使骨折端完全恢復正常的解剖關係。也就是對位、對線完全良好。但實際上因為傷的輕重,筋肉的分佈,腫脹的嚴重程度,人體的差別及骨折的時間等原因,而不能使所有的病例都做到解剖復位。習慣上一般以爭取接近解剖復位為前提,凡能使肢體在骨折癒合後功能不受影響或所受影響極為輕微的復位,稱為達到了功能復位的標準。 

  所謂功能復位,即骨折在整復後,無重疊移位,旋轉、成角等明顯的畸形得到矯正,肢體力線正常,長短相等,骨折癒合後,肢體功能恢復到滿意程度,不影響在生產上或生活上的需要。例如一般成年人的上肢骨折,若有輕微縮短移位,5度左右的成角位,或輕度之旋轉移位,下肢骨折時縮短在2厘米以內,側面X線片上5度左右的成角移位,輕微的旋轉移位,日後妨礙不大。
  如超過上述標準或下肢正面X線片有成角移位者,後果都不良。不同部位的骨折功能復位的要求也不同,如肱骨幹骨折的復位要求,只要達到一般的對位對線即可。(“對位”指骨折斷端兩斷面的接觸關係;“對線”是指兩斷段之間縱軸的關係,如兩骨折段復位後的縱軸恢復到平行關係,即屬對線良好。)但前臂骨折則要求復位後能達到良好的對位對線。

  【正骨復位的時間】一般來講要早期復位比較好,傷後1~4小時內進行,此時局部腫脹不嚴重,手法操作容易。骨折最初30分鐘內,局部處於“休克”狀態,反射性的肌肉痙攣及疼痛表現不明顯,此時復位最為理想。早期一次正確復位可使傷後在數小時內由骨膜產生的成骨細胞或成軟骨細胞,能順利地無間斷地增長,骨痂形成較快,骨折順利癒合。

  如患肢已有明顯腫脹或已出現水泡時,應將水泡在無菌操作下刺破,抽出液體。消毒乾包或外敷青黛膏,臨時用夾板或石膏托固定,必要時作牽引固定,抬高患處,密切觀察肢體末端循環,待腫脹消退後,再考慮復位;若骨折合併有血管及神經擠壓現象時,宜立即設法解除對血管神經之擠壓。

【正骨復位方法】
  (一)正骨復位前的準備
1.麻醉止痛:
  良好的麻醉,可減輕傷者骨折整復時的痛苦。並可使疼痛引起的痙攣的肌肉鬆弛,有利於骨折整復,又可減少整復過程軟組織損傷。傷科在正骨以前主張應用麻藥的方法來解除疼痛,鬆弛肌肉緊張,有利於手法正骨復位,已有幾百年以上的歷史。早在元代《世醫得效方》,明代《瘍醫準繩》等著作中均已主張“ 凡骨節損折,肘臂腰膝出臼磋跌,須用法整頓歸元,先用麻藥與服,便不知痛,然後可用手法治之”。說明古人對應用麻藥可以消除疼痛,從而解除肌肉痙攣,使筋絡鬆弛,有利於正骨復位,已早有認識。從中藥湯麻來看,也可進一步說明問題。

  麻醉前,對全身情況應有足夠估計。尤其在使用全身麻碎時,必須了解損傷前後的飲食情況。凡損傷前4小時內進食者,認為胃部尚留存飲食物。嚴重損傷急需全身麻醉時,先用胃管吸出部分胃內容物,脊髓麻醉或硫苯吐鈉等藥物可損害休克代償機能,應謹慎使用。近年來中西醫結合治療骨折局麻與針麻應用較普遍。

 局部麻醉是最安全實用的麻醉方法。常用於閉合性骨折的整復。四肢骨折一般常用2%普魯卡因5~20毫升,注入骨折血腫處。要點是:
  (1)術前應作普魯卡因皮試。
  (2)注意無菌操作。應先在傷部皮膚上擦碘酊一次,待其自然乾燥後,再塗抹酒精一次。
  (3)進針位置應在骨折部位重要血管的對側。
  (4)按骨折移位,採用不同的進針方向。
  (5)針頭進入骨折部之血腫後,可吸出深紅色血液(圖6-4)。然後才可緩緩注入藥液,最後用75%酒精棉球按住針眼1~2分鐘。

 
附:針麻 茲將常用全身各部針麻處方舉例介紹於下:

上肢手術針麻處方

1.肩關節閉合復位術
  〔耳針麻醉處方〕肩透肩關節、神門、交感、腎(均患側)。
  〔綜合處方〕體穴:合谷:臂中(均雙側)。耳穴:肩、臂(均患側)。
2.肱骨骨折手法復位術、陳舊性肱骨骨折切開復位術:
  〔體針麻醉處方〕合谷、曲池、三角肌穴(均雙側)。
  〔耳針麻醉處方〕(1)神門、肩、肘(均患側)。(2)神門、肺、腎、肘肩的敏感點(均患側)。
  普誘:分神鬥、肺及肘、腎二組,每組穴運針5分鐘,輪轉2涼,共20分鐘。
  重誘:神門、肺10分鐘。 

3.肘關節復位術:
  〔耳針麻醉處方〕神門、肘(均患側)。
  〔綜合處方〕體穴:合谷、臂中、肩前、肩蹈(均患側)。耳穴:肘、腕(均患側,電針)。      

4.尺橈骨骨折復位術、尺橈骨骨折內固定術:
  〔耳針麻醉處方〕神門、皮質下、肘、腕(均雙側,電針)。
  〔綜合處方〕體穴:合谷、外關、三角肌穴。耳穴:肘、腕(均患側,電針)。

5.橈骨下端骨折整復術:
  〔耳針麻醉處方〕(1)神門、交感、腕(均雙側,電針)。(2)神門、腕、腎(均患側)。

6.指外傷清創縫合術:
  〔體針麻醉處方〕(1)合谷、外關,或再配中渚(均雙側,患側的針在消毒皮膚時起針。(2)後溪、通里,或再配少海、中渚(均患側)。  
  〔耳針麻醉處方〕神門、交感、指、腎(均患側,電針)。


下肢手術針麻處方

1.股骨頸囊內骨折三刃釘內固定術:
  〔體針麻醉處方〕(1)足三里、豐隆、跗陽、外丘、絕骨、三陰交、丘墟、陷谷(均患側,電針)。(2)陽陵泉、豐隆、蠡溝、第十二華佗夾脊,第十三華佗夾脊(均患側,電針)。
  〔耳針麻醉處方〕(1)神門、肺、交感、髖(均雙側)。(2)皮質下、肺、腎、坐骨、髖(均雙側、電針)。
2.大腿下段截肢術:                            〔綜合處方〕體穴:環跳、秩邊(均患側)、第十五華佗夾脊、第十六華佗夾脊(均患側,電針)。耳穴:神門、肺、膝、坐骨(均患側)。

3.膝關節半月板切除術:
  〔綜合處方〕(1)體穴:環跳、秩邊 。耳穴:耳廓敏感點(患側,電針)。(2)體穴:風市、陽陵泉、頂上(均患側)。耳穴:肺、腎、腎上腺、神門透股關(均患側,電針)。 

4.脛骨開放性骨折擴創術: 
  〔體針麻醉處方〕(1)足三里、三陰交(均患側)。(2)足三里、三陰交、復溜、太衝(均患側)。

5.足三關節融 合術:
  〔耳針麻醉處方〕(1)神門、皮質下、踝、趾(均雙側)。(2)肺、腎、膝、踝(均患側,電針)。


腰背部手術針麻處方

1.脊柱融合術:
  〔綜合麻醉處方〕體穴:大椎、後溪(左側或右側)。耳穴:神門、胸椎、腎、跗(均左側或右側)。


  


2.椎間盤突出髓核摘除術:
  〔綜合麻醉處方〕體穴:後溪、內關,支正、會宗(均單側)。委中、承山、跗陽、束骨(均雙側)。耳穴:肺、腰椎(培單側)(圖6-5)。
〔注〕針麻等資料及操作注意事項詳見針灸學

3.“手摸心會”及術前研究:
  在進行正骨手法前,應做好充分準備,根據肢體的外形和X線片上的骨折變化結合起來,並通過手的觸摸,做到對斷骨的移位或斷、或碎、或斜形、或橫形等情況心中有數,在術者頭腦中構成骨折的立體形象,達到前人提出的“心明”的要求,以便於正骨復位;術前制訂出正骨的計劃,從而使正骨時能具體現出“心明、手巧”的要求。

  準備好用具,選擇適當的夾板及固定墊,並將手術要求如何配合等與助手解釋清楚,以便在正骨手法時步調一致,夾縛固定時有條不紊。 

4.適當體位:
  根據不同部位的骨折,將傷肢各關節放在適當位置中,使引起骨折移位的相對鬆弛,肌肉的起止得以湊近,藉以減少肌肉強力,以利骨折整復。例如肘關節完全伸直時,肱三頭肌放鬆而肱二頭肌被拉緊,在肘關節完全屈曲時則相反,肌肉拉緊時可使骨折段移位。

(二)正骨復位的基本手法 在復位前,應先根據骨折局部表現配合X線檢查所示骨折移位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以便對骨折後局部的病理表現形成立體概念,確定復位步驟,做到胸有成竹,復位時得心應手。操作時要求穩、準、用力恰當,動作果斷,但須避免粗暴動作。亦即中國醫學文獻《正骨心法要旨》中提倡的“機觸於外,巧生於內,手從心轉,法從手出”。該書又提出“正骨八法”,即“摸、接、端、促、按摩、推拿。”從古代的“拔伸”、“撩正”手法中充實和豐富了起來。中醫傷科醫師從接骨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民國以來中西醫團結合作,手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玆將常用手法歸納如下:

  1.拔伸牽引:用於矯正重疊成角和旋轉移位的骨折,為最重要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對抗肌肉的收縮力,在助手的配合下,分別握住骨折的遠近兩段並進行對抗牽引,使重疊的骨折端拉開,即按照“欲合先離,離而復合”的法則,為使用其他手法作好準備。

  2.旋轉屈伸:其目的為對準斷骨的方向,用於有旋轉或成角移位的骨折,尤其在關節附近的骨折,往往須用本法。在牽引下將骨折的遠段或旋轉或屈伸,使其與近側骨折段方向一致,用遠段對近段,這樣使骨折的遠近兩段恢復到骨折的正常軸線上,成角畸形也得到矯正。

  3.端提擠按:用於有側方移位的骨折,古稱撩正手法。兩手分別握骨折兩端,凡突起者於以擠按,凡凹陷者予以端提,也就是按照使“陷者復起,突者復平”的法則達到兩斷端平整的目的(圖6-6)。

  4.搖擺叩擊:搖擺手法 用於橫斷或鋸齒型骨折,經過以上手法,一般骨折已可基本復位。但在橫斷或鋸齒型骨折斷端間,可能仍有裂隙。術者可用兩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維持牽引下,作稍稍左右或上下搖擺骨折遠段(圖6-7),待斷端的骨擦音逐漸變小並消失時則骨折斷端已緊密吻合。叩擊手法--在幹垢端鬆密骨交界處經復位、夾板固定後,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夾板,另一手掌輕輕叩擊骨折遠段的斷端,復位即更行穩定(圖6-8)。
       

  5.擠捏分骨:用於矯正兩骨並列部位的雙骨折,如橈尺骨折、脛腓骨折、掌骨與跖骨骨折等,骨折段因受骨間膜或骨間肌的牽拉而互相靠攏的側方移位,復位時可用兩手拇指及食、中、環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側擠捏兩骨間隙,使骨間膜緊張,靠攏的骨折端便分開,並列的雙骨折就能像單骨折一樣一起復位(圖6-9)。
 

  6.觸頂合骨:用於矯正骨折端分離移位(如髕骨骨折和尺骨鷹嘴骨折),術者一手握住近觸骨折端,另一手握住遠側骨折端,輕輕推壓,使上下骨折面進一步緊密接觸。在整復橫形骨折時也可用此法觸頂,並可用它來檢查復位效果,若復位成功,兩骨折面互相頂住,肢體長度不致縮短。反之,則在觸頂時,肢體長度顥著縮短。

  7.折頂回旋:折頂手法 用於矯正在肌肉較豐富的部位,或橫斷骨折重疊移位較多而單靠拔伸牽引不能達到復位目的時。即以兩拇指並列抵壓骨折突出的一端,以兩手其餘四指重疊環抱骨折下陷的一端,在牽引下兩拇指用力擠按突出的骨折端,並使骨折處的成角加大30~50度左右,直至兩骨折端同一側的骨皮質互相接觸頂住時,再用環抱的四指將遠側骨折段的折角伸直,進行反折,手法同時拇指繼續推突出的骨折端,這樣便可較容易地糾正重疊移位畸形(圖6-10)。用此法時應注意折角不宜太大,折角方向應避開重要的神經、血管,並注意折端勿刺破皮膚,而使閉合骨折轉化為開放性骨折。

  回旋手法-用於矯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形骨折,或骨折斷端有軟組織嵌入的股骨幹或肱骨幹骨折。有軟組織嵌入的橫斷骨折須加重牽引,使兩骨折段分離,嵌入的軟組織常可自行解脫,而後放鬆牽引。術者兩手分別握住遠近骨折段,按原來骨折移位方向逆向回旋,導引斷端相對。從斷端觸碰音來判斷嵌入的軟組織是否完全解脫。背向移位的斜面骨折,雖大力牽引也不能使斷端分離,必須根據受傷的原理,判斷形成背向移位的徑路,以骨折移位時的相反方向,施行回旋手法(圖6-11)。操作時兩骨折段要互相緊貼,以免加大軟組織損傷;若感覺有軟組織阻擋,應改變方向 。

  8.按摩推拿:用於骨折復位後,主要是調理骨折周圍的軟組織使扭轉曲折的肌肉、肌腱、隨著骨折復位而舒展通達,尤其是對關節附近的骨折更為重要。操作時沿著軟組織本來分布的方向,由上而下推拿按摩,順骨捋筋,進一步達到散瘀舒筋的目的。

  中醫傷科限於條件,習慣於進行徒手整復。中西醫結合的單位通過臨床實踐,也體會到徒手復位效果好,又能防止發生X線灼傷術者和患者的不幸事故,所以也主張盡可能避免在X線直接照射下操作。

  (三)正骨復位後的檢查 正骨復位後的檢查非常重要,可分為下列三個主要方面
   1望:通過望診,觀察肢體外形是否已恢復正常。
   2比:測量患肢的長短粗細與健側比較。
   3摸:用手仔細觸摸斷骨是否已平正復原 。

  認為復位基本滿意時即可外敷藥物,夾板固定,隨後用X線透視或攝片復查。如尚有不足之處則可考慮立即重行手法正復。

  在整個骨折治療過程中及時反復檢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有問題,可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四)牽引復位 用重量持續牽引以達到骨折整復和保持整復的位置。利用病人的體重作為反牽拉力,故又稱為平衡式牽引。可分為皮膚牽引與骨牽引兩種。如上所述這兩種方法所產生的牽引力,不僅可以使部分難以用手法復位的骨折恢復到良好的位置,且同時有固定的作用,又有利於關節活動。但事物總有好壞兩方面,持續牽引存在著不少缺點,如牽引重量不易掌握,重量太小不能達到矯正畸形之目的,重量太大牽引時間較長,又可造成斷 端分離引起不連接。因此,僅在有適應症的條件下方能施行。

  〔皮膚牽引〕具有簡單易行的優點,但其牽引力較小。
  1.適應症:(1)4~5歲以下兒童,在肌肉較多之部位發生骨折,如股骨幹骨折,可用仰臥屈髖直膝的皮膚牽引法(即過頭牽引法);(2)肌肉萎縮之老年患者,發生下肢不穩定型骨折者;(3)成人股骨粗隆間骨折,可用仰臥位髖膝關節半屈曲狀皮膚牽引法(見圖6-88);(4)用作暫時之牽引復位及固定,如股骨頸骨折術前復位及消除肌痙攣。

  2.操作方法:將患肢皮膚用肥皂水酒精洗淨,乾燥後塗一層安息香酊,以增加膠布的粘性,並防止皮膚起泡,然後將長方形牽引木板放置粘緊在膠布中央,木板中央有一圓孔,隨後用膠布粘貼在患肢的皮膚上,再用繃帶作螺旋形包紮(環形包紮過緊時對血運有阻礙的可能)。在木板一端牽引3~6公斤,使牽引力通過皮膚和軟組織而作用於骨折處(圖6-12~14)。
  

  

   
  〔骨牽引〕牽引力較大,但應在嚴格的無菌條件下進行操作,包括鋼針及其他牽引器的安置和拔除。一般牽引不超過六週,如到時仍需牽引治療時,可改用皮膚牽引。

  1.適應症:(1)成人之下肢不穩定骨折;(2)不宜使用皮膚牽引者,如老年患者之開放性脛腓骨不穩定骨折等。

  2.操作方法:在進針部位消毒後,進行牽引針和牽引器的安置。上肢一般用搖鑽插入較細的鋼針,下肢用較粗鋼針,可用鐵鎚直接擊入骨質;顱骨用冰鉗。一般下肢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7。上肢及顱骨牽引重量按具體情況決定。常取如下部位:尺骨鷹嘴突-肱骨骨折;股骨髁上-股骨粗隆間骨折;脛骨粗隆-股骨幹或髁部骨折(圖6-15);跟骨-脛骨幹骨折(圖6-16);顱骨-頸椎骨折或脫位。
  〔牽引過程的注意事項〕
  1.在用牽引復位時,牽引力應一次加到適當的、最大重量,約1/7體重,以糾正骨折的重疊和移位,而不宜採用在幾天中逐漸增加重量的方法。一旦復位後,立即將重量減至維持量,約1/10體重。

  2.牽引最初幾天,每天用皮尺測量健肢和患肢的長度,檢查骨折整復情況和防止過度牽引(骨斷端分離),並隨時調整牽引重量。

  3.皮膚牽引時,注意膠布條鬆脫,或在肢體皮膚上水泡形成。如有多量水泡形成時,應終止皮膚牽引。

  4.牽引繩是否受到障礙,牽引重量是否不足或過重。

  5.骨牽引的出入口有無感染現象。

  6.骨牽引出入口皮膚是否受到牽引弓壓迫。

  7.定期作X線檢查,觀察骨折位置及骨痂形成情況。

  關節攣縮的病人也需注意牽引力,應以漸漸增加為原則,觀察骨折及骨痂形成情況。

  8病人在牽引期中應注意功能鍛鍊,並防止肺部感染或形成褥瘡。

  (五)手術復位 利用手術切開的方法暴露骨折,在直視下進行復位,復位後一般用金屬製品(內固定物)將骨折固定,所使用的內固定物必須無磁性、不起電解作用之金屬製品。常用內固定物為螺絲釘、接骨板、三刃釘、髓內釘等。

  1.適應症:(1)被肌肉牽拉而不易復位的骨折,如髕骨、尺骨鷹嘴突,肱骨外髁骨折;(2)需要確切復位和固定的骨折,如股骨頸骨折;(3)斷端間有軟組織及骨片嵌入者;(4)陳舊性未復位的骨折;(5)關節內骨折,需要正確復位、早期活動者,如脛骨髁部、肱骨髁間的骨折等;(6)不穩定骨折,手法復位失敗者。

  2.優缺點:手術復位有復位正確的優點,但也有很多缺點:(1)擾亂骨折血腫,損傷骨膜,使愈合時間延長;(2)手術後併發症多,如感染、血管神經損傷;(3)必須具備一定的器械和條件,所以使用本法需慎重。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亞太中醫藥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