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業大學幾名專家採用浸胚法高蛋白玉米"馬齒黃"的總DNA導入優質早秈稻91一L中,通過多年的選擇,最近從變異後代中選育出了5個高蛋白稻新品系。
稻米中蛋白質含量的高低不僅影響稻米的營養而且關係到以大米為主食人群的蛋白質攝入和健康水平。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僅為67克,大大低於發達國家平均100克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稻米蛋白質含量在8%左右,普遍低於小麥和玉米(12%一14%),因而選育蛋白質含量高的水稻新品種成為國內外普遍關注的問題,並關係到全民族的整體健康水平。
據課題組負責人,湖南農業大學副研究員彭亞輝介紹,在以往的高蛋白育種實踐中曾有專家嘗試輻射育種和常規遠源雜交育種等方法,但由於普遍存在高變異株系不豐產、遠源雜交不親和以及後代分離等問題而收效甚微,為此,該課題組採用浸胚法將玉米的總DNA導入優質早秈稻,從變異後代中選育出編號為DH早1、DH早5、DH早6、DH早8、DH早9等5個高產、優質、高抗的高蛋白早秈稻新品系。
農業部杭州稻米及製品質量檢測中心米質分析表明,這些品系的絕大多數米質指標均達到部頒優質米一級或二級標準,平均蛋白質含量達到13.65%,其中DH早9高達14.9%。大田試驗亦表明,這些品系能保持原受體較高的產量和抗性等優良性狀。
彭亞輝介紹說,以往的大量研究表明,稻米的蛋白質含量與產量、品質、抗性呈顯著負相關,蛋白質含量高與高產、優質和高抗逆性常常難以兼得,但通過玉米的總DNA導入水稻並進行選育法,較好地解決了上述矛盾。這也充分地說明,分子育種是進行高蛋白育種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國農業資訊網>
兩岸農業商務網彙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