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農業智庫 > 科技新知
森林吸存大氣二氧化碳的貢獻

資料來源:農委會
所屬地區:台灣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表示,由於經濟快速繁榮與發展,使得能源耗用量大增,對環境產生極大的衝擊,引發全球暖化,導致氣候系統發生變遷。人類活動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預估2100年時之平均地面氣溫將比1990年時增加1-3.5℃,海平面將上升15-95公分,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則為造成全球暖化的主要成因。
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以減緩氣候變遷的衝擊,已為世界各國所共同關注的議題與努力的目標,其方法可由二氧化碳減量及環境適應著手。在減量方法上,可從調整產業結構,積極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抑制能源消耗來進行,但此種方法將可能對國家整體經濟產生較大的衝擊,同時減量所需成本也較高。而森林資源兼具吸收、貯存、釋放二氧化碳的機能,林木和其他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以有機碳的形式貯存固定於植物體中。以台灣地區人工造林面積最多之柳杉人工林(林齡為7-81年)為例,平均每公頃貯存591公噸的二氧化碳。因此,強化森林經營,營造具永續性的森林環境之環境適應方法,為吸存大氣二氧化碳之重要課題。
林業試驗所表示,永續性的森林經營活動可提高二氧化碳吸存潛力,因生長力旺盛的林分,對大氣中二氧化碳吸存能力最強,如為天然更新林和經營管理得好的人工林生態系統,由於淨生產量高,則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就更多。因此,林分蓄積量大的林地可加以保護以避免破壞;對林分蓄積量低及低生產力的林地或無林地,以再造林或加強經營森林使之再生,則可提高二氧化碳吸存潛力。根據研究推估,台灣杉人工林造林地在林齡同為30年時,不同造林地之每公頃的二氧化碳吸存量,最高為719公噸,最低則為287公噸。由於造林地之林木尚未達成熟的狀態,仍持續生長中,因此如能對生產力低之林地進行後續撫育,以提高林地生產力,將可提高二氧化碳吸存量。
由於二氧化碳吸存量多寡大致與林齡呈正比,如相思樹人工林,林齡為10年時,二氧化碳吸存量每公頃為161公噸,林齡為20年時,則每公頃為380公噸。因此可藉延長輪伐期,以增加森林林地二氧化碳量的蓄積。栽植時,在適地適木的原則下選擇適當樹種;如林齡為20年時,光臘樹人工林之二氧化碳吸存量每公頃為345公噸,台灣櫸為每公頃311公噸。另改善林木育種技術、林下栽植等來達成最適生產力和林地碳密度的增加;對林地進行撫育、施肥、育林處理技術的使用與改進(如疏伐、修枝、森林齡級和空間結構的調整),以增加碳吸存量。因此以全民造林、平地造林以增加森林面積及都市林、道路、公園、工業區等之環境綠美化應是值得鼓勵的,因為造林除可增加吸存大氣二氧化碳外,成林後將可發揮森林的各項生態服務效益,如涵養水源、防止土砂流失、提供休閒遊憩與環境教育之生態旅遊功能、改善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
營造都市林,經由林木的生長活動,吸存二氧化碳量會隨之增加;而林木環繞於建築物周圍,能調節微氣候,減少對暖氣及空調的需求,可減少因電力生產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種植和植被覆蓋能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的衝擊和節省能源使用。在大面積的工業區土地建立保護林帶,不僅可淨化空氣,吸存二氧化碳,並能兼收調節局部環境之氣候、減弱噪音、防風及過濾效果、美化環境及防災、提高工作效率及敦親睦鄰之效。由此可知,造林所提供的效益是正面且可預期的。
承辦人:林業經濟組林助理研究員俊成
聯絡電話:02-23039978#1325
新聞聯絡人:秘書室黃課員明仁
聯絡電話:02-23039978#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