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農業信息

農業智庫

線上展覽

農業商務 市場行情 農業名錄 入口網站
 
 
 您好  市場簡介 農業行情 市場動態 產銷分析 文章搜尋
 

產銷分析

本區公告






更多資料

 

選擇分類

 
 
 
 
 
 
 
 
 

快速搜尋

   
首頁 > 市場行情 > 產銷分析 > 產銷系統

生態工法之推動與預期成效


資料來源:農政與農情   所屬地區:台灣

一‧前言

  本會歷年來辦理治山防災、集水區治理等工作,均以防治土砂災害、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首要目的,對集水區內水土資源之保育、延長各型水庫之壽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維護公共設施等功效宏大,深獲民眾及各級政府好評。然近年來國人對於生活環境及品質要求日漸提高,開始重視生態環境保育,因此,從以往僅以防災為目的之工法,逐漸改採以兼顧生態保育觀念為導向之「生態工法(或近自然工法)」。

  基於以上理念,本會於民國76年即陸續成立兼顧水土保育與生態環境教育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及自然工法試辦區,但是囿於民眾對混凝土構造物安全性之信任及偏愛,自然生態工法之推廣十分有限。因此,本會針對水土保持處理及維護、野溪治理及農村社區建設等,積極開發自然生態工法,加強宣導及訓練教育,使設計人員儘量採用天然資材,且融合周邊自然景觀,以維護生態環境為最終理念,構築生物棲息空間,調和人與環境之關係,達到水土資源永續利用、環境長遠保育。


貳‧近期推動情形

  為落實生態工法推動,本會依據行政院第2747次會議通過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提報之「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執行事項,及行政院「永續促進就業小組」第六次委員會議通過之「中長期永續促進就業對策」,積極進行各項具體措施。

一‧成立「生態工法推動小組」

  本會已成立「生態工法推動小組」,其主要任務包含:
  (一) 本會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辦理生態工法相關業務及計畫之審議、諮詢。
  (二) 生態工法相關調查、研究之審議、諮詢。
  (三) 生態工法教育、宣導之審議、諮詢。
  (四) 本會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生態工法推動情形之督導、考評。

二‧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成立生態工法推動工作群

  為落實生態工法推動及本會「生態工法推動小組」決議事項,依據本會90年10月8日九0農林字第900151400號函,要求所屬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成立生態工法推動工作群,且規定該召集人為本會「生態工法推動小組」之當然委員,以執行及落實生態工法推動,並由特有生物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派員加以協助。

三‧研究編印生態工法基本參考圖冊

  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完成生態工法基本參考圖冊,分送有關機關參考使用,並函送工程會作為其他部會辦理之參考。

四‧持續辦理宣導講習

  水土保持局及林務局持續辦理宣導講習,將辦理情形函送工程會參考。各種生態工法之進行均請特生中心協助。


參‧本會生態工法中長程推動計畫

  本會業完成生態工法中長程推動計畫謹摘錄如下:

一‧計畫依據

  (一)行政院第2747次會議審議通過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提報「生物多樣性推動方案」之執行事項。
  (二)行政院「永續促進就業小組」第6次委員會議審議通過「中長期永續促進就業對策」(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提報)。

二‧實施期程

  自91年度起至93年度止。

三‧計畫目標與策略

(一)計畫目標
  本計畫目標為針對今後之水土保持處理及維護、野溪治理及農村社區建設等,儘量採用天然資材或就地取材為主,並融合周邊地形及自然景觀,維護生態環境為設計理念,構築可供多樣性生物棲息之空間,使人與環境之關係趨於調和,達到治山防災、水土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保育之目標。

(二)策略
  為推動本項工作,本會擬定「調查」、「研究」、「訓練」「推廣」、「獎勵」五大策略:

A‧調查

1‧對山坡地及國有林地重要河川溪流生態系進行調查,建立及蒐集坡地、野溪、河川等完整生態資源基本資料。
2‧在各項治山防災工程規劃設計前,應先調查工地生態狀況及評估使用工法,多方思考尋求適合當地生態之工法,其中,以低矮化、緩坡化、材質自然化、斷面多樣化、造型柔和化及工程經濟化等為共通原則,再配合地方特性強調某方面功能等。

B‧研究

1‧持續研究開發各種生態工法或自然工法。
2‧針對工程研究並完成「生態工法」設計參考手冊、規劃方式探討及工料分析。
3‧對過去工程之工法加以檢討,在不同地點,依其環境採用不同工法,並對工程周邊環境加以保存維護,適時融入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之觀念。

C‧訓練

1‧針對工程人員加強宣導生態工法之觀念及設計理念。
2‧加強工程人員在職訓練,灌輸生態保育觀念,增進其生態工法之設計技能。
3‧指派優良資深工程人員赴國內外相關機關研習,培訓為自然生態工法種子教師。

D‧推廣

1‧結合年度計畫之編擬,要求每年達成生態工法之件數及金額,並列入管考。
2‧加強自然生態工法工程設計與施工品質之審查督導及抽驗。
3. 編製相關文宣,對工程人員加強生態保育觀念及生態工法設計理念及技術提昇等。
4. 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學者舉辦研討會、講習會等。
5. 編印自然生態工法之宣導及參考手冊等。

E‧獎勵

1‧每年舉辦生態工法工程評鑑,針對評鑑優良者,設計人、監造人及機關均予以表揚,獎勵辦法另訂之。
2‧生態工法工程品質之抽驗優良者予以表揚及獎勵。
3‧編列經費提供優良生態工法工程人員出國研習或考察機會,藉以提昇國內生態工法工程設計水準。

四‧具體採行推動措施

  採用兼顧自然生態保育與景觀美化之生態工法,以達到工程與自然相調和之環境是有其必要性的。
本會相關執行單位針對不同業務特性採行之具體推動措施說明如下:

A‧林務局部分

1‧人員培訓:

  加強工程人員對於工程與生態環境保育結合之觀念認知。

2‧國有林班地內溪流上游生態環境調查:

  分年委託國內學術單位進行部分重要生態環境調查,並提出相關地區整治工法之建議,以供工程設計之參考。

3‧成立推動小組:

  組成「林務局自然生態工法推動工作群」,以副局長為工作群召集人,有效督導推動本項工作;另擴大工作群加入各林管處之技師為成員,負責實際施工及工程進度等。

4‧自然生態工法工程抽查與評比:

  每年將針對各林區管理處前一年度所施作之自然生態工法工程,予以考核評比以提昇成效。

5‧製作林務局之自然生態工法參考圖冊:

  將過去所施作之成果彙整成冊,俾為後續工程設計改進之參考。

6‧落實工程規劃設計:

  落實自然生態工法施工,將91至93年度預定辦理之水土保持工程、野溪治理、溪流整治、崩塌地處理、防砂治水等,規定以自然生態工法規劃設計,預定辦理件數及經費請詳附表。

B‧水土保持局部分

  主要相關業務分為三項,就共通性及個別特性分別說明如下:

(一) 共通性部分:

1‧人員培訓:調訓水土保持局各工程所及各縣市政府工程人員,舉辦講習課程,並提昇其相關之專業技術。

2‧觀摩研習:邀集工程人員,至歷年來已施設之生態工程現場觀摩研習,可藉此機會互相交流、學習設計及施工理念。

3‧成立推動小組:組成水土保持局自然生態工法推動工作群,以簡任技正為該工作群召集人,邀請教授及專家擔任顧問,負責督促指導規劃、設計及施工。

4‧規劃自然生態工法示範區:於北、中、南、東各擇一集水區規劃為自然生態工法示範區。

5.工法研發及設計圖冊製作:完成生態新工法研發,及設計圖冊之編印,發展護岸、堤防,防砂壩、潛壩、固床工,作為規劃設計之參考依據。

(二) 另針對野溪整治、邊坡植生、農村社區三種不同領域,詳述推動措施如下:

1‧野溪整治(治山防災)

  (1) 河川及野溪等治理須在安全、防災與生態、景觀兼具並重原則下,採行自然型態之工法,規劃防砂壩、潛壩增設魚道或採落差較小之低壩群、固床工,並施設緩坡之魚梯,以利魚蝦及水中動物之迴游。
  (2) 依據河川集水區生態工法及親水性工法整體調查、規劃,編列年度計畫據以規劃設計落實執行。

2‧邊坡植生

  (1) 進行適用植生工法之評估,建立設計準則及規範。
  (2) 進行植生基地潛在植被調查,作為植物材料選拔之依據。
  (3) 針對崩塌裸露地、泥岩及工程周邊進行植生復育工程。

3‧農村社區

  (1) 農村社區內之生態環境調查,確定保育對象,以為復育工程設計之基礎。
  (2) 結合地方人士與保育團體,共同推動農村建設相關生態工程及維護。

C‧特有生物保育中心部分

1‧協助本會相關單位培訓工程人員、辦理講習訓練或業務觀摩研習,並舉辦相關之研討會或邀請國外先進之專家學者進行業務指導、學術交流。

2‧國內溪流生態環境調查及彙整編冊。

3‧協助林務局、水土保持局91至93年度預定辦理生態工法施工地點之相關生態調查、教育或監測研究。

4‧協助本會補助各地農田水利會辦理灌排水路改善或綠美化工程採用生態工法施工地點之生態環境調查,並提供相關工法之建議。

5‧持續研究「生態工法」(或稱「近自然工法」、自然生態工法等)定義或彙整國內外相關定義,並針對各種工法進行試驗研究及探討。

D‧本會部分

1‧成立生態工法推動小組:
  本會組成生態工法推動小組,以林業處處長擔任召集人,水土保持局、林務局及特生中心指派有關高層人員擔任委員或幹事,並邀請國內專家學者為委員,協助督促、指導及考核各生態工法之推動或計畫諮詢。

2‧自然生態工法工程之推動及生態工程抽查與評鑑:
為提昇自然生態工法工程品質與設計水準,每年將由本會生態工法推動小組赴現場實地辦理生態工程抽查與評鑑,優良部分予以表揚獎勵。

3‧彙整本會暨相關單位生態工法實例及圖冊:
統一本會生態工法參考圖冊樣式,並每年持續修訂及增新,以提供相關單位設計施工參考。

五‧預期成效

(一)施設親水性及近自然型態之治理工法,以達到土砂災害防治,改善溪流周邊環境,維護自然生態景觀,並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二)促進並維護溪流及其週遭動植物之活動與物種之交流,保護原來動植物之多樣性及維護自然環境生態,增加水土及綠資源保育,維持青山綠水之優質環境。

(三)增加河道兩岸及邊坡之植生綠美化,以減少治理工程可能帶來環境之衝擊,使自然景觀更加協調。

(四)自然生態工法可減少河道渠底之封底或人工化構造物,以增加降雨水流之入滲,並增加集水區之地表植被覆蓋,涵養水源,增加地下水源儲存,成為無形之水庫,確保水資源能永續利用。

(五)減低因人類活動或河川治理工程設施而破壞之原有平衡機制,提昇河川野溪環境之多樣化,維護生物自然演替多樣性,維持溪流原有自然生態平衡功能。

(六)加強裸露地之植被復育,營造野生動物棲息環境,保育生態環境,並發揮水土保持及環境綠化之公益功能。

(七)保護自然生態,綠美化農村社區,營造優質鄉村環境,提昇生活品質,帶動生態旅遊,增進國民福祉。

肆‧ 結語

  本會為全國生態保育最高行政機關,歷年來對生態保育工作推動不遺餘力,尤其各項野生動植物保育維護、水土資源保育及集水區治理等工作卓有成效,但因土砂災害過於嚴重,有關防治土砂、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當然列為政府施政首要工作,而防砂工程及防砂壩以過去工法而言,對生態環境確有不良影響。所以資源之保育及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暨維護公共設施應同時兼顧,才能在提高生活環境及生活品質的同時,達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使地球維持一個萬物和平相處、兼容並蓄的生活空間。讓我們教育下一代,生物多樣性及生態保育不只是保護生態維持各種生命型態為我們所利用觀賞,更要發揮仁民愛物、大慈大悲、眾生平等之中國傳統博愛精神,如此永續經營之精神也才有其崇高意義。
〈摘錄自農政與農情第122期〉



上一則 | 下一則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兩岸農業商務網版權所有‧歡迎接洽轉載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