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智庫
|

|
本區公告
|
|
|
|
|
首頁 > 農業智庫 > 其他
埔里中華爬岩鰍之族群量及生殖研究成果

資料來源:農委會
所屬地區:台灣

 
埔里中華爬岩鰍 (Sinogastromyzon puliensis)為臺灣特有種,近年來因為其族群量銳減,所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民國79年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埔里中華爬岩鰍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最近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之研究成果顯示,桃芝颱風所帶來的土石流對其生活的棲地及族群數量造成很大的破壞。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人員針對埔里中華爬岩鰍之族群量及生殖,在濁水溪流域選定13個樣點,以電魚法採集魚類,採集距離為50公尺,14個樣點所捕獲的埔里中華爬岩鰍的數量加以平均,作為平均族群量。進行三年的研究後發現:埔里中華爬岩鰍分布於台灣西部的高屏溪、曾文溪、濁水溪、烏溪及大甲溪五條流域之海拔25-340公尺之河段,而以海拔101-150公尺的河段族群量較高。
埔里中華爬岩鰍於濁水溪流域在921大地震前(1999年9月),其族群量為每50公尺有7 尾,經921大地震後,至2000年4月梅雨季節來臨其族群量漸下降,至6月大幅減少,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其族群量維持在每50公尺有1.5~4.8 尾。但2001年7月31日桃芝颱風侵襲,8月份族群量再度大幅減少,9月份幾乎不見埔里中華爬岩鰍的蹤跡,10月其族群量漸增,12月其族群量每50公尺已達2.3 尾,後至隔年9月其族群量則維持在每50公尺有2.4~3.6尾。
埔里中華爬岩鰍相對族群量以1999年 12月最高,而以2001年9月最低,921大地震對該魚種族群量並未造成直接的影響,但地震後因梅雨季節來臨,雨水將震鬆的泥土帶進河川,逐漸地對其族群量造成間接的影響;而桃芝颱風後其族群量急劇下降,探究其原因是由於桃芝颱風帶來大量土石流破壞其棲地所造成。其生殖期為3月到10月,其中以6-7月為其生殖高峰。雌魚最初性成熟體長為 5.2 公分,雄魚最初性成熟體長為 4.7公分。
註:備有相片圖檔,歡迎索取,使用相片請註明”特生中心提供(李德旺 攝)。
連絡人:特生中心李德旺先生
電 話:049-761331-138
|